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最新复习资料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8036261 上传时间:2018-07-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最新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文地理学最新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文地理学最新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文地理学最新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文地理学最新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最新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最新复习资料(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章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系统;二是区域研究系统;三 是空间分析系统。 二: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1:社会性(p6) 2:区域性(p6) 3:综合性。(p6) 第二节 一:地理学发轫于古希腊,被尊为西方文学鼻祖的古希腊伟大诗人荷马在公元 前 9 世纪时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 最早的记述性著作。 二: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 德国地理学家 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希腊学者 把荷马推崇为地理学的祖师。 三:探究人文地理学的特定研究视角和解释途径,相继形成了以拉采尔为代表 的环境学派,以白兰士

2、、白吕纳为带表的人地相关学派,以赫特纳、哈特向为 代表的区域学派,以施吕特尔、索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选择或填空)第二章 1、人文地理研究五大方面:人文地理学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时间 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文化与各特质 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各主题之间的有机联系文化景观。 2、文化区概念: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 的分布。 3、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1)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 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2)功能文化区在形式上与形式文化区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 征受政治,经

3、济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 其分布去范围的文化区。 (3)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的一种共同的区 域自我意识。 4、文化的时间现象(举例说明扩散):分为 1: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2:迁移扩散。P26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 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这种扩散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 迁移扩散:某种文化现象伴随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的迁移,而将 此文化传播到该地。 5、文化生态学(通读全文) 6、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

4、形式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 的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通读 全文)7、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 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的文化整合。 第二节 人地关系论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它强调自 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可能论:也称或然论,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 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环境感知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 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

5、寻的,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 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p36(要多看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这 里重点考) 8、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p41 主要内容) 9、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p44 解说图:P44 该图式展现的是一个社会文 化系统内人地关系的模式。其中有四个要素,即人口、自然生物环境、社会 组织和技术。人口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群体。人口的数 量和文化状况在各地之间的差别很大,自然生物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 供空间和资源。各地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也互不相同,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亦 不同。社会组织是指人类社会的文化环境。社会组织的各个单元经济的、 政治的、文化的

6、和血缘关系的通过遵循群体内一系列共同的规则、法律、 习惯和风俗,使一个个单独的人组成巨大而有组织的有机网络,保持社会稳 定并有效发挥功能。技术是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人们依赖技术的发展与进 步获得生存的基础,并且利用技术来改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这个图式反映 了文化的结构,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的关系。第三章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图要清楚)(1)经验主义方法论(2)实证主义方 法论(3)人本主义方法论(4)结构主义方法论(p51 的图以及四个方法论的 具体内容)第四章 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 一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1750 年左右机械化生产开始,进入工业社会,主要特征:生产系

7、统化、机械化 和能量化,提高了单位资本的产出水平,完成财富积累。1. 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下降:18 世纪中叶开始从欧洲开始出现人口死 亡率下降。原因是: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直接原因是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 日益完善的服务。 2. 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18 世纪中叶-19 世纪中叶,人口出生率上升, 原因复杂,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使结婚年龄降低。19 世纪后半期开始出生率逐 渐下降,原因:限制家庭规模;婴儿死亡率的下降,导致出生率的下降;经济 因素,静止使用童工,使孩子多成为负担;城市发展,改变农村大家庭的观念。3. 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15、16、17、18 世纪人口分别增长: 28.2%

8、,11.9%,47.5%,80.6%。但不同国家、地区情况不同,发达地区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出现下降,发展中地区后期死亡率下降,出生高居不下。 例题 1: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的下降(简述为什么) (P76)农业改革、工业化、改 善运输、社会改革、室内和工作区温度及湿度的控制、公共卫生、改善个人卫 生、19 世纪约瑟夫。里斯特发明无菌操作法和抗菌法、免疫学等因素。在工业 化和社会化过程中,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日益完善的服务所起的作用最为直接, 它们是大幅度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因素。例题 2:在工业革命时期人口出生率先 升后降,为什么?(P77) 出生率上升的原因:地区不同,愿意亦不同。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经济

9、良性发展 使结婚年龄降低,从而使人们更易于多生育。另外,城市地区曾一度持有和乡 村地区同样的态度,即孩子作为劳动力非常重要。 出生率下降原因:1、它因为限制家庭规模的意愿而非由限制生育的避孕方法引 起的。2、婴儿死亡率的下降导致了出生率的下降,因为在死亡率高 的地区,必须生下许多孩子才能保证一些活下来。3、经济因素也与出生率的下降关系密切。在一个城市化、工 业化的社会里,禁止使用童工,因而孩子与其说是一种财 产不如说是一种负担。所以,随着现代社会法制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出生率趋于 下降。4、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观念,特别是传统乡村的大 家庭观念也随着文化的普及得以削弱。尤其是对家庭的态 度

