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地理-旅游者地理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005198 上传时间:2018-07-08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3.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旅游地理-旅游者地理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中国旅游地理-旅游者地理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中国旅游地理-旅游者地理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中国旅游地理-旅游者地理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中国旅游地理-旅游者地理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旅游地理-旅游者地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旅游地理-旅游者地理(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 旅游者地理研究第一章 学习目标 掌握旅游决策的基本原则和旅游决策行为的过程,熟 悉影响旅游决策的因素 掌握旅游者的空间行为类型和特点 熟悉我国对国际旅游者、国内旅游者的定义以及旅游 者的特征 了解国外对国际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的定义 了解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及其影响强度的地域差异 了解旅游流的概念,熟悉我国旅游流的现状第一章第一节 旅游者概念 一、国际旅游者 二、国内旅游者第一章一、国际旅游者 1.1937年,国际联盟定义:“就是离开自己的 居住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 ” 2.1963年罗马会议定义提出“游客”:“是 指除为获得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 原因到一个不

2、是自己长住的国家访问的 人。” 3.1991年世界旅游组织(WTO)的定义第一章WTO的最新定义() 居民指到一个国家生活1年或连续12个月以 上,称为该国的居民。 国际游客一个人到他通常居住的国家以外的 另一个国家旅行,时间不超过一年,主要目的 不是为了从访问国获得经济利益。第一章国际游客分为两类 国际旅游者在访问国家的某个公共或 私人住宿设施中至少停留一夜的国际游 客。 国际一日游游客未在访问国家的公共 或私人住宿设施中过夜的国际游客。第一章4.我国对国际旅游者的规定(1979年) 国际旅游者是指来我国参观、旅行、探亲、访友、休养、考察或从事贸易、业务、体育、宗教活动、参加会议等的外国人、

3、华侨和港、澳、台地区的同胞。第一章有八种人不属于国际旅游者 1.应邀来我国访问的由部长以上人员率领的党、政 、军、议会代表团成员; 2.外国驻华使馆人员; 3.常住我国的外国专家、留学生、商务机构人员、 记者等在1年以上者; 4.乘坐国际班机直接过境的游客、机组人员和在口 岸逗留不过夜的铁路员工以及船员; 5.边境地区来往的边民; 6.归国定居的华侨、港澳台同胞; 7.到我国定居的外国人和原已出境又返回我国定居 的外国侨民; 8.归国的我国的出国人员。第一章二、国内旅游者 WTO对国内旅游者的界定 1.居民如果一个人在到本国内另一个地方不满六个月以前在前一个地方连续生活了至少六个月,他被认为是

4、前一个地方的居民。 2.国内游客国内居民到他通常环境以外的国内另一个地方旅行,时间不超过十二个月 ,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从访问地获得经济利益 。第一章国内游客又分成两类 1.国内旅游者在访问地的某个公共或私人住宿设施中至少停留一夜的国内游客。 2.国内一日游游客未在访问地的公共或私人住宿设施中过夜的国内游客。第一章欧美国家对旅游者的界定加拿大政府部门的界定离开其所居住社区边界至少50英里以外的地方去旅 行的人 美国旅游资源评审委员会定义为了出差、消遣、个人事务,或者出于工作上下班 之外的其他任何原因而离家外出旅行至少50英里( 80公里)(单程)的人,而不管其在外过夜还是当 日返回 第一章英国的界

5、定基于上下班以外的任何原因,离开居住地外出旅行过夜至少一次的人 法国的界定于上下班之外原因离开自己的主要居所,外出旅行超过24小时但未超过4个月的人。第一章我国对国内旅游者的界定(1993年) 1.国内旅游者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在 大陆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 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 客。 2.一日游游客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 地10公里以上,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不 足24小时,并未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 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第一章第二节 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 对旅游者的产生具有恒定持续影响的地 理环境称为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 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 环境第一

