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仲夷与《同舟共进》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8029751 上传时间:2018-07-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任仲夷与《同舟共进》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任仲夷与《同舟共进》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任仲夷与《同舟共进》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任仲夷与《同舟共进》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任仲夷与《同舟共进》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任仲夷与《同舟共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任仲夷与《同舟共进》(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任仲夷与同舟共进 作者:萧蔚彬 来源:天益社区 来源日期:2007-5-29 本站发布时间:2007-5-29 9:45:10 阅读量:987 次1 2002 年金秋,中共十六大开幕前夕,我去医院看望即将出席这次盛会的“党代表”任 仲夷同志。 八十八岁高龄的任老敏锐不减,谈锋犹健。他从党的十六大的召开,说到老同志要解 放思想,与时俱进;要勤学习,多读书。他认为人的真知既来自直接的实践,也来自间接 的实践,所以要通过书本去获取来自间接实践的知识。但不能死读书;不能只读一种书, 只读一种观点的书。那样做会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任老风趣地说:“不读书,会蠢;只 读一家之书,也会蠢。 ”从领导岗位上退下

2、来之后的任老,正是通过涉猎广泛的阅读,理性深邃的思考,始终 保持着超乎常人的机敏和睿智。而同舟共进有幸成为陪伴他生命最后十年光阴的刊物 之一。八十年代末,时任广东省政协主席的吴南生同志亲自策划创办了同舟共进月刊; 创刊之初,他就提出不要走机关刊物的老路子,要让同舟共进成为政协委员和各界人 士议论国家大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舆论渠道。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刊物 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与风格,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吸引团结了党内外、政协内外的许多读 者作者,其中也包括一批阅历丰富,思想敏锐的革命老前辈。任老大体上就是在九十年代中与同舟共进结缘的,先是阅读编辑部送去的赠刊, 后来开始在刊物上发表他的

3、文章和访谈录。2003 年 1 月,终于欣然接受我们的聘请,担任 同舟共进的顾问。而他生前最后一个形诸文字的谈话,一篇深刻阐述了他的思想见解 和政治理念的重要文章,正是通过同舟共进一字未改地公之于世。作为当时刊物的主 编,我至今感到这是我编辑生涯中最大的幸运和欣慰。2 2001 年 5 月 1 日,任老为同舟共进手书条幅一帧,写的是马克思的一段话: 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委靡不振。 落款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为同舟共进题” 。 在建党八十周年前夕,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共产党人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对我们这份刊物 的信任和期望,编辑部同仁深受鼓舞。根据这些年同任老的

4、接触,我感觉到,这份信任,来自于对同舟共进坚持以推进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己任这一办刊方向的认同。事实上,任老几年来在同舟共进 发表的言论和文章,其主题概括起来,就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改革体制弊端,发 展民主政治。任仲夷纵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2000 年第 8 期) ,介绍了作为党的十五大代表,任 仲夷同志在大会前对十五大报告征求意见稿,提出应重视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并得到采 纳;在十五大小组会上,又针对大会报告中新加进去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作了政 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的发言,得到好评。文章还介绍了任老关于民主集中制的 思考,如对民主与集中、少数与多数、民主与法制、照搬

5、与借鉴辩证关系的分析,无不别 具新意,令读者深受启发。中国共产党八十诞辰之际,任老应约写的纪念文章直截了当以推进政治改革,加强 民主建设为题(2001 年第 6 期) 。文章再次强调“经济改革呼唤政治体制改革” ,提出 “加强民主建设首先是发扬党内民主” ,并对当前政治改革的步骤提出了四条建议。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和以往一样,任老对自己准备发表的文章特别谨慎,总是不厌其 烦,反复修改。这篇文稿付印前,我专程到任老家中最后核校。交谈中,任老忽然提出, 文章在政协刊物发表,政治体制改革同政协很有关系,是否应加上一小段?我说了我的看 法,任老当即同我商量着提出了修改意见。文章刊出时,加上了这么一段文字

