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097496 上传时间:2018-07-09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285.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的宏观调控 n本讲重点n1、政府干预理论n2、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n3、我国改革开放后历次宏观调控n4、我国改革开放后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 的演变一、政府干预理论n(一)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n1、主要观点n市场不是能自行调节的精巧的机械装置, 有效需求不足是市场机制固有的缺陷,它决定了 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与干预的范围。应抛弃自由 放任的抽象原则,使政府承担起某些经济管理职 能,政府作为“公共意志代表人”有责任承担纠 正市场失灵、挽救陷于深重危机的资本主义经 济的重任,以有管理的资本主义取代自由放任的 资本主义。刺激经济的发展。n2、评析n(1)凯恩斯的政府干预政策对

2、资本主义经济摆 脱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治理经济萧条时取得 的成功为其在二战后由异端变为正统奠定了基础 。美国后凯恩斯主义修改了凯恩斯的经济政策, 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n(2)对市场失灵的记忆犹新与对政府干预的过 分信赖交织在一起,政府规模大大扩张,其触角深 入社会的每个角落。政府干预神化的结果使凯恩 斯主义走向没落, 过度的干预终于酿成经济滞胀 的苦果。凯恩斯主义面对滞胀困境无所适从,政 府干预的有效性受到了普遍的怀疑。对具有无限 扩张和干预倾向的大政府的反思促成了经济自由 主义的复归。n(二)斯蒂格利茨的政府干预理论 n1、市场失灵论n格林沃德-斯蒂格利茨定理:当市场不完备

3、 、信息不完全、竞争不完全时,市场机制不会自 己达到帕累托最优。此定理的深刻含义在于,由 它所定义的市场失灵是以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不完 全信息、不完全竞争、不完备市场为基础,市场 失灵不再局限于外部性、公共产品等狭隘范围, 而是无处不在。这就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广阔的潜 在空间。为了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干预应该遍布 各个经济部门和领域,而不仅仅是制订法规、再 分配和提供公共品。n2、政府的经济职能理论n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政府天生就比市 场缺乏效率。政府失灵并不比市场失灵更 糟,而且这种失灵是可以被缓解乃至消除 的;通过采取适当的政策,政府干预可带 来帕累托改进;政府不但不比市场效率差 ,而且由于政府的

4、强制性职能,使它能做 许多市场不能做的事件。这样,政府就会 在纠正市场失灵方面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二、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n(一)宏观调控的目标n1、基本目标n(1)效率、增长、稳定n(2)经济福利n(3)分配公正n2、具体目标n(1)经济增长n(2)物价稳定n(3)充分就业n(4)国际收支平衡 n3、经济发展中政策目标可能冲突的区域n(1)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n(2)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n(3)平等与效率之间的交替关系n(4)国内均衡与国际均衡之间的交替关系 n(二)宏观调控的手段n1、手段体系n(1)经济手段n(2)法律手段n(3)计划手段n(4)必要的行政手段n2、

5、经济手段的传导机制n市场运行机制n双向反馈系统n一方面,宏观调控主体根据对国民经济运 行态势的价值判断,选择反映一定政策目标的 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通过一定的经济参数 调节市场环境,进而影响微观单位的经济行为 ,达到刺激或抑制总需求的目标。另一方面, 政策措施不一定会达到预期效果,它会通过市 场中介反馈到调控主体。如果偏离目标值过大 ,则调控主体会修正政策措施,开始下一轮调 控过程,直至达到政策目标。n3、经济政策手段选择原则n(1)对政策手段反映的大小n(2)政策手段显效的速度和结果n(3)政策手段克服不合理经济现象所起作用 的大小n(4)资源成本n(5)选择性和变动性n(6)间接经济效应

6、n(7)社会政治效应三、我国改革开放后历次宏观调控n(一)改革开放后宏观调控的两大阶段n1、 19781991年为第一阶段,即对传统 计划经济旧体制的改革阶段,中国处于短 缺经济状态,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治理通货膨胀,采用的主要是行政和计划 的办法,开始引进财政、货币政策的概念 和做法。n2、 1992年至今为第二阶段,即市场经济 体制初步建立阶段,短缺经济逐渐结束, 在有些方面出现了过剩现象,既有通货膨 胀的压力,又存在出现通货紧缩的可能, 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由原来的以直接的行 政和计划手段为主,发展成为以经济、法 律等间接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 政府投资等直接手段,财政、货币政

7、策的 作用越来越大。n(二)改革开放后历次宏观调控n1、 19781983年的宏观调控n(1)特点n19781983年,中国处于短缺经济状 态,随着计划控制的放松和价格改革的推 进,短缺经济时期所隐藏的隐性通货膨胀 压力逐渐释放出来,致使整个20世纪80年 代一直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宏观经济 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膨胀。这一时 期采用的主要是行政和计划办法。n(2)评价n此次宏观调控是短缺经济状态下的宏 观调控,目标都是防止经济过热、通货膨 胀,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财政、货币政 策。经济、法律等间接手段没有形成,整 顿手段都是单一的行政性办法。n2、 19841986年的宏观调控n(1)特

