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高寿(104岁)学者杨敬年概况0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84054 上传时间:2018-07-07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9高寿(104岁)学者杨敬年概况0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99高寿(104岁)学者杨敬年概况0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99高寿(104岁)学者杨敬年概况0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99高寿(104岁)学者杨敬年概况0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99高寿(104岁)学者杨敬年概况0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9高寿(104岁)学者杨敬年概况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9高寿(104岁)学者杨敬年概况0(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E-mail文化传播网www.52e-图文:中 国青年报他的人生从70岁开始。他86岁告别大学讲台,93岁翻 译国富论成了畅销书,100岁还在电话里给学生讲 哲学课。他70岁之后撰写的论著超过150万字。这位生 于1908年的“00后”还喜欢看偶像剧,跟“80后”年轻人 结成忘年交。有人称,他的灵魂“没有皱纹”。百岁“00后”经济学家杨敬年 经济学家:杨敬年 (104岁)经济学家杨敬年精确地规划着时间。他在每天凌晨3点 投入工作,工作时间是8个小时。虽然走路迟缓,但他身 上像揣着一只发条紧绷的钟表。眼下他计划修订一部著作,腹稿早已打好。他能随口 讲出需要新添的篇章,这使他显得不像实际年龄那样年

2、 长。他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驾崩那年出生,至2012年 已经104周岁了。他的眉毛全白了。可他至今仍过着年轻人的生活。他抢着接听家里的电 话,能迅速报出几个熟人的手机号码。如果电灯没有关 上,他宁可自己动手也不会去指挥晚辈。总能令访客惊 奇的是,多数时候为他们打开家门的是他本人。他还自 己洗澡,生活“完全自理”。谈话时,他思维敏捷,语速飞快,以至于他会提醒需要 记录的晚辈:你应该用一个小录音机。他谢绝欣赏老年报章和夕阳红等电视栏目。“我 觉得同我没有关系”,他说。杨敬年是在中国的大学里第一个开出“发展经济学”课 程的老师。可如今即使在他任职64年的南开大学,知道 这个名字的学生也并不多。他已极

3、少露面,除了每个月 去一次理发店。他在86岁那年正式告别讲台。不过最近两年才结束授 课那是多年前的一个经济学研究生,每周在固定的 时间打来越洋电话,听他讲一个钟头的冯友兰的哲学。百岁之年,杨敬年出版了27万字的自传。学生们送他 一块匾额:“生命从百岁开始。”他晚年的得意之作不止于此。93岁时,他翻译的亚当斯 密国富论出版。十多年间,这个译本重印了十几次 ,发行逾10万册,成为罕见的畅销书 出版社约他译 国富论时,他认为此书对于传播经济学知识意义重大 ,亚当斯密是个“高耸入云的人物”,又自认“余勇可贾” ,就答应下来。而学生们对此不敢相信。更让他们吃惊的是,他每天 工作8小时,用11个月就完成了

4、74万字的书稿,此后又陆 续补充了6万字的索引,字字句句都是手书。杨敬年这样争分夺秒,是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等到1979年获得平反, 他已71岁。这原本是他打算大展拳脚的时候。他是中国经济学的一部“ 活历史”,在他考入南开经济研究所时,国内只有这一家招收 经济学研究生,民国四大经济学家有两位是他的老师。1949 年前夕,他又从英国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到南开创办 财政系。他很快遇上了“暴风骤雨式的政治运动”,牛津博士学位一 钱不值,坐了经济系资料室的冷板凳。在同一个校园,与他 同病相怜的包括诗人穆旦。他当时觉得是“晴天霹雳”。后来,他用毛泽东的话平衡心态