6、:在现有国家架构中,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加大民主监督的力度,可以作为改革 的一个切入点。毛泽东同志早就提出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人民 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有着深厚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 社会影响。如何改进政协民主监督形式,强化民主监督职能,是政治体制改革中值得认真 探索的问题。从这件事,不但可看出任老构思文章时的缜密周到,更可以感受到他政治眼光的敏锐。2001 年年末,任老“抱着学习的目的”到顺德考察当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的 做法,回来以后,写出与时俱进必须解放思想一文(2001 年第 11 期) 。文章明确表示, 贯彻“三个代表”

7、的要求,一定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排除“左”和右的干扰。任老不 说套话空话,而是一语破的,深中肯綮: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两者是不可分的。不解放思想就不能与时俱进,要与时俱进就必 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键是实事求是。只要回想一下当年各地层层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过程中流行一时的种种形式主 义的做派和学风,就可以知道任老这段话的真正价值。2002 年, 同舟共进分别在年初和年末刊出任老的两次重要谈话:人的错误思想 是从哪里来的 (2002 年第 1 期)和再谈人的错误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2002 年第 11 期)。论题本身就语出惊人,流露出“仲夷式”的机智和幽默,展现出提问者独特的人格

8、魅力。在这两次谈话中,任老以一种近乎天真无邪的孩童心态,探寻一个有趣却又严肃的哲 学命题:既然人的正确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脑子里原来就有的;那么,人的错 误思想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任老认为, “这个问题也要搞清楚。 ”任老经过独立思考得出的答案是: 从认识的来源来说,错误思想终归是从实践中来的,不是从直接实践中来,就是从间 接实践中来。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人的认识,都是客观外界各种现象在人的头脑中的 反映,凡是如实的反映了客观外界现象的,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不论对的还 是错的认识,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对于实践的局限性和错误实践的后果,任老也作了具体的分析: 实践之所以会产生

9、错误思想,是由于人们在每个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局 限性。这种有局限性的实践就不可避免地带来有局限性的认识,即不正确或不完全正 确的思想。这个问题,与人的认识过程有关。作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但某个时代 某个具体的人的认识,则是有限的,这是认识的辩证法。人的实践能力是无限的,但某个 具体的实践又是有限的,这是实践的辩证法。如果说,上述思辩性的文字读起来多少有点费力的话,那么,当任老把理论与实践联 系一起时,人们马上看到了真理的简洁明快:有些思想要许多年才分辨得清楚。只凭一种权威下结论,就有可能搞错,变成压制正 确思想了。压制正确思想,就大错特错了。明明白白去压制正确意见的事时有发生

10、, 而武断地把正确当作错误去压去批就更为多见。我们不要小看这种事情,它阻碍了人类社 会的进步和发展的恶果是非常严重的,批新人口论 ,批商品、市场都阻碍了我国的历史 进程多少年。因此,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展思想、繁荣学术文化的正确方针,舍此 无他途。任老用“大跃进” 、 “放卫星”以及“文革”中的红卫兵、破四旧、大批斗为例子,说 明错误思想一旦支配了群众,可以造成何等惨痛的后果。最后的结论是:正确思想被群众掌握,会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大大地推动历史前进,而错误的思想 一旦蒙蔽了群众,也会形成物质力量,成为历史的反动。真是令人振聋发聩的议论啊!这也正是任老为什么执着地要搞清楚“人的错误思想

11、是 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的原因。智者充满哲理的思考,引起了读者和传媒很大的兴趣。2002 年底, 南方周末推出“2002 中国传媒杰出表现”的评选结果。这是该报邀请国内著名的传媒研究者、资深编辑 记者一起参与的一项活动。十个评选项目中, “推动舆论自由杰出表现”是针对传媒机构设置的。其评价标准是:致力于实现传媒作为“公器”的地位,使之成为信息自由流动、歧 见得以表达和整合的公共平台。这个项目的获选机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工 作团队。没有想到的是,这一项目获提名的机构依次为同舟共进杂志、新浪网新闻频道和 凤凰卫视资讯台。评委对同舟共进的提名理由是:“一直敢于讲真话,敢于提示历史 和社会

