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论语的文学特征区别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003035 上传时间:2018-07-08 格式:PPTX 页数:10 大小:353.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与论语的文学特征区别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老子与论语的文学特征区别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老子与论语的文学特征区别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老子与论语的文学特征区别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老子与论语的文学特征区别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子与论语的文学特征区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与论语的文学特征区别(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子老子老子老子与与与与论语论语论语论语 文学特征的区别与联系文学特征的区别与联系文学特征的区别与联系文学特征的区别与联系刘一凡、刘慧娟、姜冶金、秦瑜、李诗 娴、陆佳鸣、王悠悠、石佳蕊、刘凤枝日语2班老子?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 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 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 ,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 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 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 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 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 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老子老子老子老子思想思想思想思想“德”意思是得道,即认识和体验

2、道,按照道的自然法则修身治国。老 子把“道”看作神秘的世界本源,因此反对人们学习具体的知识,被各种 纷纭复杂的外部现象所迷惑。他主张人们去直接体认 隐藏在不断变化的事物背后的道理和法则。体认的方法是闭目塞听,绝圣 弃知,“涤除玄览”,致虚守静。即闭塞感官与外部事物的接触,放弃主 观成见,使内心清静无欲,达到与虚静自然之产完全相合的“玄同”境 界。这样才能体悟万物皆根源与道,并最终复归于道的真理。在老子的思 想中还包含着某些辩证法的因素。他看到美丑、善恶、祸福、有无、难 易、高下等矛盾对立方面互相依存的关系,并且认识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 中物极必反,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道理。但是他又认为事物的变化运

3、动, 循环往复,最终仍然复归于静止不变的道。所以老子说:“致虚极,守静 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 命。”道 具有自然无为,无形无名,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又 不可言说的特性;它是天地开辟之前宇宙浑沌混一的原初形 态,又是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最高自然法则。大道无形无名 ,却孕含着一切有形事物生成发展的玄机。老子说: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阴,冲气以 为和“。就是说:从空虚无形的道首先生出浑沌混一的元气 ,元气分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感冲和而化生和气,再由 和气派生出世界万物。天地万物皆为阴阳二气冲和而生,所 以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这便是道

4、家关于宇宙生成演化的 基本理论。论语论语论语论语?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 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 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 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 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 语共二十篇。论语思想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但是 条理不清,次序不明,很难对其思想进行概 括、分理。总的来说,论语体现了孔子的 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 处世方法等,其核心思想是“仁”、“礼”。一、“仁”“仁”是“论语”的主要思想, 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仁学。 论语的“仁”

5、,即仁德,它蕴含了君子所 有必须具备的道德品性和个人修养。二、“礼” 仁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礼是外在的表现 ,礼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 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 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 结合。 譬如:“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 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恭”、“慎”、“勇” 、“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 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 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 、“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 的。文学特征 比

6、较一、 区别老子是道家之祖,孔子是儒家之宗。司马迁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 子,道不同不相为谋。”老子为玄远,苟得其意,则无余蕴矣。论语则平易,因其平易,固仰高弥坚。此见圣人之言与哲人之语的不同。具体比较二、语言艺术方面的不同论语的语言文简义长,质朴含蓄,言词剀切,诗味无穷,给 人以悠然神远之感。其次,论语中运用了灵活多变的修辞 于法。第二:通感、排比、反问、映衬、对比、递进等多种修 辞手法综合运用,而说理生动活泼语言形象贴切,琅琅上口。 第三,论语中“之乎者也”等虚词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抒 情性和音韵美感,使得论语之声抑扬顿挫,悠扬婉转,亘 占不绝。能不能说,论语的语言达到了贴切、

7、通俗、的境 地,形成了字稳句妥、文笔流畅的特色。笔者认为,论语 的语言风格深受其形成时代的文风和语录体的写作方式的影 响。老子阐述哲理,带有诗人的浓厚的感情色彩,在很多地 方将情渗透于理。老子寓情、理于声,声韵谐和,抑扬顿 挫,穆耳协心,富有韵律美,在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充分显示了以哲理为灵魂的“诗”的风采。 一、格式不同 老子是格言式散文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具体比较 三、人物刻画手法的不同 论语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集中在对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 形象特征的描述。文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描写手法表当前详于言论 而略于行动,只记小事而略记大事,记述片断而不求系统。这种手 法使得孔子及其弟子的面貌虽不够完整,

8、但却十分具体且细腻传神 ,在表现其精神状态和风度气质方面已绰绰有余。以精粹之言叙事 、词约义丰、含蓄凝练、以言见人是论语的文学表现手法的显 著特征,以孔子言论为中心,对具体语境稍作点染,从而形成了一 系列具有叙事意味的相对独立的单元或片断,人物的个性气质在读 者心目中获得了鲜明显现,塑造出一个个生动饱满、具体可感的形 象。因而,“整部论语简直便是一部人物画廊”,论语中通 过对人物具体行为、语言的具体刻画描述,于细微中体会,更能使 读者从精妙之处品味孔子的生活态度和人格精神,并潜移默化地受 到孔子思想及人格上的积极影响。三、人物刻画手法的不同 老子在其作品中生动地描写了自我形象。他能将哲理与情感

9、 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将情、理内容与诗歌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富有动人的音乐性。老子在其作品中大量地运用重复这一表现 手法,以充分、深切地表意达情。再如:“吾言甚易知,甚易 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 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第70 章)。“这一章表现了老子因其学说遭到冷遇而形成的内心世界的 孤独和痛苦”,“既生动又深刻地把他那种既痛苦、孤独而又自 信(自信他掌握着真理)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出来。形象逼真,跃然 纸上,说话的神态,也可以令人想见。老子确是一个善于为文作 诗的高手”二、联系思想的表达 道德经与论语两部著作之间在内涵上也是 有联系

10、的,老子是孔子的老师,那么孔子的思想受 到他的老师老子的影响是必然的,但这并非简单地 使用了相同的名词“道”与“德”,而是两部著作 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有承接性的,比如,老子解决 的是宇宙观、世界观的问题,而孔子致力于人生 观、道德观的问题,简单来说,老子创造了中国人 内心的世界,一个用“道“与”德“构建的比较封 闭又广大的世界,而孔子是在老子建构的世界中建 造国度、社会和人生,一个人从生到死应该如何去 做,孔子已经安排得很好了。手法的运用 一、直接利用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赋予常见事 物以特定的哲理内涵。二是浓郁的生活情趣,在 哲言睿语的记叙中,穿插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片 断,甚或无关宏旨的小事,闲中着色,为文章平 添了无穷的乐趣。三是引人入胜的谐趣,就是机 智而巧妙地运用幽默、诙谐、戏谑、讽刺等多种 喜剧于法,或妙趣横生,或入骨三分,闪射着智 慧之光,给文章增添了喜剧的色彩和风味。以上仅表达个人观点 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如有异议,保留个人观点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