6、章原因: 地理环境 人居环境差异性 丰富性 局限性 单调性微小与宏大 单调与丰富 好奇心第一章四大地理背景 自然地理背景 文化地理背景 经济地理背景 环境质量背景第一章一、自然地理背景自然地理背景是激发旅游者产生的主导因 素之一,是激发人类旅游的最早的、也是最持 久的因素。1.自然地理背景具有差异性和丰富性 单一要素之间有差异 由各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存在差异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三级差异一级差异:自然地带基调景观差异 影响因素:地理纬度海陆位置 二级差异:同一自然地带内沿海与内陆的差异 海陆交接地带 宜人气候 内陆水面 三级差异:地区性的原因而形成的奇特或秀美 的自然景观第一章三级差异:地区性

7、的原因而形成的奇特或秀美的自然景观 某种特殊的地质原因(岩性、地质作用)而形成 的奇特、秀美景观 尚无解释的诸多自然之密发生地区 特定地点才出现的壮观的自然现象:佛光、雾 凇等 不适宜大规模人类居住的地区第一章2.自然地理背景对旅游者产生的影响 不同基调景观间、沿海与内陆间具有相互吸引 ,互为客源地和接待地。 奇特、秀美的自然景观对一般环境和人为环境 中生活的人们具有单向吸引作用,后者则成为 客源地。第一章吸引强度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越大,相互的引力也越大; 未知程度越高,引力越大。 中低纬度地带吸引强度大于高纬度地带(高纬 约80) 岛屿及沿海地带引力强度大于内陆 奇特秀美的自然环境引力强度大

8、 原始程度越高引力强度越大第一章二、文化地理背景1、文化内涵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生活方式、各种传袭的行为;也 包括信仰、观念和价值观等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 的制度和组织形式,如法制、政府、教育、宗教、艺 术等。 文化地理环境是指人类为某种实践需要,有意识地利 用自然所创造的有形的文化景观和蕴涵在文化景观中 的无形的气氛共同构成的,是人类的创造与自然存在 的复合体。第一章文化地理环境三要素 自然环境的物质基础要素 物质文化要素(标志性要素) 精神文化要素第一章1.文化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和丰富性 时间差异随时间的延续,物质文化要素所发 生的变化。 空间

9、差异文化景观特征随地面距离延伸所发 生的变化。第一章文化地理环境的三级差异 一级差异文化圈 二级差异文化区 三级差异民族小区第一章文化圈四大古文化圈: 欧洲文化圈 东亚文化圈 中南亚文化圈 中东文化圈现代五大文化圈 欧洲文化圈(西 方文化) 东亚文化圈(东 方文化) 阿拉伯文化圈( 穆斯林文化) 非洲文化圈 太平洋土著人文 化圈第一章文化区 文化区是指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 群所占据的地区,在政治、社会或经 济方面具有独特的统一体功能的空间 单位。 同一文化区的文化特征具有共同的空 间属性第一章按照HJde 布列季的见解,将世界分为12个文化区。第一章民族小区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 风俗

10、习惯、生产特点、文化氛 围等,以此形成差异。第一章2.文化地理环境对旅游的影响 异质文化之间产生吸引力 同质文化不同文化区之间产生相互吸引 同一文化区不同民族小区之间相互吸引第一章吸引强度 景观差异越大彼此间的吸引强度越大。 即异质文化之间的吸引强度最大,其次 是不同文化区,再次是不同民族小区 历史越悠久、文化景观越丰富的地区, 吸引强度越大第一章三、经济地理背景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地区差异。以经济发达程度划分有两大基本经济背景区: 经济发达地区 经济发展地区 以经济发展性质划分: 城市 乡村:乡村的引力越来越大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就越容易既成为旅游客源地又成为旅 游目的地。第一

