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义和团之研究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090361 上传时间:2018-07-09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70.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十年来义和团之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近十年来义和团之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近十年来义和团之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近十年来义和团之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近十年来义和团之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十年来义和团之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十年来义和团之研究(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十年来义和团之研究一、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性质问题 二、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阶段划分问题 三、关于义和团运动的作用及地位影响问题 四、关于义和团运动时外国对华政策问题 五、结语:解读历史的另一种方式一、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性质问题主要是围绕义和团运动是否具有反 封建性质以及是否具有革命性这两 个问题展开。 1.义和团运动是否具有反封建性质 1.1不具有反封建性质 理由主要有: 其一:农民战争指的是农民阶级为了反抗封建地 主阶级的残酷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而举行的起义 和斗争,而义和团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是合法团 体,是“奉旨团练”,“他们接近官府的统帅,甚至充当 载漪、荣禄等清朝要人的卫队”,其领袖是

2、清朝皇宫 贵族; 义和团兴起时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已不具有产生旧式农民战争的历史条件。因此, 义和团运动不能称为农民战争,不具有反封建性质 。(陈业强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性质问题J社会 科学探索, 1990, (5): 9092.) 其二: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纲领是“扶清灭洋 ”,“扶清”与“灭洋”并行,两者都是斗争的目的 。从主流来看,义和团对清政府并不是持反 对态度,“灭洋”的根本目的是“扶保中华”, “扶 保大清不坏”,农民的阶级局限性使其看不清 清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妥协的本质,不能正确 将清政府与中华作必要的区别。 (王承仁,乔茵有关评价义和团运动历史地 位的几个问题J武汉大学报,1

3、991,(3):59 65) 其三: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不是农民阶 级的自主口号,而是地主阶级固守封建道统 、盲目排外的观念在农民阶级中的投射反 映,给义和团运动加上了封建主义的深刻印 记,使得这一运动未能超越封建主义“卫道排 外”的藩篱。 (范大章对“扶清灭洋”的再认识J南京政 治学院学报, 1991, (2): 5556) 1.2具有反封建性质 孙祚民指出,判断农民起义要以农民与地主两大对 立阶级的阶级矛盾为依据。义和团运动发生在民 族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但农民与地主两大对立阶 级的阶级矛盾依然存在。义和团运动反抗的矛头 虽然主要指向帝国主义,也必然打击清政府,因此是 反帝为主,反封为

4、辅,仍然属于旧式的单纯农民战争 ,不能因为义和团没有突出反封建统治的斗争,就从 根本上否定它具有反封建性质。(孙祚民义和团 运动史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评议J文史哲, 1991, (1): 918.) 路遥认为: 义和团运动沿袭农民传统的反抗斗争方式, 这体现在组织形式上和思想意识中。它的 最初组织形式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二月 出现在山东冠县十八村和直隶成县沙柳寨 一带赵三多的“义和拳”,由乾隆年间杨士增的 梅花拳嫡传,自始至终其组织形式只是因反 侵略斗争队伍的扩大而复杂,反封建的性质 并没有改变。 (路遥“义和拳教”钩沉J近代史研究, 1991, (2): 101126) 还有学者提出:

5、义和团运动的发生和高潮期,几乎与北方数 省自然灾害的日益严重状况同步进行,不少 农民只是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加入义和团,灾 害解除以后散去,具有极其浓重的反封建压 迫色彩。 (林敦奎社会灾荒与义和团运动J中国人 民大学学报, 1991, (2): 4249) 1.3义和团运动是否具有反封建性质应该具 体分析季云飞:“奉旨”义和团虽然是由自发的义和团转化而 来,基本队伍与义和团相似,但是它的出现,完 全是慈禧、载漪一伙追求私利的产物,这一 部分是不具有反封建性质的。但它在整个 义和团运动中毕竟只占少数,义和团运动的 主流是反封建的。 (季云飞义和团运动研究中若干问题新探J 求索, 1992, (6)

