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8068426 上传时间:2018-07-0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大石桥市二高中大石桥市二高中 2017-20182017-2018 年度上学期年度上学期 9 9 月月考月月考高二语文高二语文时间:150 分钟 分数:150 分第第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一一) )论述类文阅读(论述类文阅读(9 9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3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新序是西汉后期一部重要典籍,是著名学者刘向“采传记行事”而成的一部“谏书” 。其读者对象很明确,那就是西汉当时的高层执政者,尤其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汉成帝,因而其内容也富有针对性。全书总体上讨论的是君臣之道,其基本出发点就是期望君主能推行仁恩、宽

2、惠养民,敬德修身、尚贤授能;同样,臣下亦须坚守德义、驾行仁道,要忠于国事、恪尽职守、公正耿直、善于谋划。这些思想大多是通过对历史故事的编选而体现出来的,这不仅是刘向为君主所陈的“法戒” ,更是他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现代学者将其看作是历史故事的汇集,或者是文献资料的汇编,显然是忽略了该书的编撰目的与内容特色。以历史读本的眼光来看新序 ,关于其文本价值自然会有一些新的理解和思考。一方面,作为呈献给天子的“谏书” , 新序无疑是一部非常严肃的历史著作,体现着编选者明确的历史观念,也流露着进谏者期待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作为一部有着特定受众的读物, 新序又不能像一般的历史著作那样长篇大论、深奥晦涩甚至

3、烦琐枯燥,而是要尽可能短小精炼、生动有趣、可读性强,这样就使得君主不必正襟危坐即可愉快地接受历史知识及其内在的劝谏意蕴一句话,它要有很特别的文章艺术。我们对新序文本价值的分析,也主要着眼于文献史料与文学成就两个层面。就史料与文献价值而言,刘向对历史素材所做的级别与筛选无疑是非常认真的。 新序的一些文字,较之于战国策更为原始,也包含着更多的历史文化信息,保持着先秦时代楚国语言及文学的风格,除极少数汉初材料外,基本上是先秦资料的分类编次。这里特别要说到新序文献来源的问题。前人多将该书看作是“采摭诸书”而成,甚至有学者将每条材料都注明“采自”何书,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刘向“校理群书”时所见的文献

4、数量是十分浩繁的,文献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很难确定新序的某条就是采自今所见的某书。另一方面,先秦时期的一些历史故事,作为一种“公共素材” ,本来就有多种2存在样式,各种文献对它的引述自然就有所差异,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典藉中也就有了不同的叙述。作为“采传记行事”的新序 ,便是对此类事件的另一种记栽,其所保存的是这些“传记行事”的另一种形态,而不是对某一书的征引或采拾。从性质上说,这便是先秦两汉史书中的“语类”或“事语类”文献。由此看来,传统史学家对于新序的批评,如刘知几在史通所批评的“广陈虚事,多构伪辞” ,叶大庆在考古质疑对新序中时间、事件的质疑,等等,都是没有考虑到“历史读本”的特别性与“公共

5、素材”的多样性,因而显得有些拘泥了。(摘编自马世年新序文本价值散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向所编的新序的读者,是包括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汉成帝在内的西汉当时的高层执政者,所以新序的内容也有针对性。B 新序总体上讨论的是君臣之道,对君主提供了推行仁恩、宽惠养民等施政要求;同时也对大臣提出了坚守德义等品质、素养要求。C 新序大多通过对历史故事的编选而体现刘向的思想,这些思想不仅是刘向向君主陈述的“法戒” ,更是君主的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D现代学者忽略了新序的编撰目的与内容特色,而将其看作是历史故事的汇集,或者是文献资料的汇编,其实这是一部“谏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

6、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历史读本的眼光来看这本献给天子的书新序 ,该书肯定是一部非常严肃的历史著作,体现着编选者刘向明确的历史观念。B君主愉快的接受了新序中的历史知识及其内在的劝凍意蕴,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新序件包邮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可读性强这些特点。C刘向编著新序 ,对历史素材做了认真的甄别和筛选,该书具有史料和文献价值,我们可以从文献史料这个层面分析该书的价值。D 新序的一些文字保持着先秦时代楚国语言及文学的风格,基本上是先秦资料的分类编次,与战国策相比,包含着更多的历史文化信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将新序中的每条材料都注明“采自”何书,这是不准确的,因为

7、该书编选者刘向所见材料十分浩繁,文献类型也多种多样。B作为种“公共素材” ,先秦时期的一些历史故事有多种样式,各种文献对它的引述有3差异,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典籍中有不同的叙述。C作为“采传记行事”的新序 ,是对先秦时期一些历史故事的一种记载,一种版本,而不是对先秦时期某一书的征引或采拾。D一些传统史学家对新序中的材料的批评或质疑,显得有些固执,是因为没有考虑到“历史读本”和“公共素材”的虚构性。(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14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消逝的钟声史铁生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

8、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大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像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 “什么呀,奶奶?” “啊,骆驼。 ” “干吗呢,它们?” “驮煤。 ”“驮到哪儿去呀?” “驮进城里。 ”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 ” “出城了是哪儿呀?” “是城外

9、。 ” “城外什么样儿?” “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不,我想去城外” ,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 ,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 “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我跟着奶奶

10、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4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 ”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

11、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它在哪儿呀,奶奶?”“什么,你说什么?”“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

12、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被拆除。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 40 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

13、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5你已经回到了故乡。4下列对散文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A文章开头用“张望” “终于” “一直猜想”等词,流露出作者幼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也为下文写自己到了外面世界目不暇接的情形作了铺垫。B文章第段写“我”与奶奶的对话很是简洁,朴实而有趣,也更加形象地突出了幼时的作者

14、来到外边世界时不听奶奶话的一面。C第段画线句子属于景物描写,通过“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 “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等语句,突出了钟声的洪亮。D “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 ”奶奶的这句话直接印证了幼时的“我”听到琴声痴迷的情态。5文章题目为“消逝的钟声” ,但作者却详写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简析。 (5 分)6请谈谈对第段画横线句“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含义的理解。 (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12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材料一近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

15、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书法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乃至世俗生活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书法教育的状况堪忧。首先,中小学学生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其次, “双姿”不规范的比例很大,坐姿和握笔姿势不正确;再次,学生普遍缺乏写好字的心态和习惯,多数不在意字写得不好;最后, “提笔忘字”现象日益严重。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振有提出,1988

16、 年成立的中国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 20 多年里,积累了丰富的书法教育的经验,各地应借着“书法进课堂”的东风,扩大书法特色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6(中国教育报2011 年 10 月 25 日 12 版,有删改)材料二材料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 ”目前,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如何呢?现有的教师是否能够胜任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需要?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面向广东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的问卷调查。接受问卷调查教师所在的学校中,配备有专职书法教师的占 377%,由语文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的占 2118%,由美术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 226%,没有配备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