12、矛盾的焦点,胆识过人。 ”他们列举当年第 11 期的任仲夷再谈“人的错误思想是 从哪里来的” 以及以往各期的部分文章,认为“都是一般报刊罕见的精品。 ”同舟共进的可读性,是建立在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矛盾的热情关注,以及对政治文 明和先进文化建设的冷静思考之中的。我想,正是因为有了像任老这样慧眼独具,胆识过 人的作者,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思想的精品,我们这个刊物才可能为推动思考的自由、表达 的自由、阅读的自由作出自己的贡献。3 翻开 2002 年第 5 期同舟共进 ,封二是任老和漫画大师冰兄老人在说“悄悄话”的 一帧彩色照片。编辑的设计对白很有意思冰兄对颔首微笑的任老耳语:“我今天跟您 说的话,一百年之

13、后才好公开。 ”几个月后,编辑部收到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信,里面是同舟共进第 5 期封二复印 件和一位旅美作家写的超短文读画有感 (2002 年第 10 期):一位是著名漫画家廖冰兄,一位是前辽宁、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前者絮絮细语,后 者微笑聆听,气氛和谐,神情兼备。尤有编者设计的“对白” ,深刻幽默,可圈可点。既然可以在公开场合“耳语” ,那么,畅所欲言的局面,还会远吗? 在两年之后的 2004 年盛暑,我不知道任老是否也怀着这种期待春天的善良愿望,接受 一位晚辈的采访。但任老这次确实是“畅所欲言”了一番。尽管他在谈话中间曾感慨“再 过两三个月我就 91 岁了” ,但是,洋洋洒洒一万五千字的访

14、谈,记录下来的不仅仅是一位 革命家饱经风雨的人生历练,不仅仅是一位开拓者开放改革的胆识魄力,不仅仅是一位领 导人着眼未来的政治思考,更多的是一位不老的战士坚守理想信念的澎湃激情!也许在赤日炎炎的七月任老根本没理会春天还有多远。当任老决定把这篇反复斟酌, 再三修改过的访谈交同舟共进发表时,嘱咐采访者关山:就这样发吧,不再改了!如 果有人要在鸡蛋里挑骨头,让他挑去吧!鸡蛋本来就是有骨头的嘛,要不怎么变小鸡?还 提请编者“笔下留情” ,尽可能保留原貌。尽管态度如此决绝,我理解老人的心。这篇题为任仲夷谈邓小平与广东改革开放 的长篇访谈,编辑部讨论后决定一字不易地在 2004 年第 8 期同舟共进全文刊

15、出。7 月 22 日, 同舟共进第 8 期开印前,我履行主编职责,以答客难的形式为这 一期杂志撰写卷首语。议论所及,也就说到了任老的访谈录:本刊是一份严肃的政治性刊物,自然要把讲政治放在第一位。 “参政议政”本是政协职 能之一, “参政”之前提当系“议政” ,惜乎此等常识,往往被人有意无意忽略一旁。夫议 政者,议论政治,议论国家大事之谓也。即以本期所发文章而言,有访谈本刊顾问任仲夷 长文一篇。任老年届九十,与一后生放谈国是,纵论政治,思路敏捷,新意迭出。先生所 谓“政治家” ,孰能及之?现在回头再读,这简短的几句评说还是恰当的。 作为党的高级干部,任老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积累。在这篇

16、访谈中,他 对中国革命的历史作了纵向回顾,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了横向比较,在对中国现实政治 透彻了解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他以严密谨慎的文字表述、无懈可击的逻辑推论,就中国 民主政治建设的前途发表了自己最后的意见和建议。广大读者和众多媒体特别注意到,文 章涉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确确实实摆在面前,而理论家和政治家们却往往有意无意 绕开的若干问题。其一是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政治文明: 现在腐败得不到有效的遏制,根本原因是权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约。立法、行政、司法 这三种权力,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 “三权分立”指的是这三种权力相 互制约、相互平衡,它的本质就是制约权力的手段。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实践已证明, “三权 分立”对制约权力遏制腐败非常有效。就像市场经济能有效配置资源一样,这是人类创造 的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的有效工具,是人类创造的政治文明,不应是资本主义的专利。不搞“三权分立”难道要搞“三权合一”?过去我们搞的党的“一元化”领导那一套 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