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技巧之分析与概括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80636 上传时间:2018-07-07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76.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技巧之分析与概括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现代文阅读技巧之分析与概括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现代文阅读技巧之分析与概括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现代文阅读技巧之分析与概括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现代文阅读技巧之分析与概括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技巧之分析与概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技巧之分析与概括(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文阅读技巧之 分析与概括1这一节讲述三个知识点: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分析、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概括就是把阅读理解的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述出来, 是提炼文意、综合归纳的过程。而概括离不开分析,只有 在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的概括。分析就是把整体分为局部的过程,是对文章思路、结构、 内容要点的梳理,是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把含蓄的内容 明白化。一般地说,现代文阅读题目中,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对文 章结构、思路的认识,对信息的筛选,多用分析的方法; 而对信息的提取,对文章内容主旨的归纳,对作者的观点 、态

2、度的把握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则需综合运 用分析与概括的方法。 3一、概括4(一)概括的要求 内容要全面。一段话、一层意思到底讲了 几点,讲了哪些内容、几个方面。得说清楚 ,概括的时候不能丢。 语言要简明。要用最少的话说出所要概括 内容的全部意思。 体现作者的倾向性。语义概括的情感倾向 必须体现、必须和原文的情感倾向一致。5(二)概括方法:概括在方法上也多种多样。常用的 有三种 提取要点,即判定中心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 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 揭示。在阅读中仔细体会、推敲领会句段的含义,结 合作者意图对内容进行提炼加工。这种方法适用于评

3、 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 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综合归纳,有时需要概括的内容包含了多层意思, 要依据试题的要求进行取舍,注意概括的周全。把文中的关键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答案,或把 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抽象说明。这种方法适用于比 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 后经过提炼把几个要点综合起来。6(三)概括题答题指要 从本质上讲,答题质量的好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读者与作 者的书面沟通是否顺利;一是读者与命题者的命题思路是否一 致。作为阅读者必须兼顾这两点。从答题操作上来讲,我们主 张先整体感知,阅读全文之后,一定要看一看文后的题目(特 别是

4、最后一个判断题,往往此题提供了很重要的信息)。 然后梳理文脉, 圈定范围,试着答题,最后组织语言,得出 答案。 (1)审查题干,明确答题角度和内容 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 答题的信息,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的方式。近 年来,直接发问的题目减少,间接发问的题目增多,这时读清 题目就显得很重要。因此,应该训练细心严格地审查题干。首 先看看问什么,要我们答什么,用什么形式作答,要理解准确 ;其次是指答案的切入点、归结点要同试题一致。7譬如,问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或作者 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你就应该直截了当地 写道:“原因是”“根据是”。 具体做法

5、是,读题时把握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读题时把握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 ,明确一道试题中共有几项要求,用铅笔做出,明确一道试题中共有几项要求,用铅笔做出 标记,以便答题时一一扣紧,使答案更准确。标记,以便答题时一一扣紧,使答案更准确。8例1 2000年第23题 (1)这段文字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 (2)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 两个小题回答的角度、内容完全不同,这时就 要解读清楚题干: (1)要求谈“关系”,要从结构的角度人手,要 求联系倒数第三段, (2)要求说“意思”,要从内容上进行概括,要 求联系全文。 只有像上述一样充分审读清题干,才能使问和 答一针对一线,不然的话。很容易

6、造成答非所 问,甚至自相矛盾。9(2)理清层次结构,关注标志词语 一段阅读材料由若干个层次组成,在阅读过程 中,要能分清层次,然后逐段逐层进行概括。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所选的文章层次清晰。 特别是每个段落的内部往往有标志性词语。考 生在阅读时,抓住体现文章思路、标志着话题 转换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从 来看 (分析)”、“再从看”这些词语,然后 在每一层次中提炼关键词语,并加以整合。 关注这些标志性词语,常常能使一些题目迎刃 而解。 10(3)探究文章主旨,关注“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指在文章最后点明中心。 升华主题,它是散文的惯用技法,也往往 是命题人选定的命题区之一。因此可借助

