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74830 上传时间:2018-07-07 格式:PPT 页数:104 大小:2.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1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v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技术观v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技术方法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v一、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历史形成 v二、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基本内容v三、 技术的本质与特征v四、 技术发展的基本模式及基本动力一、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历史形成v见第三章第一节二、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基本内容v见第三章第一节三、 技术的本质与特征v(一)技术的本质v(二)技术的特征(一)技术的本质v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 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 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技术是人 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

2、的肢体 ”。马克思从分析劳动过程人手,指出:“劳动 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 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 体。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 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 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这样,自然物本 身就成为他的活动的器官,他把这种器官加到他 身体的器官上,不顾圣经的训诫,延长了他的自 然的肢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3-204页。)第二,“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0页 。 )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

3、变革。在马克思看来,由于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生 产方式的变革,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 他说:“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 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 (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 版,第472-473页。 )从历史上看,正是技术的 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v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 究路向工程学的技术哲学反思主体主要是技术专家或工程师,他们是“比较倾向于亲技术的” ,希望通过对技术细节的分析和考察,了解技术的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且运用他们所掌握的技术术语去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

4、将世界进行人为的通约化。如卡普(E.Kapp)提出了技术的“器官投影说”,认为一切工具和机械都是人体器官的外化,是向大自然的“投影”,是人体结构对自然的“置换”。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反思主体是人文哲学家,如芒福德,海德格尔,埃吕尔等。他们表现出“致力于捍卫非技术优先性的基本观点” ,其反思路向是从非技术的角度对技术的本质及其意义进行探索,力求洞察技术的意义,澄清技术与超技术事物的关系,如技术与艺术,技术与伦理学,技术与政治,技术与宗教,技术与社会等,强调人文价值对技术的先在性。日本技术论在技术本质上形成“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方法技能说”认为技术是指人们使用工具完

5、成某项科研和生产任务的操作方法和技能,代表人物为村田富二郎等人;“知识应用说”视技术为客观的自然规律在生产实践中有意识的运用,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而发展成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代表人物为武谷三男、星野芳郎等人;“劳动手段说”认为技术是劳动手段的总和,是人类活动手段的总和,是所有劳动手段和工艺的总和,代表人物为户坂润、相川春喜等人。这些观点各有特点,需要用马克思 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二)技术的特征v1、固有属性上的自然性和社会性v2、存在形态上的物质性和精神性v3、外在体现上的主体性和客体性v4、演化变迁上的跃迁性和累积性v5、作用范围的上国际性与民族性 v6、价值负载上的中

6、立性与价值性1、固有属性上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任何技术都首先具有自然性,具有客 观实在性。技术实践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物 质的运动规律,现代技术更是人类自觉利 用自然科学知识的结果。技术作为变革自 然的手段,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满足 社会的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社会经济 、政治和文化对技术的制约使技术活动只 有在社会的共同整合下才能产生和实现。2、存在形态上的物质性和精神性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活动方式”或“ 能动关系”,它不仅表现在物质生产过程 中,是实践中改造自然的资料和手段,包 含着物质因素;同时,技术还是“运用于 实践的科学”,是“怎样生产”的“特殊的方 式和方法”或“操作方法的知识”,即实践

7、 的知识体。3、外在体现上的主体性和客体性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过程,人们的知 识、技能和经验这些主体要素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仅仅是主体的能力和知识还不能实 现技术功能,技术还是精神向物质转化,知 识转化为物质手段和实体的过程。因此技术 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工 具、机器设备等)的统一。4、演化变迁上的跃迁性和累积性技术首先是发展变化的,在人类的不同 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技术体系 的更替就反映了近代以来技术体系的发展及 演化过程。同时,技术又具有累积性。新的 技术(群)出现后,原来的技术并非全部被 否定掉,而是经过一个扬弃的过程,从而形 成技术的多层次性和多种技术的相互

8、融合特 征。例如:媒体技术的发展、车辆技术的发 展5、作用范围的上国际性与民族性技术的国际性是指技术的本质目的是 为全人类而不仅是为某一特定的国家和民族 的发展和进步而服务的特性。技术的民族性 是指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因受其本国政治、经 济、法律、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而表现 出来的对不同技术形式的选择。例如,国外网络游戏分级标准在中国就 需要适当调整。 6、价值负载上的中立性与价值性技术中立论与技术价值论。前者认为技 术仅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和手段,在政 治、文化、伦理上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其 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后者则认为,任何技术 本身都蕴含着一定的善恶、对错甚至好坏的 价值取向。 个人观

9、点毛牧然,陈凡.论技术本身价值负荷的演 化模式兼论对以往技术本身价值负荷理 论的发展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9 ).目录-11.以往的技术本身价值负荷理论 2.由两种状态所构成的技术本身价值负荷 的演化模式 目录-23.对以往技术本身价值负荷理论的 继承与发展 4.为技术管理实践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1.以往的技术本身价值负荷理论 v1.1技术工具论 v1.2 技术价值论 v1.3技术价值的统一理论1.1 技术术工具论论1.2 技术术价值论值论技术术本身只是一种工具 性的手段,技术术在政治 上、伦伦理上和文化上是 中性的,技术术可以服务务 于任何目的,技术术本身 不能从好坏、善恶恶来衡

