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部分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微课堂1新闻类文本阅读自主体验苏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8075654 上传时间:2018-07-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部分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微课堂1新闻类文本阅读自主体验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部分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微课堂1新闻类文本阅读自主体验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部分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微课堂1新闻类文本阅读自主体验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部分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微课堂1新闻类文本阅读自主体验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部分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微课堂1新闻类文本阅读自主体验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部分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微课堂1新闻类文本阅读自主体验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部分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微课堂1新闻类文本阅读自主体验苏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新闻类文本阅读新闻类文本阅读自主体验一、新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农民工:暴雨中挺起“中国脊梁”他们,是 150 名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民工。从农村的土地出走,到城市中谋生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被贴上了“农民工”的标签。这个标签在任何一个大都市,都意味着“底层” 。在“721”那场 61 年难遇的极雨狂澜中,他们靠血肉之躯,拧起一根大绳,跨过 6车道宽的京港澳高速公路,在空中搭起“生命救援线” ,成功救出被困的 182 名普通群众。332 个生命从此交汇、和鸣。暴雨中,长绳搭起的生命线如果,没有意外,城市的霓虹、街上奔流的名车、CBD 的精英阶层很难和他们的生命产生交集。7 月 21

2、 日那场 61 年一遇的暴雨,却以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的方式,将这一切改变。那一夜,京港澳高速南岗洼路段严重积水,最深处达到 6 米,数十辆汽车被淹,上百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漆黑的雨夜,不断上涨的洪水,逐渐被吞没的汽车一切,都让被洪水围困的人们,无助而绝望。大雨中,150 名月薪仅 3 000 元的农民工,光着脚丫踏着冰冷的洪水而来,他们抛下救生圈,结起绳索,伸出他们温暖而有力的双手,为被困的人们搭起了一条生命线。几天后,坐在京港澳高速南岗洼附近北京丰台区河西再生水厂的工棚里,7 月 21 日那晚最早跑回工棚喊人的四川遂宁人李尚富,回忆起自己最初到达现场所见到的险情时,仍忍不住发出了“我的天呀”的

3、惊叹:高速路已经看不见了,就见到几辆大巴车还露着车顶,上面站满了老人小孩和妇女,有不少人膝盖受了伤,血正顺着小腿流。 “我脑袋一下就空了,转身就跑回工棚喊人去了。 ” “高速路遭淹了,大家赶快起来救人!”四川南充 23 岁小伙李川南,也对那场生死救援记忆犹新:9 点左右,靠在床上休息的李川南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也不知是谁在用四川话喊。 ”李川南说,他想都没想就从床上跳了起来,当时整个工棚里就听见一阵齐刷刷的开门声、跑步声,不到一分钟整个工棚就空了。“水不仅深,还很急。 ”工友李尚贵说, “当时的情况,要游过去一个个将人背上岸是不可能的,体力肯定不够。只能由我们跳进水里,每个人占一个固定点

4、位,将被困的人传出来。为了防止被水冲走,我们下水的人还得有东西可以抓住才行。 ”这就意味着若要成功救人,还必须有人先带着长绳的一头跳进水里,游到大巴车处,将绳子拴到车上,而绳子的另外一头也必须拴在高速路旁边的铁丝防护网上,才足够牢固。情况紧急,来不及回去2取钳子,工友们一声大吼,愣是把京港澳高速东侧的防护网拽开了一个口子,把绳子拴在路边的电线杆和大树上。工友们回忆,天太黑,也不知道是谁第一个跳进了水里。只依稀记得,大巴车顶上的乘客看到有人游过去后,明显激动起来,大家看到了希望。那一夜,包括李尚贵等四川工友在内的农民工兄弟们,用最原始的办法,依靠拴在大巴车和防护网上的长绳,在 10 多米宽已成“

5、河道”的高速路上,将被困的人们一个个送到岸边。男人们在水里泡着救人,女人们则在岸边将获救人员一一送往工地,并拿出自己的干净衣服为他们换上。事后统计,当晚共有 150 名农民工参与了救援,救出受困人员超过 200 名,留下名字的 182 位。洪流中,民工的手最温暖经历过,你才会知道当时的情景有多危急和震撼。被救者尹艳芳说,直到现在,她还无法停止哭泣,因为后怕和感动。那一夜,尹艳芳和 4 个孩子从积水的宝马 X6 中逃生后,爬上了一辆大巴车车顶。漆黑的雨夜,不断上涨的洪水,眼看制高点的大巴车逐渐被吞没,尹艳芳和所有被困者一样,在惊恐和疲倦中慢慢绝望就在这时,农民工兄弟赶来了。回忆当时的情景,尹艳芳

