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3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8029713 上传时间:2018-07-08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论坛3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人民论坛3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人民论坛3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人民论坛3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人民论坛3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论坛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论坛3(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政治政治“山寨山寨”折射出什么折射出什么2011-10-10 09:39:14 来源: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总第 342 期) 作者:邹广文一个地方政府、一个企业动辄仿照天安门,甚至在“城楼”里悬挂起了“南海观世音”的塑像,这不但有失严肃和庄重,更是对红色文化的亵渎关于“山寨天安门”的报道近来不绝于耳,有人粗略统计,全国各地所兴建的“山寨天安门”有几十处,遍及大江南北。涉及的相关单位有政府、企业甚至高等院校,社会各界对于“山寨天安门”也给予了持续关注。不经意间,“山寨”一词从最初的网络用语迅速席卷全国,演变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政治文化现象。中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化,大众

2、文化在借鉴、吸收和实验中已获得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而“复制性”是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最突出特征。“山寨”只是大众文化复制性的一种中国式表达。“山寨天安门”现象的出现,亦可谓是大众文化中国化实践的特殊风景 。从经济领域的“山寨”产品到具有政治象征意味的“山寨天安门”的出现,折射出了当代中国超越市场经济生活的更为深层复杂的社会心理,值得我们去做深刻的反思。首先,当下文化仿造与复制的泛滥,折射出国人文化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缺乏。拥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强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原因,而复制的流行反映了我们文化创造力的匮乏。今天技术突进、商业发达、消费旺盛的全球化背景,本该成为我们文化创造的条件和源泉,但复制

3、却扼杀了我们的文化创造冲动,禁锢了我们的创造激情,消弭了我们的理性思考。其结果是造成了我们的世纪性尴尬30 多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促使经济获得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的文化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还十分有限;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却同时还是一个文化产业小国。如果我们一味沉湎于祖先和前人的文化范式中,则我们的文化不仅会变得日益粗浅、轻薄,而且中国的文化将无法真正走向世界。只有源源不断的文化创造,才能支撑一个民族真正走向未来并拥有未来。其次,复制现象的蔓延折射了人们对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缺乏应有的敬畏与尊重。传统是一个民族文化创造的原动力,中华文化独特的人文内涵、历史意蕴和精神气质更是支持我

4、们走向明天的源头活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民族传统文化在我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以至于今天,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仍然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复制”的流行消解了培育崇拜的社会基础,特别是在强势的经济逻辑面前,文化常常成了“搭台”、“戏说”的陪衬角色。各种粗制滥造的“山寨天安门”,使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遗产成为了不辨真假的伪劣产品的代名词,这不啻是对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践踏,是对国民文化价值认同的粗暴强奸。我们只有对传统多一份敬畏,对经典多一份尊重,中国文化才会多一份复兴的力量。经由这份敬畏和尊重,才可能与几千年的文明建立起有机的、鲜活的联系,由此,文明的个体生命才可能是充实而自信的。2再次,复制

5、现象映衬出了一些社会管理者的功利心态和浮躁作风。天安门对于中国人来说,意义非凡。她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见证了新中国崛起和强大,承载着几代中国人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而一个地方政府、一个企业动辄仿照天安门,甚至在“城楼”里悬挂起了“南海观世音”的塑像,这不但有失严肃和庄重,更是对红色文化的亵渎。手握权力的政府官员好大喜功,拿纳税人的钱斥巨资搞这种“炫耀工程”, 更是背离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导价值。克服功利心态和浮躁作风这些“官场病”,提升执政素质和人生境界,求真务实、踏踏实实为社会、为百姓谋福祉,给百姓多点实实在在的关怀,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真正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6、这才是各级政府管理者们应该谋求的方向。反思有利于进步,对于“山寨天安门”现象予以不同视角的文化分析,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确立社会发展的文化自觉意识。(作者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大国为何不能没有乡村大国为何不能没有乡村2011-10-10 09:37:18 来源: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总第 342 期) 作者:秋 风中国是一个超大国家,不可能设想,这个国家的人全部居住在城市。乡村如果消失,中国文明也就必将毁灭近日,在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一直致力于民俗文化研究的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就古村落保护问题展开对话。冯骥才指出,五千年历史留给我们千姿百态的古村落的存亡已经到了紧急关头。对此,温总理表

