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考点9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7969780 上传时间:2018-07-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考点9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考点9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考点9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考点9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考点9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考点9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考点9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考点考点 9 9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考纲考情考试考试要求要求2015 年2016 年2017 年考试内容 必考加试10 月4月10 月4月11 月(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T31(4)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cT1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5)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c(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b(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cT122.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dT13(1)“一国两制”的构想b(2)香港和澳

2、门的回归bT14T16(3)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b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4)“一国两制”理论创新的意义c(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现代中国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2)中国代表团参加 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 1955 年万bT32T152隆会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b(2)中美关系正常化bT132.外交关系的突破 (3)中日邦交正常化b(1)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bT12的对外关系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2)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b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加试 (c)1召开:1949 年 3 月,中共七届

3、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2内容(1)指出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2)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3)确定了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1召开: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2内容:筹建新中国(1)确定了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2)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是新中国的施政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3)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3意义: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各项

4、准备。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1成立: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隆重举行,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2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2)新中国是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基石。3(4)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四、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和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c)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标志:1954 年 9 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

5、容:规定了国家性质(人民民主国家)和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特点: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形成:1949 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2)职能改变和地位确立: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结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新阶段: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6、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原因: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为保证祖国统一、各民族团结、各民族的平等和发展。(2)法律依据:1949 年共同纲领的规定;1954 年宪法。(3)实践:到 1958 年,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1965 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五、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b)1表现: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陷入政治和社会混乱。(1)革命委员会成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4)红卫兵运动践踏公民基本人权;公民人身

7、自由失去保障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新中国历史最大的冤案)。2教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c)1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4(2)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来。(3)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4)重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2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1)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2)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3)国家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d)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初步构想:198

8、0 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体现新时期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2)修改宪法:1982 年 11 月通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2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1)提出:1997 年 9 月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2)确立:1999 年 3 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3形成体系: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主题一 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尝试和依法治国理念的实施1历史分期与民主、法制建设历程52五大省级民族区域分布解读 (1)图片背景:新中国成

9、立后,1954 年宪法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图示内容:内蒙古自治区最早建立,西藏自治区最晚建立。成立先后顺序是: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3)应用提示:根据图片考查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实行原因、影响等。1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凸显民主群众广泛性类别政府党派团体驻区机关工人文教卫生私营工商业少数民族宗教街道居民人数964853241313442比例%5.113.412.294.5530.1113.647.397.392.2723.86解读 体现了民主的真实性、广泛性

10、、人民性,是真正的人民当家做主。2人民当家做主的保障史料 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单位:亿元)6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解读 国家投资连年持续增加,体现了国家以制度创新、完善立法、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深化改革等方式保障人民当家做主。1新中国成立初期城乡代表比例失衡史料 自 1953 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根据 19532009 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论从史出 代表由直接选举与间接

11、选举相结合,按比例数量产生,体现了民主的真实广泛性,但仍存在城乡代表比例的不平衡。2新时期民主制度与时俱进史料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摘自 2010 年 3 月 14 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论从史出 城乡之间,不同地域之间,不同民族之间人民代表比例均取得平等地位,表明新时期民主制度的巨大进步,更加符合农村实际和国情。1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及实质(1)特点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人大代

12、表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实行新型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行新型的民族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程序化。7(2)实质: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当家做主。2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1)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3)要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完善国家领导体制。(4)要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防止个人崇拜和思想僵化。(5)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坚决反对“左”倾和右倾错误。3新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

13、完善(1)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2)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重视民族工作,健全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新加强基层民主建设,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在农村逐步建立了村民民主自治制度。4.20 世纪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几部法律文献(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 19491954 年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3)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4)1982 年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

14、章程。主题二 凸显协商、合作精神的新型政党制度兼听则明新型特色政党制度的战略考量史料 1956 年 4 月 25 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他还说:“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中国当代史论从史出 史料表明新中国实行的是有别于西方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有利于调动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积极

15、性,是中国特色的政治创举。1新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8(1)政党地位:在多党合作的关系中,中国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这种领导地位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而为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所公认的,彼此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2)政党关系: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各民主党派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议政的关系。(3)合作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4)合作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2新中国政协制度的发展历程(1)建立:1949 年,召开中国人民

16、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初步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由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2)转变: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和发展,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3)发展: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4)曲折:19661976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5)完善:1982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时空观念民族自治区设立的时间与区域(201711 月浙江选考)2017 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新中国成立后,依据宪法规定,其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