8、点n19841986年我国经济仍然面临严重 的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治理通货膨胀。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开始引进财 政、货币政策的概念和做法。n(2)评价n此次宏观调控仍然是处于短缺时代的宏观调 控,大量运用行政手段,缺乏经济、法律等间接 手段。另外,20世纪80年代刚开始尝试运用宏观 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时,由于没有经验,不够 坚定,加上受当时比较流行的凯恩斯主义思潮影 响,基本上采取的是“相机抉择”政策。政策变 化过快、调整过于频繁,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 从效果来看,当时的经济波动比较大,调控效果 不太理想。n3、 19871991年的宏观调控

9、n(1)特点n19871991年是中国第一次有意识地 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手段进行间接调控, 也是第一次自觉地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财政 、货币政策搭配使用。主要取向是经济紧 缩、治理整顿和“双紧”政策。n(2)评价n此次宏观调控是中国第一次有意识地运用财政、货 币政策手段进行间接调控,也是第一次自觉地进行现代 意义上的财政、货币政策搭配使用。一方面改变了原来 单一的行政性办法,逐渐引入经济、法律等间接手段, 开始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尝试。虽然从效 果来看,仍然存在各种不足之处,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财 政货币政策搭配使用的历史。另一方面,由于经验比较 缺乏,采用了各国一般不轻易采用的财政、货币“

10、双紧 ”政策组合,用力过猛,刹车太急,虽然使得物价水平 迅速回落,但也导致经济增长急剧减速,改革开放的大 好形势受到一定影响。n4、 19931997年的宏观调控n(1)特点n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后,中国开始全 面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勾勒出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4年,中国进行 了分税制体制改革,中央银行制度进一步健全, 货币政策框架开始建立,为中国及时有效地运用 财政、货币政策组合调控经济创造了必要的制度 基础和有利的体制环境。这一阶段的宏观经济政 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逐步建 立过程中,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并重的手段治 理通货膨胀。n(2)评价

11、n此次宏观调控有五个显著特点:n不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开始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 手段。n注重不同政策间的配合。n不实行急刹车,而是“适度从紧”。n在做出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定后,雷厉风行地贯彻实施, 并注意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n受货币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影响,基本上奉行“ 简单规则”,虽然比较有效地控制了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但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外部意外冲击面前,则显得 缺乏应变性、灵活性。n5、 19982003年的宏观调控n(1)特点n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从1998年开 始出现了经济增长减速、物价下降等现象,遭遇 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通货紧缩。为了应对金融 危机的冲

12、击,抑制日益加深的通货紧缩趋势,中 国从1998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 币政策,启动国内需求。一直持续到20022003 年,逐步改变了经济减速和物价负增长的局面。n(2)评价n此次宏观调控是中国宏观调控历史上第一次 治理通货紧缩,也是第一次运用扩张型的财政货 币政策组合,其突出的特点主要有:n针对具体经济形势,灵活调整既定政策n注重运用各种可以运用的手段,形成合力n政策搭配之间存在矛盾,减弱了合力。n6、20042007年的宏观调控n(1)特点n在全球化推动下,国内工业化、城镇 化和市场化进程全面提速,国民经济进入 周期性上升期,创下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繁 荣时间最长的纪录。经济持续

13、快速增长, 无疑会极大地增加国民财富,但也会带来 能源、环境和社会方面新的矛盾和问题。 对宏观调控来说,要面临更多新的矛盾和 挑战,要完成新的课题和任务。n(2)评价n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n7、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宏观调控n(1)举措n第一,以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为标志,宏 调调控政策开始转向,定调保增长为首要任务。n第二,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09年经济工 作定调,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目标n第三,2009年2月2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 出“全面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n第四,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下阶段经 济工作

14、。 会议强调,必须抓好以下七项工作nA、进一步调整结构,大力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保持投 资稳定增长,全面增强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nB、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持农业稳定发展。nC、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大力推进自主创新。nD、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循环 经济和绿色经济。nE、进一步推动城乡统筹和地区协调发展,拓展新的发展 空间。nF、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nG、进一步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高 人的素质。n第五,2010年的宏观调控n2010年要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 济平稳较快发展。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 政策和适度宽松的

15、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 连续性和稳定性,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 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 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根据中央部 署,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 结构调整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这是 2010年宏观调控的核心。n第六,2011年的宏观调控n2010年12月12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 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 、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 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 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 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概括起 来可归纳为“一项

16、首要任务,一个基本取向一 条主线,一套民生规划”。四、我国改革开放后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演变n(一)1993-1996年:我国第一次对房地产 业进行宏观调控n1、背景:首次出现房地产热n房地产开发公司急剧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 高速增长,以炒地皮、炒钢材、炒项目为主的房 地产市场异常活跃,尤其是海南、广西北海等地 ,房地产开发过热,形成了较严重的房地产泡沫 ,经济运行出现严重过热态势和通货膨胀。n2、对策n199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当前经济 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提出整顿金 融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的16条政策措施(通 称“国16条”);1994年系列出台关于深 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城市房 地产管理法和住宅担保贷款管理试行 办法颁布。n3、效果n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全国房地产开 发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通货膨胀得到遏 制。经济由热转冷,房地产市场也沉寂下 来,商品房和商品住宅的价格迅速回落。 经过3年努力,中国经济终于在1996年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