7、示同意,并指出有些地方不顾农民合法权益,搞强制拆迁,把农民赶上楼,丢掉的不仅是古村落,连现代农村的风光都没有了。过去十几年来,政府越来越关心农民的生活,尤其是用意本来不错的新农村建设,经过政府官员层层加码、扭曲,在很多地方,演变成政府干预农民居住的借口。在此过程中,已经娴熟地掌握了经营土地之技巧的地方政府发现了“增减挂钩”制度的妙处,掀起了强制农民合村并镇、集中居住的运动。地方政府经营城市上瘾,把农村也捎带上,开始经营农村了。几年时间内,大量存续了几百年的村落被一座接一座夷为平地。如冯骥才所说,这一波地方政府经营农村的运动,对村落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在有些地方,全县已经找不到一个有点历史厚重感

8、的村落。在全国几乎所有城市都被拆毁一遍之后,乡村又在遭受同样的命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场空前的文化灾难。村落这种居住形态的毁灭,也让寄存于村落之上的价值与生活方式,成为游魂野鬼,而必定归于消灭。3至关重要的是,乡村的价值与生活方式,乃是中国文明、中国文化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具有发达的城镇工商文明,但同时也具有历史更为悠久、土壤更为丰厚的乡村文明。如果用中国传统概念来形容,城镇是阴,乡村是阳,“一阴一阳之谓道”。全盘摧毁村落、摧毁乡村生活方式、摧毁农民式价值观念的做法,实不可取。宋以前不论,至少在宋以来的一千多年中,中国人的居住形态保持着连续性,各地村落基本格局延续了几百年。一代又一

9、代的人们生生不息,村落的基本格局、建筑样态,并无太大变化。唐宋以来的中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具体化在村落的布局、建筑之中。先人的气息就在村落上空徘徊,人们浸润于其中,自然地延续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价值。同时,村落的居住形态本身也塑造了一种特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孟子对此有生动描述:“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今天,很多进城的人,都明显地感觉到城市生活方式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不同。而这种特定的人际情感关系、生活方式与村落的居住形态有直接关系。不可否认,农民也有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但是,可以确定,大多数农民不会有集中上楼居住的需求。今日农民之所以接受这一安排,

10、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楼房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基础设施,比如上下水、垃圾集中处理等,而原来的村落则没有。也就是说,某些地方政府设了一个局:不向传统村落提供这些本来应当提供的公共品,诱导农民放弃村落,集中居住,对外则可以宣称农民自愿集中居住。地方政府的这种做法必须改变。应当实施基础设施均等化政策,地方政府要像对待城镇居民一样,向农村居民提供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必须覆盖村落。一旦有了这样的便利,农民就会改造房屋,在保持村落基本格局的前提下,实现房屋的翻新。在此基础上,也必须依法保证农民对自己土地的支配权,鼓励城镇人口回流乡村。这样,追求增加收入的农村人口可以流出,热爱乡村生活的人也可以流入,乡村仍然保持活力

11、,仍然保持乡村的生活形态。实际上,任何国家的城镇化都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对于中国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中国是一个超大国家,不可能设想,这个国家的人全部居住在城市。乡村如果消失,中国文明也就必将毁灭。(作者为独立学者)巡视是如何变味的巡视是如何变味的2011-10-10 09:34:53 来源: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总第 342 期) 作者:任建明在我国现行巡视制度的相关文件中,都没有关于巡视经费保障的具体规定。这是现行巡视制度的一个很大的漏洞4近日,某省委 8 人巡视组到某国家级贫困县巡视 20 多天就花费 80 万元的事件正被媒体和公众热议,质疑和批评之声如潮。到底如何看待这个事件?这背后

