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1《论语》十二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00028 上传时间:2017-08-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1《论语》十二章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案1《论语》十二章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案1《论语》十二章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案1《论语》十二章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案1《论语》十二章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案1《论语》十二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1《论语》十二章(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语十二章2015 年 月 设 计 审 核 备 注【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

2、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 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 y 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二、作家、作品简介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孔子(前 551前 479

3、)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 , “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贤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

4、后人所称道。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三、检查自主学习情况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人不知而不愠(yn) 不亦说(yu)乎 三省(xng)吾身 传(chun)不习乎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齐读。四、合作探究(理解并背诵前三章)第一章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时:按时; 说:愉快、高兴;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发怒、生气;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

5、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3、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4、朗读、背诵。第二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三:多次; 省:反省; 为:替、帮; 谋考虑事情;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3、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讨论思想品德修养。4

6、、朗读、背诵。第三章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1)有:同“又” 。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

7、不越出规矩。 ”详解: 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3、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

8、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4、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5、朗读、背诵。五、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前三章。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

9、第八章【教学过程】一、学生默写论语前三章二、检查自主学习情况1、读准下列字词罔(wng) 殆(di) 箪(dn) 曲肱(gng)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课文。三、合作探究(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章)第四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故:学过的知识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3、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这一章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

10、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4、朗读、背诵。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3、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这一章也是讲学习方法

11、,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辨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4、朗读、背诵。第六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 (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 ”(雍也)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1)箪:音,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3)乐:乐于学。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3、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

12、回“不改其乐” ,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4、朗读、背诵。第七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知:懂得、了解; 好:喜欢; 乐:以为乐。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

13、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 , “三月不知肉味, ”即为明证。4、朗读、背诵。第八章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1)饭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理解这

14、章文字所讲内容。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 ,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拓展:饭蔬饮水: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4、朗读、背诵。四、布置作业复习背诵第四至第八章。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章【教学过程】一、学生默写论语第四至第八章二、检测自主学习情况1、读准字音博学而笃(d)志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课文。

15、三、合作探究(理解并背诵九至第十二章)第九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三人:几个人; 善者:优点; 从:跟随; 不善者:缺点。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 (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4、朗读、背诵。第十章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

16、握重点字词。斯:这; 舍:舍弃。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 “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 “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 , “承担” “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 ”这里必须明确,这话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对所有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勉励。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