6、: 110114.) 黎仁凯认为: 义和团成员鱼龙混杂,“假”义和团成员甚多, 他们与官府往来密切,有的甚至就是官兵。 但从整体看,大多数义和团成员是抗击清军 的,他们即使到官府挂号注册,也往往徒有“奉 旨”之名,而无“奉旨”之实,因而不能“一棍子打 死”,必须根据其行为的差别进行具体分析。 (黎仁凯论义和团运动高潮的主要特征J 河北大学学报, 1999, (2): 121123.) 2.义和团运动的革命属性问题 近年来史学界对义和团运动的革命属性基 本上趋于肯定,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也出现 了多种论证理由。 第一,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人民的反 帝斗争,是从属于无产阶级推翻帝国主义的 社会

7、主义革命范畴,义和团运动参加了反帝 斗争的行列,便可称之为革命,尽管当时中国 人民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李宏生义和 团运动与国际公正舆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 报, 1992, (1): 2429) 第二:是社会形态内部固有的矛盾尖锐化 所引起的革命。 “历史上一切发生在封建社会内部的单纯农 民起义和战争,也包括义和团在内,都是这样 的革命”,它的任务是在原有社会形态的范围 内打击黑暗残暴统治,改善生产关系中不适 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孙祚民义和团运 动史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评议J文史哲, 1991, (1): 918.) 第三, 义和团运动是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反 帝爱国运动,但它是农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压

8、 迫和剥削,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中国的 暴动和起义,具有民族起义的性质,在实际上 经历了民族自卫战争的过程,属于中国近代 民主主义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王承仁, 乔茵有关评价义和团运动历史地位的几个 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1991,(3):5965)二、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与阶段划分问题 义和团运动的来龙去脉以及发展过程从表 面上来看似乎已经非常清楚了,但在种种表 象背后还隐藏着些什么?透过众多的现象能 够发掘出怎样一种本质的内容,总结出怎样 的规律?这是学者们研究义和团运动兴起及 阶段划分的兴趣所在。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及背景 传统的观点归结起来大致包括: (1)列强的侵略,特别是甲午

9、战后,对华北(包 括山东、直隶)的侵略; (2)清政府的残暴统 治; (3)基督教在内地传教,欺凌民众,与中国 传统文化发生冲突; (4)广泛的水旱灾害; (5) 社会经济的波动。 严昌洪认为: 义和团的产生包含了反侵略的出发点,也包 含了中西文化、中西风俗冲突的重要原因, 表现在“上帝信仰与偶像崇拜、无君无父与 忠君孝亲、男女不分与男女授受不亲、近 代文明与风水迷信的冲突”。(严昌洪义和 团运动与民间风俗J史学月刊, 1993, (1): 5359) 郑权 侧重于宗教冲突的深刻性和复杂性: 指出“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是立体 的、全方位的”,表现为一神信仰与多神信仰 、平等思想与等级观念

10、、追求来世与关怀 显示等方面的冲突,这种冲突的极端发展必 然是武装流血斗争。 日本学者中村达雄和佐佐木卫从社会学的 角度分析了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 “天津义和团运动的特征是以农民市场阶层 结构为媒介”组织和动员力量进行战斗的。“ 华北社会亲族集团的活动极为淡薄,村落中 近亲、亲族间出现较强的分化倾向是义和 团发生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佐佐木 卫近代华北社会的宗教活动及其活动者J 山东社会科学, 1991, (1): 1718) 2.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时间 学界普遍认为, 1898年10月25日赵三多在 山东冠县蒋家庄马场里树立“扶清灭洋”旗帜 起义,体现了“扶清灭洋”口号与直、鲁地区群 众