12、又反映出了巡视制度上的什么漏洞?很多分析都是关注费用的多少,费用是如何使用的,是否存在浪费和公为私用的腐败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巡视工作经费应该由谁来出的问题。巡视工作经费由谁来出直接影响着巡视制度效果。巡视工作经费到底应该由派出巡视组的上级来全额提供呢?还是应该由被巡视地区和单位负担?从该起巡视案例来看,除去巡视人员的工资待遇等费用,巡视工作经费其实主要是由被巡视地方来负担。这种现象在全国是有一定普遍性的。经费由被巡视地方提供,和上级通过巡视监督下级的目的是冲突的。更严重的利益冲突表现在巡视组成员个人身上,正如俗话所说: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短。一通好吃好喝好招待之后,另外还送昂贵的礼物,巡视组成

13、员还怎么好如实向上面汇报下面的问题呢?此外如果巡视经费由下面来提供,下面就一定会产生一个强烈的动机:好好利用这个机会,把巡视工作人员“陪好”、“招待好”。这样的机会一旦被利用,利益冲突的程度就会严重化,就会变成赤裸裸的腐败问题以及无节制的浪费问题。该起巡视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高昂巡视工作开支的背后就是这种动机在作祟。基于前两种冲突,一个直接的危害就是巡视制度监督效果被部分抵消,甚至完全被消解了。在我国“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行体制下,巡视制度,这种自上而下的垂直监督肩负着过高的监督重担,因为它是唯一能够比较有效地发挥出监督效力的监督制度。而仅仅一个经费保障来源问题就可能使这个制度完全失灵,这是多么

14、严重的后果!在我国现行巡视制度的相关文件中,都没有关于巡视经费保障的具体规定。这是现行巡视制度的一个很大的漏洞。正是因为没有明确的规定,巡视就“约定俗成”地变成了该起案例这种模式,即由被巡视地区或单位负担具体的巡视工作经费。巡视工作,包括任何的监督工作,成本其实都是很高昂的。即使中央和省两级一时拿不出足够的预算来负担全部巡视制度成本,确实需要被巡视地方和单位负担一部分,那也不能采用那样“一对一”的方式,而应通过别的方式,从下面收一些经费上来。也就是“收支两条线”的方式,而不是“坐收坐支”的方式。修补的对策其实很简单,就是增加巡视工作经费保障条款。应该明确规定,巡视工作经费应该由派出巡视组的上级

15、通过全额财政预算经费提供,同时应严格禁止被巡视地区和单位给巡视组工作人员任何的利益,包括弥补工作经费的不足或给巡视组工作人员个人任何的礼品、款待、旅游、娱乐或其他任何好处。当然,不是在修补了巡视工作经费保障这个漏洞之后,巡视制度的预期效果就能完全发挥出来。实际情况也没有这么简单。由于委托代理关系复杂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5现行的巡视制度设计还不能保证它能发挥出应有的监督效果。除了弥补经费保障规定的漏洞之外,还需要做以下三个方面的改进。首要的一条就是要通过逐步推行巡视报告公开,建立针对所有主体的问责机制。公开巡视报告会像审计报告公开那样对于提高相关各方的问责水平产生奇效。其次,没有人愿意干“得罪

16、人”的工作,因此针对巡视工作人员建立切实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十分重要。最后,巡视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也是制约监督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巡视工作人员的能力培训机制也很必要。如果有加强和改进巡视制度的机会或可能,增加这些措施对于发挥出巡视制度的全部潜力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填海思维填海思维”的致命伤害的致命伤害2011-10-10 09:32:57 来源: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总第 342 期) 作者:周继坚与填海造地的物理后果和生态灾难比较起来,一些地方政府的“填海思维”,更加让人担忧一股填海造地的热潮近日来在部分沿海地区兴起。据媒体报道,在渤海、黄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填海造地运动正在大规模开展。填海对于我国人口和资源矛盾突出的东部沿海地区来说,确实有一定的意义。然而,一些地方填海造地的热情过于高涨,等不及做完规划,填海造地项目就匆匆上马。最近,更有媒体曝出厦门某地人工填海竟然为建富人会所,让人大跌眼镜。凡事过犹不及,地方政府如此盲目急切、如此大手笔地填海造地,必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首先,填海造地势必改变海岸线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