5、 。毛泽东说“让体内慢慢生长抵抗力和它作斗争,直至最后战 而胜之,这是我对待慢性病的方法”,杨敬年借此安慰自己“ 就当是害了一场大慢性病”,甚至自认为算是幸运者,留在资 料室仍能做一些学术工作。做不了教师,他成了翻译家,译了多部国外经济 学著作和200多万字的联合国文件。作品大都以集 体的名义面世,或者使用笔名。第一本译著英国 议会用的是笔名“蓬勃”,直至最后一本银行家 ,落款才是“杨敬年”。 但杨敬年不在乎。“只要 能够工作。”他说。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杨敬年在地震棚 里翻译垄断资本,晚上搬到露天,借星月之辉 照明。有朋友不能理解:“你的命还不知道在哪里, 你还在搞翻译?”在百岁

6、自传里,杨敬年以平缓的口吻叙述政治运 动中的遭遇,却“找不到表达怨恨愤懑的只言片语” 。“文化大革命”中,杨敬年的朋友“十个有九个”揭 发过他,所谓问题都是编造的。而他从未捏造事实 陷害别人。后来得知谁曾揭露过自己,他也不生气 ,只是感慨“人性里有劣根的东西”。 总有学生为他鸣不平,认为他牛津毕业后,要是按照 预定计划去美国,人生不至于被耽误。他那些离开大 陆的同学后来成了“副主席”、“立委”、“部长”或“大使 ”。而这位在牛津研究政治学、历经改朝换代和两次世 界大战的“矜持的绅士”说,个人的浮沉荣辱,实在是 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何况,运动是不能持久的。在南开大学右派改正后的座谈会上,他发言指

7、出, 这场运动中,国家的损失比个人的损失大,无形的损 失比有形的损失大,长远的损失比暂时的损失大。在此期间,他受到的打击还包括,从1974年开始,妻子突发 脑溢血,瘫痪在床24年。他们的儿子也在1976年因病去世。“这些东西就是所谓命,不是宿命论的命,是无可奈何的 事情。”杨敬年说,“我的办法就是以义制命,能做什么,就 做点什么。”平反之后,杨敬年80岁退休,后又接受校方返聘至86岁。 由于超龄,他没能被聘为博士生导师。晚辈至今叹息,在博 导如过江之鲫的时代,杨敬年居然连博导都不是,按照世俗 的标准,他“混得真是不济”。 而他人生的一页才刚刚翻开。 2007年之前,他长期住在南开大学北村一处十

8、几平方米的斗 室里。室内电脑、电视、电话各一台,一床两桌,几把椅子 。书多得侵占了阳台。在那里,他90岁出版了哲学著作人性谈。他对此感到 满意,认为到了90岁,才把自己要说的话出版。他还说, 按照60岁退休,自己“多工作了三十年”。毕业于南开的天津市政协原副秘书长卢鹤文退休后有一 次参加校友活动,被杨先生问到退休后都干了什么,他不 假思索地说“没干什么”。而杨敬年立即关切地劝他“要老有 所为”。当时,卢鹤文感觉后背跟面部发烧了。“一个90多岁的老 人教导一个70多岁的晚辈要老有所为,怎不叫人汗颜?”他后来打听过:杨先生进入古稀之年后,至少发表了十 项重要成果。除去译作,他70岁后撰写的论著超过

9、150万字 。因为感到专业英语如听天书,杨敬年指导的研究生邹玲曾到 杨家诉苦。她惭愧地发现,70多岁的杨先生正在学法语,每周 两次课,每天背单词。1999年的一天,91岁的杨敬年在电话里告诉邹玲,自己刚 买了电脑,很快就能给她发电子邮件了。她惊讶得拿着话筒半 天说不出话来。此后,她每周一早晨8点会准时收到导师的邮 件,从不间断。杨敬年的计算机老师是那些年轻的学生。他的故交陆续辞世 ,但社交并未中止。他喜欢与年轻人交朋友,从他们那里“知 道一点”新近的风气。有的学生遇上事业瓶颈,找他解惑。甚 至恋爱中的女生也带男友请他把关,男方非常紧张要是杨 先生不同意呢?2001年入学的姚炜因帮杨敬年制作光碟

