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7976507 上传时间:2018-07-07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348.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对教师素质的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新课标对教师素质的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新课标对教师素质的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新课标对教师素质的要求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新课标对教师素质的要求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对教师素质的要求(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 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樵坪小学 卢斌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 么是教育一书中说:“仅仅教学生 知识,而对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 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 ,只能是改良艺徒培训,不能称之为 教育。”蔡元培曾说:“教育者,养成人格 之事业也。使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 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 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与人类也。”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依旧闪 烁着智慧和理性的光芒,对今天的教 育依旧有着积极地意义。可以说,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 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使我们 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 变化,每一位教师将在这场变革中实 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一、课程改革

2、要改什么?二、什么是新课程下的教学观?三、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四、为什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五、教师角色应发生哪些变化?六、面对课改教师应做些什么?一、课程改革要改什么?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 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1)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 念中生发出来的。2)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 念的束缚。3)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 斗争的结果。、课程性质: (课标:P2) 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 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整体设

3、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学习渠道。2.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 式的转变。1)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方式转变 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2)教学方式不转变,教育观念转变 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学与学 习方式的转变需要相应的教学管理 制度为其保驾护航。教育思想观念更新、教学与学习 方式转变的最大阻力来自落后的教 学管理和评价制度。二.什么是新课程下的教学观? 1.传统的教学观强调教师作用,忽视学生能力

4、培养;强调教学的预设性,忽视教学的生成性 ;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激发情感;强调解题技巧,忽视生活运用;强调学科本位,忽视学科整合;强调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2.新课程下的教学观教学预设性与生成性统一;尊重学生差异;教材与教学资源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课程资源整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思考我们自己的课:教师综合语言素质有没有提高?教师教学理念有没有明显的转变?理论水平有 没有提高?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是否注意关注 学生?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案设计是否逐步走向专业化?教师是否关注多媒体的运用有效性?反映出的问题 1.重视语言的预设性,

5、忽视语言的生成性。 2.教学过程设计缺乏有效性。 3.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不够。对学生倾听不够;给学生选择的空间不够;为学生提供的互动机会不足;对学生的潜能开发不够。 4.对语言教学的理论知识学习还需加强。三.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发展特点。2)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 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 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

6、主体,教师不能代替 一切。3)学生是责权主体,既享有一定的法 律权利,也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4.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树立教育民主意识,尊重学生个性; 提高法律意识,保护学生合法权利; 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展现教学魅力,让学生品味成功; 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四、为什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主动性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 独立性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 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 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 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体验性是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 经验而 产生的感情和意识。 问题性问

7、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本次课程改革力图逐步改变以教师、 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原有的单 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 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这一方式的转变,不仅意味着学生在学习 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品质等方面的 改变,而且意味着学生个人与世界关系的 转变和存在方式的转变,更意味着学生作 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主体力量的增强和生命 价值的彰显。 我们极力倡导以下一些学习方式: 1.基于合作的学习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 本素质。推动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对传统的学习 方式进行反思,我们发现学生在学

8、习中很少 有合作互助的机会,合作的意识和动机显得 十分淡薄。绝大多数学生在通常情况下,表 现出一种学习的“个人主义”。这种学习方式 使他们缺乏合作的愿望和冲动,不愿与他人 一道分享学习成果。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 之间的相互隔离、嫉妒、疏远和对立。 2.基于问题的学习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 方式,主要表现为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 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解答。这种问答式 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怀疑、好奇、挑战的精 神在逐步丧失。新课程改革将把培养学生 的问题能力作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 一个重要方面来研究,努力营造多种问题 情境,引导学生掌握和确立一种基于问题 的学习方式。 所谓基于问题的学

9、习方式,就是要求学 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自觉以问题为 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 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这样的活 动中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 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 究的心理状态。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革新、艺术上 的创作,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开始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发现 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过 程。衡量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 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 不仅是要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 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 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 性,而在

10、于学生发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 ,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 智的大门,才能真正激发学习的热情,也 才能真正领略到学习的乐趣与魅力。无疑 ,这种感受的获得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更有意义。这正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 最终所追求的。 3.基于实践的学习 实践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 展的基础,学生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培养、 素质的提高,无不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 传统的学习方式割裂了学习与实践辩证 统一的关系,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忽 视了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结果造成学生高 分低能、厌学逃学等不良后果。书本知识固 然重要,但书本知识,是他人的认识成

11、果, 并不是学生亲自得来的,是一种间接知识, 学生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还必 须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4.基于探究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 过程。传统的学习观则否定这一属性,片 面地将学生的学习理解为一种特殊的认识 过程:在认识条件上,学生的学习是依赖 教师的,是在成人的控制下进行的;在认 识对象上,学生的学习以人类积累的知识 经验,特别是以书本知识为主的;在认识 方式上,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和“掌握 ”。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学习是一种满足于 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是偏重于机械 记忆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 体性与能动性丧失殆尽。 5.基于个性

12、的学习 基于个性的学习方式是多层次、多维 度的复合体,概括起来它有三个方面的规 定性:一是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一定条件下 ,必须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支配和 控制的权利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 要善于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合理确定学习 目标,主动规划学习进程,科学制定学习 策略,主动调节学习情绪,客观评价学习 效果。逐步确立主体意识和观念,培养独 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学习的独特性。由于遗传、家 庭背景、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一位学生 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品质。正是 这种差异和独特性,构成了他自己的个 性,使这个学生与其他学生区别开来。 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最大限度地尊 重和利用这种独

13、特性,引导学生根据自 身状况和实际需要,选择和采用自己喜 欢并有效的学习方式。三是学习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个性的核 心品质,帮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是 最可贵的,也是最困难的。这需要我们在 学生的学习中加强“趋异”、“求新”、“自 信”、“冒险”、“进取”等品质的训练和培 养,指引学生敢于认识和研究自己所不知 道的问题,善于将新的学习内容灵活变通 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改变自己已 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实现对自 身的超越。 6.基于对话的学习 对话,现已成为当代社会使用频率较高 的关键词之一。对话是对话主体在彼此交 往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等方面 进行交流与碰撞、沟通与合作、激

14、发与感 染的过程,是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 共生、相互促进的过程。从不同视角深入剖析学生的学习,并将 之与对话的实质相比照,我们似乎可以得 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即对话。换言之, 不呈对话的形态,或不发生真正的对话, 就不是学习;不在对话中发生和推进的学 习,就不是有意义的学习。 7.基于网络的学习 基于网络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 重大革命。它有助于将日新月异的知识信 息及时传递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来,极大 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有助于构建丰富的 、反思性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的自由探索 创造更多的机会;有助于实现学习资源的 合理整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选择 余地,增强学习的主体性;有助于模拟

15、现 实中难以实现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 的能力;有助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不受时空限制的 自由的终身学习必将因网络技术的不断成 熟而成为现实。 五、教师角色应发生哪些变化?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是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 教学的研究者。1)教师要夯实发展提高的后劲。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雄伟,这是因 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2)从“教书匠”到“专家学者型教师”。3)重视教师的教科研工作。4)重视教师的自我学习和提高。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 的建设者和开发

16、者。传统:教学与课程是分离的。教师 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 教学;而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所有 教学内容、进度是有国家规定,教师 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 力。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 学的课程理念,确立了国家课程、地 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 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教学行为上看,教师应是新课改的执 行者。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同事的关系上,强调合 作。小结促进者 1.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确立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多元智能; 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 4.给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课堂气氛; 5.为学生学习提供各种便利,提供最“优质”服务; 6.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7.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