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学课件2012高考生物总复习课件51《生态系统的结构》知识研习(新人教版必修3)(共24张)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012593 上传时间:2018-07-08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教学课件2012高考生物总复习课件51《生态系统的结构》知识研习(新人教版必修3)(共24张)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教学课件2012高考生物总复习课件51《生态系统的结构》知识研习(新人教版必修3)(共24张)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版教学课件2012高考生物总复习课件51《生态系统的结构》知识研习(新人教版必修3)(共24张)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版教学课件2012高考生物总复习课件51《生态系统的结构》知识研习(新人教版必修3)(共24张)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版教学课件2012高考生物总复习课件51《生态系统的结构》知识研习(新人教版必修3)(共24张)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教学课件2012高考生物总复习课件51《生态系统的结构》知识研习(新人教版必修3)(共24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教学课件2012高考生物总复习课件51《生态系统的结构》知识研习(新人教版必修3)(共24张)(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结构(对应学生用书P138)第章 生态态系统统及其稳稳定性第章 生态态系统统及其稳稳定性知 识 研 读(对应学生用书P138)第 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第章 生态态系统统及其稳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结构。课程标准第章 生态态系统统及其稳稳定性知识梳理知识一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空间范围1概念由_与它的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空间范围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_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的_及其_的总和。无机环境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生物圈全部生物第章 生态态系统统及其稳稳定性知识二 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物质:_、_和无机盐等。能量:_、

2、热能。(2)生产者生物类群:自养生物,主要是_。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可被生物利用的_,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阳光水空气化学能绿色植物第章 生态态系统统及其稳稳定性(3)消费者生物类群,包括_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_等。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_,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思考感悟一个没有消费者的生态系统能否长期稳定存在?提示:不能。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同时也是对绿色植物分解的过程。若没有草食动物,必将增加分解者的负担,也不利于绿色植物被分解。另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受精、种子传播等有重要作用。无机物植食性寄生动物第章 生态态系统统及其稳稳定性(4)分解者生

3、物类群:主要是_。作用:把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_分解成无机物。2食物链和食物网(1)概念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_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_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有机物食物相互交错腐生细菌和真菌第章 生态态系统统及其稳稳定性(2)食物网形成的原因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_的食物。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_所食。(3)功能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_和_的渠道。生态系统_的重要条件。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保持相对稳定第章 生态态系统统及其稳稳定性考点一 正确理解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关系和地位一、相互关系考点整合(即时巩固解

4、析为教师用书独有)第章 生态态系统统及其稳稳定性二、地位分析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基础。 如果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物群落根本不可能 存在。它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 2生产者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存在 和发展的基础。 (1)是沟通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的桥梁:将太阳能化 学能,将无机物有机物。 (2)是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础生态成员间相互 作用的渠道。 (3)绿色植物的多样性和空间分布,决定一个生态系统 的形态和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大小。第章 生态态系统统及其稳稳定性2生产者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是沟通

5、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的桥梁:将太阳能化学能,将无机物有机物。(2)是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础生态成员间相互作用的渠道。(3)绿色植物的多样性和空间分布,决定一个生态系统的形态和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大小。第章 生态态系统统及其稳稳定性【案例1】 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 C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第章 生态态系统统及其稳稳定性【解析】 首先判断图中甲、乙、丙、丁分别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物群落指一定自然区域所有生物

6、的总和,从生态系统成分角度看,应包括甲、乙、丙所含的全部种群,A项错误;乙1同化量越大,即流进乙1的能量越多,那么从乙1流向乙2的能量也就越多,因为能量传递效率是大致不变的,B项错误;丙是分解者,它既包括一些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也包括一些腐食性的动物如蜣螂、蚯蚓,所以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C项正确;使臭氧层破坏的是冰箱等制冷设备的氟利昂,生物的代谢活动不能产生这种物质,D项错误。【答案】 C第章 生态态系统统及其稳稳定性【即时巩固1】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

7、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第章 生态态系统统及其稳稳定性【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各种组成成分的特点,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解答本题时,首先应明确生态系统中各组 成成分的作用,以及它们的营养类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再结合 各选项进行分析选择。每种生物可能与多种生物具有食物关系, 在不同的食物链上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例如: 中D在两条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不同,A项错误。动物中大部分为 消费者,但也有一部分如蚯蚓、蜣螂等属于分解者。直接以生产 者为食的动物即为第二营养级,B项错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 ,以及能利用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的硝化细菌等均

8、可以作为 生产者,它们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转变成 生物体的物质和能量的成分,故为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项正确 。细菌中营腐生生活的为分解者,而如硝化细菌为自养型细菌, 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D项错误。 【答案】 C第章 生态态系统统及其稳稳定性考点二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 一、食物链的分析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最末是不被其他动物 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为多种动物,有任何间断都 不算完整的食物链。 2在食物链中,当某种生物大量增加时,一般会导致作 为其食物的上一营养级数量减少,作为其天敌的下一营养级数 量增多。 3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使它们

9、的 数量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这种制约可能来自于种间,也 可能来自于种内。 4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经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不会 倒转,因此箭头一定是由上一营养级指向下一营养级。第章 生态态系统统及其稳稳定性5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 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某种群。 【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中的食物链,实际上是指捕食 链,它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不包 括分解者和通过寄生关系形成的寄生食物链等。 二、食物网的分析 1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 养级,如猫头鹰可能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分别占有第三、第四 、第五营养级。这就是说猫头鹰在该食物

10、网中占有三个不同 的营养级。 2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 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二者之间可以既是捕食关 系,又是竞争关系。第章 生态态系统统及其稳稳定性3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外来因素而大量增加时,一般除导致上一营养级减少,下一营养级增加外,还会导致与其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数量下降。4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线路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5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并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第章 生态态系统统及其稳稳定性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C磷虾在不同食

11、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案例2】 (2009广东)如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第章 生态态系统统及其稳稳定性【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是一道容易题目。从图不难看出C选项显然是正确的,无论处于哪条食物链,磷虾都位于第二营养级;此食物网共有9条食物链,A项错误;硅藻是生产者,不是分解者,B项错误;过度捕杀蓝鲸,对该食物网的影响是比较小的,因为虎鲸有多种食物,磷虾有多种天敌,D项错误。【答案】 C第章 生态态系统统及其稳稳定性【即时巩固2】 农田生态系统中,假设有两条主要的食物链(如图),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B水稻虫害严重C蛇的数量迅速增加D鼠的数量迅速增加第章 生态态系统统及其稳稳定性【解析】 如果大量捕捉蛙,则害虫数量上升,因而水稻虫害严重,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蛇缺少食物大量减少;同时大量捕食鼠,使鼠数量减少。【答案】 B第章 生态态系统统及其稳稳定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