10、而结下友谊。有一 年元旦,在新疆支教的姚炜,接到了新年的第一个问候电话。 他不能相信,听筒里传来杨先生的声音:“小姚,最近还在读 什么书?” 老人连搬家的事情都告诉姚炜。他自称新房有好多书柜,自 己的书都能放下了。不久又批评新居为“高干病房”“很不 习惯,设施比较新,用这个那个东西,我都得重新学。”杨敬年觉得,自己与晚辈之间不存在代沟。他解释说,我 的日历年龄是百岁,人家看我的生理年龄是70岁,我看我的 精神年龄也就30岁吧。在姚炜看来,杨先生的灵魂一定“没有皱纹”。 就像年轻人 那样,他会迷上一部青春剧,匆匆忙忙扒几口饭,守在电视 机前。“我现在还能上瘾,所以我说我还年轻。”眼疾被杨敬 年视

11、为“最后的考验”。几年前,眼睛患上黄斑性病变,他基 本停止了写作,阅读也大为减少。白天他听音乐,看电视剧 。影像看不清,就听情节。他打算修订人性谈,但已无法独立写作。不过他不担 心。他指着腹部说,稿子都在里面,可以口述。“过去没时间,现在有时间了。”他有很多人生计划还在前面。 假如眼睛允许,他打算翻译几部政治学著作,包括亚里士多德 的政治学以及现代民主政治方面的作品,因为觉得“对于我 们中国今后的政治可以起一些作用”。“你得先读读书,有了思想,然后政治的改革才能推进。”他 说。改革开放初期,他接待从台湾回来探望的老同学张源,对 方感慨大陆跟台湾相比是“天上地下”,他回答:“我们正在把地 下变成

12、天上。”90多岁的时候,杨敬年曾按照陈立夫我怎么会活到一百岁 一书养生,打算活到百岁,并对学生说,“行百里者半九十” ,自己才走了一半的路。 而在百岁生日那天,他对师生宣布:“ 我还要再活二十年吧!”他谦逊地说,自己要“跟在大家的后面” ,不断学习,“争取看到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他也设想过,假如有一天死亡来临,“我觉得我随时可以高高 兴兴地走!”学生孟宪刚写了本解读他的书,赞他为“天地智者”。他嘱咐孟 宪刚,我有个自画像,你不要把我写得太好。这个自画像就是“ 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觉得我这一生没什么大的成就。不过我尽了力,尽了心。 我要做的事、想做的事、能做的事我都做了,所以我就死而无憾

13、了。”他总结说。除了减少了公开露面的次数,在人生的下半场,杨敬年仍是 凌晨3点起床,读书到5点,然后花40分钟做一种体操,每个早 晨最少要做10次下蹲。读书时先放大复印,再用放大镜。他对校园里的八卦有所耳闻,听到马英九胜选的消息也不比 别人慢。他表示自己应该“紧跟形势”,了解这个世界发生的事情 。虽然已经几乎不出门,他每天坚持听完新闻联播和天气预 报再入睡。 “我要知道第二天的天气。”他认真地说。杨敬年先生近况 (雁)作者:马蹄湖湖里有同学希望能了解杨先生最近的状况,这里贴两组 反应杨先生目前状况的照片,便于大家了解。一组是上个月10日,式琪,玉玉和我代表全体参加毕 业30年聚会的同学去看望先生。因先生年纪大了行动不便 ,无法参加我们的聚会,但对我们大家念念不忘,并赠书 表达心意,我们去是对先生表示感谢和敬意,并送去特意 为先生制作的水晶相册,同时录制先生对大家的讲话。这 组照片是由南大派人拍摄,由我整理。另一组照片是去年中秋节,玉玉,小康,树宝和我一起 去看望先生,给先生带去祝福,就是那次见面先生听说大 家毕业30周年要聚会,才决定自己掏钱买自己翻译的,赠给大家,先生的心意让我们深受感动。我还藉此 拍摄了先生平时锻炼的场景。2012年1月10日摄于先生家 中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http:/www.52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