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诗同行13·陶渊明诗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004743 上传时间:2018-07-08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3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诗同行13·陶渊明诗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与诗同行13·陶渊明诗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与诗同行13·陶渊明诗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与诗同行13·陶渊明诗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与诗同行13·陶渊明诗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与诗同行13·陶渊明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诗同行13·陶渊明诗(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选读13: 陶渊明诗歌章会垠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v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 以求自安。 v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 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 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 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v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 耕非所叹。解题v本诗是体现陶渊明躬耕思想的重要诗篇。v“庚戌岁”即公元410年(晋安帝义熙六年),这年陶 渊明四十六岁,是他弃官彭泽令归田躬耕的第六年 。v“西田”就是归去来兮辞中所说的“西畴”,大约在 渊明“园田居”的西边。v题中“早”字,可能是“旱”字之误(丁福保陶渊明

2、诗 笺注)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v诗歌起始即指出:人生的终极归依是道,( 荣木谓:“匪道曷依”。)而衣食则是人生 之道的开端。v起笔两句,把传统文化之大义形而上的道 ,与形而下的衣食并举,意义很不寻常:v一方面,士固然要“志于道”,但另一方面,陶 渊明从切身的“饥冻”中体认到生存需要的满足 乃是人生之道的前提、开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v然而,如何获得“生生所资”的衣食,却是一个可以 用来观察士的品性的途径。v归去来兮辞序中曾明言“耕织不足以自给”而“尝 从人事”,但这种“口腹自役”的生活终于令其体认到“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 之志”,毅然归隐。可见陶渊明退隐躬耕显

3、然不是为 着经济上的目的,而是为了内心的安宁!v通过躬耕来追求内心的安宁,并非缘木求鱼,不可 思议,这在中国文化史上并不少见-中国诗人把农 业生产的意义,从经济层面拓展到心灵层面,耐人 寻味。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v从开春就下田从事耕种,到秋天,终于有了一番还 算可观的收成。v“常业”:农业生产,从春天播种,到夏天管理再到 秋天收获,年复一年,并无多少变化,故谓“常业” 。“理”者,从事也。此字用得很郑重,显示诗人对 待农业生产的态度十分严肃。v诗人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躬耕中得来的收获 ,不仅令诗人倍感自豪,还令诗人体验到自然之道 的真实无欺。平淡的语言蕴涵着的欣慰之情,是多 么真实、淳

4、厚。 参读:陶渊明劝农其五v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v宴安自逸,岁暮奚冀! v儋石不储,饥寒交至。 v顾尔俦列,能不怀愧!v儋(dn),量词。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 石;重量单位,120斤为一石。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v回顾一年的劳作,可谓有苦有乐。v太阳还未升起的时候,就下田劳作,日落时才扛着 农具回家。v“微勤”谓其虽勤苦,却因身份的卑微而无人挂怀( 非谦言其劳作的辛苦)。归园田居(其三)亦 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v这其实是农民的基本作息时间。击壤歌:“日出 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 何有哉!”诗人相信:自食其力,乃是连神灵也无法 改变的法则。 山中饶霜露,风气

5、亦先寒v此二句关合题目,写眼前收稻之时节,已曲曲道出 稼穑之艰难。v从春到夏至秋,终于盼来了收获。收获的喜悦与劳 作的辛苦俱存。山中气候冷得早些,霜露已多。农 历九月中,正是霜降时节呵。四十六岁的渊明,已 感到年岁不饶人。v“饶霜露”、“亦先寒”的表述,不仅写出诗人躬耕的辛 苦,还包含着对天下农夫的同情,同时潜藏着诗人 对个人命运的几多悲辛体验。(陶渊明作为儒学之 士,本不该成为一位农夫。)v以上四句,下笔若不经意,却概括写出一年春种秋 收的苦辛。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v“田家岂不苦”一句,以诘问句总结前文,意味深长 : “田家”的劳作,可不是一种“休闲”;正是在躬耕 过程中,诗人不仅对“田