7、文中用以寄托情感、表现情思的“意象 ”(借以表达作者情感的客观物象),来探 究作者产生某种情感的缘由,进而理解作 者的用意所在。 11例2 2002年北京卷一片树叶第22题:“从一片树叶中作者获得了 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在一片树叶这篇散文中,作者写道:“哪怕是庭院的一棵树,一 片叶子。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也可从中深刻领悟出生命的意义。” 那么,作者所领悟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 关注标志词语,我们可以发现是作者按照“从今年仲夏开始回忆 去年初冬今年夏天初夏暑天秋季一明年春天”这一 顺序,通过对这片树叶从新生到消亡再到新生的全过程的描述,最后 两段卒章显志,表明了作者的独特情思。要注意以

8、下两处: 第二段的结论句:“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 季里不停地转化。” 最后一段作者用转折句所强调的内容:“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 生命,同时也珍爱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 时,你应当感到安宁”。 这两句话即作者观察一片叶子所获得的感悟,也是文章的主题。 答案A.应对个体生命的自然消亡持安宁的态度. B.生命是一个生生不 息的过程。12(4)检索命题范围,全面地把握作者的观点 “命题范围”,即正确答案在原文中的依据之处。对 检索范围界定得准确,答案就可能合格或接近于合格 。这步工作很重要。具体做法有二: 首先,按照题干中的要求,选定大体上合适的阅读范 围。

9、再以句号为界对阅读范围内的语句进行切分。不 切分的话,好像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很难缩小有效阅 读区间的范围。切分之后,比较容易确定与答案要求 相近的语句,舍弃无用的语句,核准有效的语句,对 选项正误的判断或以文字简答就方便多了。 其次,确定大体上有效的阅读范围之后,或顺藤摸瓜 ,或逆向推求。 整体把握这个前提,联系上下文、前 瞻后顾、整体全面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准确地概括。13阅读2002年全国卷 话 说 知 音 (林非)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 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 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的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 和渴求充

10、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 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 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 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 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 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 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 rn)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 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兴奋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 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

11、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 ,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14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 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 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陈陈飘荡的云雾 ,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 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矍铄地站 在我身旁。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 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 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 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 ,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 、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 的弦索,哪里

12、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 越多越好啊!15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我曾在 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据说他整整三年都困 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直往 外冒,浑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 上总是蹦出一丝丝浑浊和粗糙的声响。于是苦心孤诣的恩 师带领他奔向波涛汹涌的东海,整日整夜在沙滩上踯躅。 狂风吹肿了眼睛,暴雨淋湿了衣衫,烈日晒黑了皮肤,黯 淡和凄凉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险些儿溺死在奔腾和 呼啸的海浪中。那铺天盖地怒吼着的波涛,茫茫无际蔓延 着天涯,扶摇直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鸟,霍地使他开启了 紧闭的心窍,琴声突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

13、,清洌而又浩瀚 ,刚劲而又缠绵,悲切而又欢乐,我似乎瞧见他无法遏止 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滚滚流淌。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 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 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16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 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 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 能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投入了 如此巨大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 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终存留在人 们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1719愈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 ?20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

14、意,分 两点对此概括说明。21愈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 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散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已深入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的传 说进行评说,表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 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愈伯牙遇知音和艰苦学琴 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 C“我似乎瞧见他,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 与喜悦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 D最后一段以“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 思相呼应

15、,又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 E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形象地表 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18话说知音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根据命题要求在全文中检索命题范围,能搜索到以下关 键的信息句: 第一段中有“知音的传说,已深深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 的心坎里”, 第二段末尾有“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 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第三段开头有“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时浏览吕氏春秋 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这两个字的分量 ”等句子。这些关键句与题干“中国传统文化”相 契合

16、。据此可组合成答案: 神往和渴求知音,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 圣的情操。 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19话说知音第2l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 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 根据文意,简要作答。”此题实际上就是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首先,根据题干 找到命题区第三段,再筛选出“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这一核 心信息,这就是材料统理的方向,就是“藤”。那么,作者这 样讲的原因何在?此时就须顺着这一根“藤”往下摸,寻找表 达作者观点的情感句,由此把握作者观点。不难发现本段最后 几句就是要找的信息,即“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 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 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 多越好啊!”作者这里是用反问句来表达的,答题时必须还原为陈述句 ,为使句子简洁,还必须进行压缩,但中心意思不能变。对此 进行压缩,可表述为:20知音越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