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高级中学丁要贤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012940 上传时间:2018-07-08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市高级中学丁要贤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深圳市高级中学丁要贤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深圳市高级中学丁要贤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深圳市高级中学丁要贤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深圳市高级中学丁要贤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圳市高级中学丁要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高级中学丁要贤(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圳市高级中学丁要贤第1课 孔子与老子孔子画像老子雕像课标要求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 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东方圣地” 孔子故里 曲阜 华夏经纬网曲阜是 我国著名的 历史文化古 城,孔子故里 。西方学者 将孔子与耶 稣、释迦牟 尼齐称为“ 世界三圣”, 以赞扬孔子 集古圣先贤 之大成。因 而孔子故乡 曲阜便被誉 为“东方圣 地”。 孔子画像论语碑刻一、孔子的学说说孔子简介: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 秋时期鲁国人, 思想家 、政治家和教育家,儒 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 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2、为政一、孔子的学说说孔子的哲学 政治思想:1:子曰:“仁者爱人。”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 、宽、信、敏、惠。”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 为政“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 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核心: 1.“仁”和“礼”,“仁者爱人”和 “克已复礼”; 2. “为政以德”,以德治国一、孔子的学说说孔子的

3、教育思想 :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2.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为政)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 政)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孔子的教育思想: 1. 有教无类;2.学习要实事 求是;3.学习要温习,要有恒 心;4.要学思结合;5.要坚持 真理; 其它因材施教等1、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己所不欲,勿施于

4、人。(论语颜渊) 4、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7、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论语微子) 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0、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1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1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6、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

5、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 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17、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论语名句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1、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孔子弟 子三千,成就突出者72人) 2、整理文化典籍,保存了古代文献 诗、书、礼、易、 春秋(五经)、乐(佚失) 当仁不让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领域核心内容思 想 学 说哲学 和政 治思 想“仁”和“礼 ”: “仁者爱人”、“克 己复礼”;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刑杀; 要求体贴民情。主 张遵循周礼。 用德教化百姓 教育 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实事求是、学思结 合、坚持真理

6、等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 文化贡献创办私学; 整理文化典籍弟子三千 儒家五经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 的政治主张。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没有 人接受。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 。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有一回,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 王打发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 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 饭。后来,楚国派兵来,才给他解了围。孔子在列国奔波了八年, 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 整理古代文化典籍

7、和教育学生上面。孔子周 游列国问题:1.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礼的主张,为 何没有人接受? 2.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但当时各国的国君为何没有采纳孔子的主张 ? 提示:1.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了其思 想中保守的一面,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2.孔子“仁礼德”的思想本身有进步性的一面 ,后经发展顺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逐 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当时社会动乱,孔子的学说不可能被重视 (社会秩序稳定时,孔子往往受到重视)。孔子拜谒老子道德经石刻书法赵孟頫书法作品道德经部分二、老子的学说1、老子和道德经老子 也称老聃 姓李名耳 ,春秋时期楚国人 ,思想家。道家学

8、派创始人。道德经陶艺书法现身广州二、老子的学说1.老子的哲学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1.“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万 物 2.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 的,但可以互相转化二、老子的学说2.老子的政治主张:1.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9、。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 则无不治。 2.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 取天下。 3.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 智治国,国之福。 4.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5.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的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1、哲学思想:“道”是世界的本源;辨 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 以互相转化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影响(如何评价?)提示: 1、哲学思想: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 对中国文化(哲学伦理学思维方式道 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无为而治”

10、的主张有消极的因素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领域核心内容思 想 学 说哲学 思想1.“道”是万物的本 源 2.辨证法思想“道”是最高的哲 学概念; 事物是矛盾对立的 ,但可以互相转化 政治 主张“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思想评价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有消极的因素老子中的名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信言不美,_。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天网恢恢,_。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祸兮福之所倚,_。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_。1.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

11、,为政以德 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 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出自春秋 战国时期的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3.“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D.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名言 总结的一条中国古代教学原则是 A.因材施教 B.启发引导 C.学思结合 D.教学相长 5.“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 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子实际上

12、主张 A.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B.事物是对立和统一的 C.杜绝浪费,勤俭治国 D.无为而治,缓和矛盾 6.老子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在当 时主要反映了 A.新兴地主的要求 B.没落奴隶主贵族要求 C.手工业者的要求 D.富裕商人的要求 材料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 名,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老子 材料二:“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 ,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 问题: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老子的哪些思想?材料一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认为“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材料二体现了老子政治上的“无为而治 ”。深圳市高级中学丁要贤综合探究:举列说明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对中 国文化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