高三中国近现代史8-1949-1956过渡时期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098736 上传时间:2018-07-09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508.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中国近现代史8-1949-1956过渡时期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三中国近现代史8-1949-1956过渡时期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三中国近现代史8-1949-1956过渡时期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三中国近现代史8-1949-1956过渡时期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三中国近现代史8-1949-1956过渡时期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中国近现代史8-1949-1956过渡时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中国近现代史8-1949-1956过渡时期(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中国的成立和过渡时期 (1949-1956年)第八单元第八单元历史分期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今1.过渡时期:19491956年2.曲折发展的时期:19561976年 3.(1)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时期 19561966年4.(2)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年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6年1.社会性质1949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年以后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2.社会主要矛盾19491956年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阶级矛盾 )1956年以后是人民对经济文化需要同经济文化 不能满足人民需要(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 力的矛盾)社会分析3.主要任务社会主义革命(即

2、消灭私有制建立 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即大力发展生产力 ,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 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社会分析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2.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3.社会主义建设在各方面的成就知识线索过渡时期(1949-1956)n1、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n2、过渡的含义: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 主义过渡n3、时代背景: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 、冷战n4、阶段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1949.1019521949.101952年底)年底) 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 度。(度。(1953195619531956年

3、底)年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 历史条件(1)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基本胜利(2)国民党反动政府被推翻(3)七届二中全会和论人民民主专政 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的准备(4)全国人民热烈拥护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召开:1949年9月,北平(2)内容: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的性质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都,国旗,国歌(2006北京卷17)n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前,人民政协 具有代行人大职权的功能,人民政协 诞生的背景是( )A反对内战的舆论不断高涨 B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胜利C共同纲领被各民主党派广泛接受 D中华人民

4、共和国成立B B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3.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4.意义(1)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革命胜利(2)开始朝着社会主义道路迈进(3)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 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二、巩固政权的斗争1 1、解放全中国、解放全中国(1 1)歼灭国民党残部和武装土匪)歼灭国民党残部和武装土匪 19501950年夏年夏(2 2)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19511951年)年)全国领土基全国领土基 本解放本解放2 2、抗美援朝运动、抗美援朝运动19501950年年1010月月原因;开始;结果;意义原因;开始;结果;意义二、巩固政权的斗争3.土地改革运动 (1

5、)实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 法 1950年夏 (2)特点:保存富农经济 (3)完成:1952年底 (4)意义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 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二、巩固政权的斗争4.镇压反革命运动(1)开始:1950年10月(2)结果:基本肃清了大陆上的反革命 残余势力,社会风尚为之一新,社 会秩序安定二、巩固政权的斗争5.“三反”“五反”运动 (1) 原因不法资本家非法牟利有些国家工作人员违法犯罪 (2) 实行:1951年 (3) 意义对干部(三反):纯洁了干部队伍,抵制了腐蚀对资本家(五反):打退了不法资本家的进攻, 进行

6、了守法经营教育,开始建立了工人监督三大运动n n抗美援朝抗美援朝n n土地改革土地改革n n镇反运动镇反运动三、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1949-1952年底)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掌握经济命脉,为政治经济奠定基础 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1)稳定物价: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结 束物价暴涨,赢得信任 (2)统一财经1950年上半年,国家财经 开始好转 3.合理调整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 的民族工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三、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4.在农村:互助合作,兴修水利5.在工矿:民主改革,生产改革国民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的意义国民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的意义表现表现:19521952年底

7、,财经根本好转年底,财经根本好转( (市场物市场物 价稳定)、财政收支平衡,生产超历史最高价稳定)、财政收支平衡,生产超历史最高 水平(三大奇迹)水平(三大奇迹)意义意义:巩固了政权;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巩固了政权;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准备了条件准备了条件(2006北京卷17)n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合理调整工商业是 为了( )将全国主要财政经济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实现企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 式在国营经济领导下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国计 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C C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953-1956)n1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 (1953年)n 过渡时

8、期总路线n n背景背景(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人民政权巩 固)n n目的目的(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n n内容内容 (一化三改)n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1953年n基本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一化”初步基 础;有步骤地“三改”n特点:工业化与改造并举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953-1956)n2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年1956年底 )n 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变个体 所有制为集体所有制(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合作化)n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n特点、政策:和平过渡、赎买政策和平过渡、赎买政策(中国社会 主义改造的创举);n方法(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国家

9、资本主义(公私合营)n 三大改造的评价n1956年底完成;私有制私有制 公有制公有制;社会主义制社会主义制 度基本建立度基本建立(2003新课程卷23)n下列与农业合作化有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在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中,中共公布了过 渡时期总路线 农业合作化完成后,国家开始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农业合作化完成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 发生了变化 农业合作化完成后,国家开始实行粮食 统购统销政策 C C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953-1956)n3民主政治建设成就1954年宪法诞生n制定: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n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还规 定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n

10、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n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五、经济建设计划超额完成1.工业:鞍钢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 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2.农业:按计划完成3.交通运输业:宝成、鹰厦等铁路;武 汉长沙大桥;康藏、青藏、新藏等公路4.劳动模范:王崇伦、赵梦桃、李顺达等(2003新课程卷)n20世纪50年代,我国推动国家民主制 度建设的主要举措是( )A在工矿企业实行民主改革 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发动群众参加共产党的整风运动 D成立全国政协B B(2003新课程卷)n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 ) 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的 B代行全国人民代

11、表大会职权 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 B首先,国家要独立富强,就必须实现社会主义 工业化;其次,国民经济已经根本好转,民主革命遗 留下来的任务已彻底完成,国内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势在必行。再次,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和改善人民 生活的客观要求。土地改革后,但小农经济的特点又 限制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 发展,国家对农产品需求日益增大,对农业技术改造 的支援也日益增强。这就成为个体经济向合作化发展 的一个动力。因此按照社会主义原则改造小

12、农经济, 既反映了个体劳动者的实际需要,同时也是工业化发 展的必然结果。“过渡时期总路线” 制定的客观依据: 三大改造的完成留下的问题n首先,由于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绝对化和片而 化的理解,加上缺乏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经验 ,在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总的生产力 水平还很落后的情况,全部取消个体经济和 私营经济,使公有制经济成为唯一的经济成 分,这就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n第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扩大到全部 经济生活,在经济生活中只强调建设、奉献 ,忽视价值规律的市场调节的作用,限制了 各级企业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混淆了集 体经济所有权的层次划分,不能根据不同情 况发挥不同层次的积极性等。过渡时期知识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