6、还清晰地记得当孩子们被救走后,自己也被一个民工兄弟从车顶抱了下来, “在水中我感到有双手托着我,直到把我送到岸上” 。如今,尹艳芳充满了感恩:“如果不是民工兄弟来救,恐怕我早就死了。项目部还将工装分给我们御寒,那件工装我会永远珍藏。 ”被救者贾先生事后给恩人们送来感谢锦旗,但直到现在,他都不愿意回忆那悲惨无助的时刻。只是当民工兄弟忽然出现在他们眼前时,他说自己真觉得“(民工兄弟)就是真身菩萨化身,不顾自己安危,把我们救到他们的工地,还给我们弄鸡蛋汤喝” 。事后几天,贾先生说自己一直在反思:曾经自己与满面尘土的农民工擦肩而过时,眉头难免会皱一下。然而,在生死关头,却是这群被都市人认为是底层、是城

7、市灰暗群体的人救了自己的命。“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他们就不会再有我。 ”可是,面对被救者数不清的感谢,甚至希望酬金相谢时,这群英勇救人的农民工却回答得异常朴实。问起为什么要救人,四川小伙李川南眼睛里一片清明:“怎么可能不救,人命关天啊!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本分,人要有良心的。我们去救人的时候他们也提钱,说多少钱一个人?我们就说我们不是来要钱的,我们是来救人的。我活了 23 年,这件事情是我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 ”让杜金荣印象最深刻的却是自己在背被困者上桥时,很多人不停地说“谢谢” 。他说听3到那声“谢谢”的时候,自己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好像这么做得到了别人的认同。在救人民工中,四川遂宁人李尚贵和

8、妻子何贵容以及儿子李春茂这一家三口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抢险救人的那一刻,年仅 22 岁的李春茂当时并不知道父亲跟自己一样也下水了。那天直到次日凌晨 5 点,获救人员相继差不多都离开了工地,他们一家这才重新聚在一起,互报平安。现在回想起来,父子两人都希望当时下水的只有自己一人,因为他们心里都清楚,对方水性不好,在那种情况下下水救人,是冒着巨大风险的。“可当时那种情形,看到车上老人、小孩都在喊救命 ,就算我知道爸爸要下水,你说我能拦着他不去救吗?”年轻的李春茂直白中透着朴实。“出门在外,就该相互帮助。 ”这是在救人这件事上,一家三口最直白的阐述。(有删改)1请结合整篇新闻,分析导语部分的作用。答:

9、解析:本题考查对新闻导语部分作用的分析能力。这则新闻的导语部分在概括事件的基础上,主要赞扬了农民工勇救被困群众的崇高精神,为下文展开打下了基础。答案:概括主要新闻事件,以农民工勇救被困群众的感人事迹引发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以农民工的底层身份和他们舍己救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进行对比,高度赞扬其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2新闻主体部分主要从施救者和被救者的回忆两个角度展开,请简析这样写的好处。答: 解析:这则新闻材料作者构思独到新颖,从施救者和被救者的回忆两个角度展开,丰富了新闻视野,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答案:两个角度相互印证,便于全方位地再现救人的典型场景,丰富了新闻内容;当事人的叙述增强

10、了新闻的真实性,从而使新闻更有现场感和感染力。3这篇新闻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所具有的时代精神和价值的个性化解读。作答时,要结合新闻材料挖掘农民工身上的精神力量,比如助人为乐却不求回报,关爱他人,担当精神等。答案:农民工身处社会底层,被人漠视,但却能急人之困、解人之难,有责任心,勇于担当,义无反顾,堪称中国的脊梁和时代的楷模,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农民工助人为乐却不求回报,平凡本分中见伟大,朴实无私中显光华,彰显了人性的光辉,极具感4召力,有利于构建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农民工的壮举温暖了人心,感动和激励更多的人学会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有利于促进社会的

11、进步与和谐;农民工的行动震撼了人们的灵魂,发人深思,引人反省,改变了人们对农民工的偏见,启迪人们公平待人、尊重他人、敬畏生命。二、访谈(2014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学?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

12、。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主持人: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 ,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有新创造。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有创新。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 ,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主持人:2003 年,您在 80 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年龄最大的人。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龄做这样的事?罗哲

13、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从那时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烽火台。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

14、的粮食。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 60 年了。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5能有一百次以上了。主持人: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罗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人很难攀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一点摔下去没命了。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沧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

15、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看到可以引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不能偷巧。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主持人: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罗哲文: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可是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主持人: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罗哲文:建

16、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管它叫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选自大家 ,商务印书馆,2005 年,有删改)4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答: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先要根据筛选的标准“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确定答题区间,全文罗哲文先生回答了记者的十个问题,其中第三至第六个问题的回答涉及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根据题干筛选出合乎要求的信息并加以概括即可。答案:(1)过程:几十年前,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