11、章经济发达地区既是旅游客源地,又是旅游接待地 (1)经济发达为旅游者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经济条件 闲暇时间 (2)经济发达促动国人出游 渴望恢复身心健康 渴望回归自然 渴望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往 渴望体现主人的感受 (3)发达的文化第一章四、环境质量背景 环境质量是指自然环境原始性质和状态的变化 程度,包括生态环境的退化程度和环境污染程 度两个方面。 环境质量高的地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有日益增 强的趋势。第一章1.环境质量的分布规律 (1)生态环境的退化程度与人口密度程度 成正比 (2)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区与工业发达地 区、大城市的集中分布区一致第一章2.环境质量背景对旅游者的影响 环境质量高的地区

12、吸引强度 大 生态旅游顺应了这一要求第一章五、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 互补性 替代性 可达性第一章 互补性产生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旅游地 的空间相互作用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互补 性存在于两个性质不同的旅游地之间 当游客在A和B两地间移动时,A和B两地间 介入另一个能提供与B一样性质的旅游地C ,于是A地游客转向C地移动,我们称这种 现象为同类旅游地间的替代性。替代性存在 于两个性质相同的旅游地之间. 可进入性是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能否实现 的决定因素第一章 互补性是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 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 替代性是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 能否产生的制约条件。 可进入性是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 用能

13、否实现的决定因素。第一章基本层次提高层次专门层次观光娱乐 购物休疗养、会议 商务、科学考察 登山、宗教第三节 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第一章 古代观光是对未知世界的感知 ,探险成分多。 现代观光是理性认识与感性认 识相印证的过程,是审美的过 程。第一章第四节 旅游者的行为规律 广义:是指旅游者一次旅游过程 中的行为规律、人的一生中旅游 行为层次的发展演化规律、旅游 者对旅游地的选择上的偏好规律 ,以及不同旅游环境中旅游者的 行为层次结构等方面。 狭义:仅指旅游者一次旅游过程 中的行为规律。第一章两个基本行为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旅游者的决策行为接待地客源地第一章一、旅游者的决策行为 1.含义:是指人

14、们在外出旅游前 ,根据可收集到的有关信息,结 合自己的旅游偏好,选择确定旅 游目的地,旅游线路及旅游方式 的过程。第一章2.旅游决策的基本原则 最大效益原则在资金和闲暇时 间确定的条件下去追求最大(最 佳)的旅游效益。 旅游效益的内涵:精神上的享受 和精力上的恢复第一章体现最大效益原则的两个方面 (1)最小的旅游时间比 (2)最大的信息获取量或最高的满意度第一章(1)最小的旅游时间比 旅游时间比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往返所 需的时间/目的地游览所消耗的时间 获得最小旅游时间比的途径: 当地点尚未确定时,在旅游地类型相同、 所提供的游玩时间近似的诸旅游地中,选 择距离居住地最近的旅游地。 当旅游地确

15、定后,选择最快捷的交通方式 。第一章(2)最大的信息获取量或最高的满意度 旅游地环境质量的高低 旅游地活动项目结构的丰富性与合理性 选择倾向: 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 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 旅游地旅游 选择娱乐旅游和购物旅游的典型区第一章3.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感知环境年龄旅游环境旅游偏好居住环境感知距离性别职业学历 BACK第一章 感知环境是指人们通过各种信息渠 道所获得的对外界环境的整体印象 。 感知环境的差异是影响旅游者决策 的直接原因。第一章旅游环境 旅游地的性质(旅游功能) 旅游地内资源的内容及组合状况 旅游地的环境质量 旅游地的接待条件 不同逗留时间的活动内容组合第一章感知距离 客观距离指地表两点间的实际长度, 以里程来衡量。 感知距离是一种心里感应距离,是用 克服客观距离所消耗的时间、资金和精 力给人的感应来衡量的。 客观距离是感知距离的基础,感知距离 的远近取决于交通便利的程度。第一章 旅游偏好是指人的个性特征的 差异,包括各自国情、民俗习 惯、个人兴趣、能力、爱好、 性格等。第一章居住环境对旅游决策的影响 偏高纬度地区居民对阳光的偏好,且随纬度的 增高而加强 对纯自然的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