6、家”产生了同情,更产生了 尊重-正是这些大地之子,以他们的辛劳,养活了 人类,创造了文化!v“田家”,兼指农夫和诗人自己。诗人以“田家”自居, 可见其在思想与情感上,已经视自己与农夫为平等 。v因为深感田家苦,诗人深知田家都有摆脱此种苦难 的愿望。然而,一般的农夫只能接受其作为农夫的 天命;而陶渊明作为农夫,则是其自我选择的结果- -其实,这乃是不得已的选择,亦是诗人的天命!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v诗人之不得不退隐躬耕,不是因为“人生归有道,衣 食固其端”,而是因为深知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 干”。v“异患”,指人生本不应有的忧患与祸患。魏晋以降 ,时代黑暗,士人生命没有保障。曹操杀孔融,司

7、 马懿杀何晏,司马昭杀嵇康,以及成都王司马颖之 杀陆机、陆云,皆是显例。v陶渊明时代,以刘裕为代表的执掌权柄者,更加残 忍。所谓“异患”,首先即指这种旦夕莫测的横祸。v再说,即便免遭杀身之祸,而为五斗米折腰,在“质 性自然”的渊明看来,也是一种“异患”。v渊明意识到在这黑暗时代,唯有退隐躬耕,才能免 于异患。他庆幸自己选择了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v躬耕,有苦,也有甜-非亲历者不能体验。v收稻归来,已是宁静的黄昏。洗手浴面,在自家屋 檐下,以充实而安宁的内心,面对秋日夕阳下厚实 的田野,丰收的稻谷,休息,饮酒,很是惬意开心 。v“散襟颜”一语极富表现力:不仅是面露笑容,一切

8、 的苦辛、忧愁,都烟消云散,仿佛从未出现。v这幅图景,或可称为“田家乐”吧!有了这一份生活 的自由、内心的安宁,诗人的辛劳该是有了回报!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v不过,渊明毕竟不仅是一位农民,他仍然是一位为 传统文化所造就的士人。他像一位农民那样站在自 家屋檐下把酒开怀,可是他的心灵却飞越千载,尚 友古人。v沮、溺,是春秋时代的两位隐士。论语微子载 :v“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 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耰而不 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遥遥沮溺心,

9、千载乃相关v从这一记载看,沮、溺之心意,乃有三点:v一,“滔滔者天下皆是”,言时代黑暗。(滔滔,本 意为大水弥漫,引申为社会混乱)v二,“谁以易之”,言无可改变。v三,“岂若从避世之士”,言应当归隐。v相似的时代,相同的追求,将相隔千载的两颗心灵 连接在一起。陶渊明的同道者似乎都在那遥远的古 代。饮酒其二十:“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v现实中的诗人是孤独的。正如易卜生所说的,“世界 上最有力量的人是最孤独的人”。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v诗题是“于西田获早稻”,但从全诗看,诗人最大的 收获乃是收获了内心的宁静与平安。诗人“求自安” 的愿望没有落空。v所以诗的结笔郑重言道:“但愿长如此,躬耕非

10、所叹 。”诗人惟愿长久地保有这一份内心的安宁,自食其 力,自由自在,虽然躬耕辛苦,也无怨无悔。v诗人立定心志,坚如磐石。渊明的心灵,经过躬耕 的锤炼与深沉的省思,终归于圆融宁静。 认识价值v此诗夹叙夹议,透过收稻之叙说,发舒躬耕之情怀 。v语言平淡是一如既往,意蕴则无限深远。v渊明自幼爱好六经,敬仰孔子。孔子教导士人以天 下有道为己任,积极入世。渊明选择了长沮桀溺式 的人生道路,这意谓着与先师孔子发生一定的疏离 。v这在渊明,有一个矛盾痛苦的心态变化过程。事实 上,在最终抉择弃官归田之前,他曾经历了十三年 的曲折反复。而此诗,则说明即便在归田五、六年 之后,他的心灵里也并不总是那么平静。 认识

