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029656 上传时间:2018-07-08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1.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1.弘扬科学思想2.掌握科学方法 树立科学态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就是在进行物理 教学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物理科学方法 的学习与教育.一、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1.弘扬科学思想 正确的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正确的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统一的大系统;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统一的大系统; 自然界以可以认识的;自然界以可以认识的;自然界是简单的、对称的、和谐的、美的;自然界是简单的、对称的、和谐的、美的;( (开普勒开普勒) ) 认识自然界必须按一定的规律、应用一定的科学方法;认识自然界必须按一定的规律、应用一定的科学方法;( (法

2、拉第法拉第)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善于观察,勇于实践,勤于思考,要善于观察,勇于实践,勤于思考,科学精神是怀疑精神 科学精神是求真精神 科学精神是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是实践精神一、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1.弘扬科学思想2.掌握科学方法 方法的基本概念 方法的存在形式及判断原理 物理科学方法体系 及常用的科学方法一、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1.弘扬科学思想2.掌握科学方法 树立科学态度严谨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讲究卫生。(卢嘉锡,白春礼)求实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尊重证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迈克耳逊以太)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内涵与课标三维目标课标

3、三维 目标物理科学方 法教育内涵知识与技能(知识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掌握科学方法情感态度 价值观弘扬科学思想 树立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观点1.科学方法教育是一个综合的课题,包括三个方面;它是一个永恒的最 具有生命力的课题,只要物理教育存在它就存在; 2.理论知识是真理的体现,是客观存在的; 运用什么方法发现客观规律,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方法是主观范畴的;方法积累起来构成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后人可以借鉴;研究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3.理论知识与方法是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而且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知识就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方法也是知识,不能降为是程序次序步骤; 4.科学方

4、法只靠“隐性教育”、只靠学生自己去悟,是很难有成效的,要讲解感悟相结合,可以借鉴“一学二模三创新”模式 ,教材与教师的显性教育作用是很重要的;要珍惜青年学生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同样不能再让老师自己去悟(新课标已经明确提出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5.呼吁:高师院校开设科学方法教育选修课;教师培训开设科学方法教育研讨课;教材编写专家要更加重视科学方法的显性教育;自学。科学精神是怀疑精神 科学的态度首先就是怀疑,它要求人们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 么”,追问它“究竟有什么根据”,打破沙锅问到底,而决不轻易相 信。亚利士多德说,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先落地,真的如此吗? 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一个分币和一张揉

5、成一团的纸可以同时落地 呢?(几乎同时)伽利略正是对类似的问题提出了怀疑,所以才 推翻了亚利士多德的一些观点,解决了物理学中诸如力与运动的 关系、自由落体规律等问题,促进了物理学的长足发展。所以, 著名的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问题激发我们去学 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 的历史就是通过怀疑,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历史。 当然,科学的怀疑精神,绝不是否定一切。怀疑的目的在于 :一是要从熟悉的现象进入未知的领域。二是去伪存真,把原来 不正确的东西逐步纠正过来。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的怀疑精神,决不可与否定一切的绝 对怀疑论等同。科学的怀疑精神是辩证的否定,它

6、不是否定一切 ,而是通过否定得到肯定的东西。因而科学的怀疑精神虽然也认 为,一切知识都是相对的,都值得怀疑。但它不是主观的相对主 义,而是客观的相对主义,即:“它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 ,而是在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 意义上,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列宁)科学精神是求真精神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求真,是追求真理。什么是真 理?真理是人的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真实的知识 。在求真问题上,首先应该承认,我们的认识对象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是在我们之外的一个 巨大的世界,这个世界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从 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之外的、客观存在的世界,是 科学的一

7、个最高目标。其次,要承认我们的认识对象 自然界是可知的。尽管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变万化的 ,但是其运动及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人们认识 的。而且就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讲是无限的,世界 上只有暂时未被认识的事物,而没有永远不可认识的 事物。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他说:相信世界在本质 上是有秩序的和可认识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 的基础。科学精神是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也是科学的生命, 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没有创新,科学将停滞不前!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 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材的摇篮。“知识创新就是指新思想产生、深 化、交流并应用

8、到产品(服务)中去,以促进企业获得成功,国家经济活动得到增强 ,社会取得进步。”长期以来,由于对“新”定位过高,有人对中小学生创新持怀疑态度 。其实,通常说的“新”大多在两个层面上体现它的意义:一是“前无古人的”层面,亦 即首创性的事物谓之新。其参照系为人类历史,因而这种“新”只有极少数人可以企及 。二是“概率不大的”层面,就是在特定群体中是鲜见的,同样具有“新”意。可见,在 前一个层面上,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可及者确实不多。但在后一层面上,尤以具体的 学生群体为参照时,情形却不然 。在中小学,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 以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

9、识有意义 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且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 来成为创新型人材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当然“新”还涉及价值。毫无价值甚至有害之“新”,社会非但不倡导反而禁止。一 般情况下人们看重创新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及发展价值,得其一者即可,三者兼 及更佳。中小学生创新,重在发展价值。学生能够别出心裁地解决一道题,虽无明显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却锻炼了能力也是非常宝贵的。 另外,创新和继承也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没有创新,科学便成为万古不变的教 条,成为只是让人逐字逐句背诵的经典。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刻苦认真地学习、继承 前人的工作,就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

10、相对论、量子力学、现代综 合进化论等现代科学的伟大成就,都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所以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 科学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 与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的、有组织的、特殊的活动。在 当代,科学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主流,它广泛地渗透到 政治、经济、法律、文化领域之中。这是因为,科学归 根结底是和人类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息息相关的,因 而,近代科学从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开始,人文精神 就成为它固有的精神。 马克思站在社会发展史的高度指出,科学是一种在 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爱因斯坦说得更具体,他认为,如果没有科学,人

11、民群众就不会有像样的家庭生活,不会有铁路和无线电 ,不会有防治传染病的办法,不会有廉价书籍,不会有 文化,不会有艺术的普遍享受。也就不会有把人从生产 生活必需品的苦役中解放出来的机器。科学精神是实践精神 我们要弘扬科学精神,必需对实践有一个正确的认 识,而且还必需亲自参加实践。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性 的、客观相互作用的活动。它的特点是:实践是客观活 动,实践的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客观的。实践是能动 的活动、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地改造客观世 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同时,实践是社会历史活动。人 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实践是不断地发展的,因而具有 历史性。 实践是检验认识

12、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 践才能证实认识和发展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来自于实践,又必须服务 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科 学 就是人们以严肃的态度、严密的观 测和实验、严格的推理所得的关于客观 世界的各种物质的形态、结构、相互作 用和它们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性知 识(周光召语)。而且这种规律知识( 理论)是从客观实际抽象出来,又在客 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如果不是从客 观实际(特殊)上升到理论(一般), 最后又从理论回到客观实际中去检验, 那就不能称之为科学。 科学素质表现在掌握一定的科学的 知识与技能、科学研究方法,具有 相应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能正确理解与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 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素质 。 什么是科学素质张宪魁 北京市方庄芳星园一区二号楼402室 邮编 100078 电话 010-67604886 手机 13693278126 E-mail VXK QQ: 4225498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