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范围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81120 上传时间:2018-07-07 格式:PPTX 页数:45 大小:107.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范围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范围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范围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范围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范围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范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范围(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定义: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 个时代、各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 无产阶级斗争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 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 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2、的学说 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理论 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核心。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总之,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3.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

3、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 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 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 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 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论述列宁的物质定义 3.物质与运动的辨证关系 4.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 5.事

4、物的普遍联系 6.矛盾及其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8.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9.意识的能动作用 10.实践的含义、特征和形式 1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定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基本问题: 第一方面,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心唯物的标准。 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原因: 大前提: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的核心问题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小前提: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是人与世界的最基本的关系,这两种关系的本质是思维和 存在的关系。 结论:思维与存在

5、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论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人能够通过感觉感知; 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3.物质与运动的辨证关系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辩证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物质是运动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4.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5.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定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

6、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的内部的不同部分和不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在一定的联系之中。6.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事物发展过 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的中心线索和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7.矛盾及其矛盾

7、的两个基本属概念: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连接,相互制约。 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 其一,是矛盾存在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至 始至终存在着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其二是矛盾性质的普遍性,同类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同性,又叫矛盾的绝对性和共 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相对性、差别性或个性。 其一,不同事物或过程的矛

8、盾各有其特点; 其二,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 其三,构成每一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构成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 作用。 关系: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9.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主观内容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人的意识所具有的积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 意识具有目的性、选择性和计划性。 意识具有

9、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指导和控制人的行为和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作用。10.实践的含义、特征和形式 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特征: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实现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具有自觉的能动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物质文明。(最基本) 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制度文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 精神生产实践精神文明。(比如科学实验、文体产业) 人类自身生产实践人的全面发展。(比如生育、医疗、教育)1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

10、然界和人类社会 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 能最终得到科学的说明。 社会生活:对各种实践活动的总称。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体现: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关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二章 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什么是认识的本质? 3. 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4.论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辨证关系。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概念: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

11、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 程。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原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什么是认识的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一方面,认识具有摹写性。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 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 另一方面,认识具有能动性。能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选择性:在选择过程中主 体的认知结构、价值观念、情感意志在起作用。其二,创造性:不仅有对对象信息的接 受,而且还有对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

12、构和虚拟。 分类: 感性认识:人们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借助于抽象思维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的。主体理性的知识水平、价值观念影响着感 性认识的深度和方向。 感性认识以理性的形式表现出来。3.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的条件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要掌握丰富而可靠的感性材料; 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逻辑加工。 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

13、、政策等中介; 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 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4.论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辨证关系。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 ,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

14、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从认识的广度看,真理不 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 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辩证关系: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辩证转化的。 人类的认识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的过程。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的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 和客观相符合。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

15、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这个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第三章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2.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缺陷 3.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和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它包括社会心理和 社会意识形式。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现: 社会意识的内容来自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社会意识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2.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缺陷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 思想动机的原因。 第二,以往的历史理论忽视了居民群众的活动。3.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