11、性反帝斗争的结合,客观上成为反洋教斗 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分界,成为义和团运动兴 起的具体标志。 但近几年来,也有不少异议: 有的学者认为义和团兴起于1894年,理由是 光绪年奏稿中有一反对甲午议和奏折说 “外患不除,内忧恐起,近闻山东曹濮、安徽颖 亳各地,伏莽欲动,假兴华灭洋为名”,时间明 确指出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九月” 。(胡 维革,郑权文化冲突与反洋教斗争中 国近代教案的文化透视J东北师范大学学 报,1996, (1): 2029) 英国学者狄德满则认为,义和团运动兴起于 1899年山东西北的神拳,它与各种拳会组织 结合逐渐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 (狄德满晚清基督教、帝国主义

12、与义和团 的兴起J社会科学辑刊, 1996, (3): 100 104) 还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标志应 该是1896年大刀会的反洋教斗争,理由为义 和团实质上是一个大教案,同时大刀会作为 义和团流派之一,首先明确提出了“兴华灭洋” 的口号,而且在1896年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反 教斗争。(孙长来,反洋教斗争和义和团关 系略论J社会科学辑刊, 1996, (3): 109 112) 3.义和团运动的阶段划分 两阶段: 以1900年6月21日慈禧颁布“宣战”上谕为限 。前一阶段以义和团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 抗争性与盲目排外等愚昧落后性对立统一 为特点;后一阶段义和团的行动基本听从清 政府的指挥,

13、甚至以封建统治者的臣民自居 带上了浓厚的封建色彩。(欧阳跃峰从“扶 清灭洋”到“奉旨灭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1996, (3): 280284)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98年义和团兴起到1900年夏天清廷 发布宣战上谕前,这一时期清政府对义和团从查禁 到剿抚不定、剿抚兼顾,义和团以“灭洋”为主旨,取 得广泛认同,义和团与清政府处于若即若离状态; 第二阶段从1900年6月21日到同年9月慈禧西逃途 中决心剿杀义和团止,这是清政府全面利用义和团 、义和团运动发展到高潮时期; 第三阶段从1900年9月7日到1902年7月景延宾起 义失败为止,义和团斗争将反帝与反封建相联系,打 起了“扫清灭洋

14、,官逼民反”的旗帜。(黎仁凯深入 研究直隶义和团运动的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 1999, (1): 15)三、关于义和团运动的作用 及地位影响问题 1.积极评价 (1)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纪转 换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国人民进行的前所未 有的、伟大的民族自卫救亡运动,是鸦片战 争以来中国人民民族救亡运动战争的最高 峰,标志着整个中华民族开始觉醒,预示着新 的革命风暴即将来临,并且为后来抗日战争 时期人民群众,特别是亿万农民的大发动准 备了思想基础。(张守常中国近代农民义 和团运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0, (6): 3338) (2)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 阴谋,迫使

15、其改变了侵华手段。(孙占先义 和团运动与晚清社会J北方论丛, 1991, (1): 8590) (3)义和团运动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 首先,义和团的兴起和结局,引起了清政府统 治结构的变化,帝党和后党几乎同归于尽,以 后党为主干的封建顽固势力土崩瓦解; 其次,地方大员分庭抗礼,以东南各省督抚与 列强结成的所谓“保境安民”的“东南互保”为 典型;(284页) 再次,刺激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清义举, 1900年孙中山派兴中会骨干郑士良发动惠 州起义,虽然失败,但与义和团运动南北呼应, 是在义和团运动斗争下促成的; 最后,促进了清末新政的出现和推行,在这一 场运动中,列强“保全”慈禧和清廷,要求新政,“ 互保”派也积极要求发动新政,新政从某种意 义上说是戊戌变法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为 辛亥革命创造了某些条件。(张洪岳简论 义和团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J延安大 学学报, 1996, (1): 8589) 2.消极评价 有观点认为,义和团的盲目排外行为与封建 顽固派的国粹主义思潮相呼应,使中国还在 发展的机器生产和与之联系的人、物成为 被抵制、被消灭的对象,从社会进化的特定 意义上看,这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和民族 自卫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同时,义和团运动的落后性、破坏性十分 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