11、价值v此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表现了渊明经过劳动的体 验和深沉的省思,所产生的新思想。这就是:v农业生产乃是衣食之源,士人当然应以道为终极关 怀,但是自食其力正是合道的表现。尤其处在一个 个体无法改变的乱世,只有弃官归田、躬耕自资, 才能保全人格独立自由,沮溺之心有其现实意义。v而且,躬耕虽然辛苦,乐亦在其中。这份喜乐,是 体验到自由与劳动之价值的双重喜乐。v渊明的这些思想见识,在晚周之后的文化史和诗歌 史上,乃是稀有的和新奇的。诗中所耀动的思想光 彩,对人生意义的坚实体认,正是此诗极可宝贵的 价值之所在。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v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 庐。v既耕亦已种

12、,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 车。v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 俱。v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v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 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v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 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v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 乐复何如。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v孟夏,初夏。长江流域,初夏时节,草木葱茂,百 鸟繁育;早晚时分,凉爽宜人。农业生产以田间管 理为主,并不忙碌。风调雨顺,既耕且种,希望在 前,内心充实安宁,正是甚宜读书的时节。v大自然的生机是多方

13、面的,但诗人以“草木长”来作 为大自然生机的见证,十分恰当:植物的生长繁茂 为动物提供了繁衍的基础。v“长”字写出了初夏的生机畅茂,“绕”正是“长”的结果 ,“绕屋”显示出自然的生机与人的生活的紧密关联 ,以及诗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v万物春天复活,夏日繁茂。感谢大地之神为 众鸟提供了枝叶茂盛的大树作为栖身之所; 感谢大地之神为人的安居奉献了一切所需( 土地、庄稼、茅屋、植物、鸟儿)。v“众鸟欣有托” 见证万族皆有托,这是万物各 得其所的宇宙性道境的喻示;“吾亦爱吾庐”表 明诗人的生存乃是此种宇宙性道境的一部分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v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从“众鸟”到“吾”

14、,并非简单的修 辞层面的喻指,而是意谓:万物如不能得其所,则 诗人不能独得其所。这是因为,以道家的话语来说 ,天地同根,万物一体,人与自然乃一体性存在; 以基督教话语来说,人乃是万物的管理者与守护者 。 (圣经创世纪)v陶公所安居的其实不过是茅屋。归园田居其一 :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 罗堂前。” 然而正如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所说:“自 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与黄金下栖身 。”(转引自周国平精神的故乡)或如孔子所谓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爱吾庐”一语总写出诗 人圆满自足的生活情态,并引出下文。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v诗人的诗意安居,首先即表现为躬耕:“人生

15、归有道 ,衣食固其端。”躬耕,非仅为生之所资,亦且深化 了诗人与土地的情感和心理的认同,以及对大地之 母的神秘与神圣的体认,进而强化“托体同山阿”的 万物一体感。v诗意安居还表现为“读我书”。这是一种非功利的阅 读,功利性阅读是对心灵自由的束缚,非功利阅读 与之相反,它拓展诗人心灵时空,将诗人从现实的 有限世界救拔出来。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v诗意安居还表现为安贫乐道。“穷巷”即陋巷。论 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v诗人的草庐位于陋巷,故人寻找不易,而往往无功 而返。这使得诗人能够免于俗世之搅扰,故“穷巷” 对于诗人的隐居可谓一个保护

16、,这好比桃花源需要 一个保护以防止外部世界的侵入。v此可与饮酒中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相互佐证。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v陶公的诗意安居还表现为饮酒。与宣称“何以 解忧,唯有杜康”的曹操不同,这里陶公之饮 酒乃是因为心境的“欢然”,而其“欢然”心境源 自前述诗意安居的方式。v“酌春酒”是“欢然”的结果而非原因,可见陶公 亦是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陶公的醉翁之意 乃在于万物得所的道境沉醉。不过,“酌春酒” 确然强化了诗人的沉醉感。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v海子宣称:“从明天起,关心粮食与蔬菜。”陶 渊明从昨天起就已经实行了:粮食与蔬菜, 生之所资,皆出自陶公的躬耕。“园中蔬”,新 鲜而富含营养,来自大地之神的赐予,不惟 滋养身体,还能引人安居道境!v“我园”与前文“我书”,“我”字的两度使用,表 明诗人确然乃其诗意王国的王者:一个圆满 自足的王国,一位骄傲的王者!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v诗意的安居离不开大自然对人的恩赐。作为一个诗 人和农民,对风调雨顺的祈盼与感受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