10、量。技术术本身是负负荷价值值的; 技术术本身可以用好坏、 善恶恶来衡量。 社会建构论对论对 技术术的价 值负值负 荷问题问题 作了比较较明 确的表述。她认为认为 ,技 术发术发 展受制于特定的社 会环环境,技术术活动动受到 技术术主体的利益、文化 选择选择 、价值值取向和权权利 格局等社会因素的决定 1.1 技术术工具论论1.2 技术术价值论值论技术术工具论论只是承认认技 术术具有不包含任何价值值 判断的自然属性,而否 认认技术术本身包含有价值值 判断的社会属性 技术术价值论值论 只是承认认技 术术包含有负负荷价值值判断 的社会属性,而忽视视了 技术术具有不含任何价值值 判断的自然属性。 1.

11、3技术价值的统一理论 v(1)海德格尔的观点v(2)芬伯格的观点v(3) 统一理论 (1)海德格尔的观点v有观点认为,技术工具论和技术价值论都是 对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割裂,表现 为一种割裂的技术价值观。 Heidegger M.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M, trans. w. Lovitt.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97, 17. (2)芬伯格的观点v芬伯格说:“技术理性的主要形式既不是 一种意识形态,也不是一种由技术本质所 决定的中性要求,而是表现为意识形态与 技术之间的交叉域,这种交叉域就是 技术编码和人类控制

12、的统一。” Feenberg A. Critical Theory of Technology M, 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5-14. (3) 统一理论技术矛盾统一体自然属性社会属性+2.由两种状态所构成的技术本身价 值负荷的演化模式 v2.1技术价值的分类 v2.2 以其他学者的研究为基础v2.3技术本身价值形态的演化模式 2.1技术价值的分类人们对于技术应用会产生正 负面后果(价值)一般没有争议 ,但在技术本身是否有价值属性 问题上,有两种观点。 陈昌曙.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修订版 )M,沈阳市:东北大学出版社,2

13、000 ,289; 289; 258. 技术价值的类型技术本身x技术应用技术本身价值 技术现实价值技术本身价值形态的演化模式2.2以其他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将技术的两种属性结合起来 海德格尔 进液管上端设有进液口,下 部设有起动冲击孔,反映器工作时,溶液从 进口进入反映器内,从底部流出,在反映器中 完成反应后,液流中的气泡沿挡板的外侧上 浮而脱离液流,残余少量气泡及固体物在液 固分离器中进一步分离,上浮气泡形成的泡沫 层被挡板挡住,固体物沉降、凝聚、靠重力 返回到流化床中。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进液管, 注液从上部的进液口进入,依靠水流的反冲 和较高的流速使反映物流态化。此外,本实 用新型在进液管下部设

14、置了起动冲击孔,液 流从冲击孔内流出,向下冲击板结的反映物, 使底部的板结反映物流态化,从而解决了反 应物的板结是流化床在低压下难以起动造成 回收率低的问题。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 简单、设计合理、可避免固体反应物流失等 优点,是一种用于废水治理及金属回收较为 理想的液固流化床反映器。v(3)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是说明专利保护范围的专利法 律文书。权利要求书应当说明发明或实用新 型不同于现有技术的新的技术特点,清楚并 简要地表达请求保护的范围。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用于废水治理及金属回收的变截面液固 流化床反应器,它由带有进出口的壳体,观 察窗组成,其特征在于反应器的上部设置了

15、由气泡挡板,位于气泡挡板上方且固定于其 上的液固分离器和泡沫挡板组成的固体颗粒 回收装置。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器,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一个带有进液口进液管。 3、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反应器,其特征在 于进液管的下布设有起动冲击孔。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器,其特征在于 液固分离器是由成一定倾斜度而置的平板和 管子而置成的。(4)摘要摘要是概述专利申请所公开内容的专 利法律文书。摘要应当简要说明发明或实用 新型的技术要点。细则第24条说明书摘要一种用于废水治理及金属回收的变截 面液固流化床反应器,其主要特征是反映器 的上部设置由气泡挡板,液固分离器和泡沫 挡板组成的固体颗粒回收

16、装置,此外还设置 了一个进液管。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 设计合理,可避免固体反应物流失等特点。5、专利权的保护v(1)专利权保护范围是指专利权效力所及 的技术范围,即专利权所覆盖的那些技术特 征。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 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 用于解释权利要求。v(2)专利侵权的民事责任的种类主要有: 停止侵权,赔偿损失,消除影响。(3)案例v原告维权第一,与被告方协商,发律师函,要求 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第二,协商不成,先检索专利性,再 收集证据,准备维权,采取公证方法取证。第三,可以请求行政保护,也可以直接 向法院起诉。行政机关有调查取证权力,可 以先走行政调处之路,然后再向法院提起民 事诉讼。v被告抗辩 第一,原告人将现有技术申请为专利,被告 人不构成侵权(申请人前有公开销售、设立 示范棚公开展示行为) 第二,被告人不知情,在知道“侵权”之后立 刻停止了销售行为,并且不是“夹具”的生产 商(河北一家塑料厂供货),不应承担赔偿 责任(侵权但不赔偿) 第三,原告人请求法院判令被告人赔偿40万 元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