10、、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控制生育的方便可行性等方 面的根本变化都促使出生率下降。二人口转变理论模式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一)人口转变理论 1. 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1934 年法国人口学家兰迪在人口革命 提出: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转变的观点,总结出法国人 口增长经历了三个序列: 第一系列即原始阶段,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先是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维持

11、不变、人口增长, 后是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转入低。 2. 1944 年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发展了兰迪理论提出了“人口转变”理 论。他将兰迪的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高低高”阶段、过渡阶段、 “低低 低”阶段。他的学生寇尔对五个阶段重新命名,提出了各阶段的数量界限3. 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融合了上述观点,提出“五阶段”模式,在国际影响 很大:(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2)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3)后期扩张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开始下降;(4)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降到低水平,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 状态;(5

12、)减退阶段,出生率下降并低于死亡率,人口出现负增长 第二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 (一) 人口分布的测定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 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 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特征与一般规律 (1) 从国家看,人口大国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 斯、巴基斯坦、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 (2) 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即趋向暖湿地区(中低纬指向) ,地 平地区和岸边(海岸,河岸) 。 (3) 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第一个为东

13、亚和东南亚;第二个为南亚; 第三个为欧洲;第四个为北美洲东部(特别是美国东北部) 。 (三)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1.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直接影响人口分布;二是自然条件通过影响各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人口分布。(1)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2)海波高度(3)水体对人口分布的影响。(4)土壤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5)矿产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2. 社会经济条件(1)社会生产方式影响人口分布。(2)生产发展与布局影响人口分布。(3)经济发展水平。(4)交通运输条件。(5)其它因素。如科学技术进步,其可改变或削弱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迁移和居住

14、的选择性将有所增大。如开发历史,开发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比较稠密。 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各国人口经济政策、疆域变动、战争等政治因素,都会影响人口分布。 第三节 人种 一、人种的划分人种:人类的种族,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 征的人群。(一)划分种族的标志:以保有共同的遗传自然特征为依据。 1、毛发:亚洲人直发,欧洲人波状发 非洲人羊毛卷发 2、肤色:亚洲人黄,欧洲人白 非洲人黑 3、身高、头颅形状、鼻形、血型、指纹: (二)世界种族划分:四大种群 12 个种族 1、白色种族群:皮肤白色、浅棕色,波状金发或棕发,鼻高目蓝。 世界分布最广:欧亚、北非、西亚、南亚。 白种人分三组

15、:北欧种族、南欧种族、印度种族。 2、黄色种族群:皮肤黄色、毛发黑而直,眼褐色。 世界分布:亚洲、美洲的土著居民。黄种人分三组:蒙古族、美洲印第安种族、爱斯基摩人。 3、黑色种族群:皮肤黑棕色、头发黑且呈羊毛卷状,唇厚。 世界分布广泛:非洲、美洲。 黑种人分二组:尼格罗种族、不须曼种族。 4、棕色种族群:皮肤深、儿童头发有时为红色或亚麻色,头发卷曲,鼻梁高而 不扁,唇厚但不外翻。 世界分布最广:太平洋及其太平洋群岛上(太平洋土著) 。棕色种族群分四组:澳大利亚种族、美拉尼西亚种族、波利尼西亚种族、密 克罗尼亚种族。 (三)地理人种 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

16、影响, 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 (四)名族 一、民族的形成与特征 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 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 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人种是属于生物学范畴。 (五)民俗与流行文化 民俗包含:1、物质民俗: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运输;2、社会民俗:节日、岁时;3、精神民俗:巫术、宗教、信仰、民间禁忌;4、礼仪民俗:出生、成年、婚姻、丧葬等礼仪; 5、口传语言民俗:民间文学传承(神话、故事、歌谣、叙事、言语) 、民间 艺术传承。第五章 (一)索尔的推论 美国地理学家索尔在农业起源与传播 (1952 年)一书中推论:植物驯化的 最初中心在东南亚,其推论的依据是: 1、植物驯化不可能发生在食物不足的地区。 2、驯化中心必然位于一个动、植物种类繁多的区域。 3、驯化不可能出现在大河的河谷内。 4、耕种不得不在林地中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