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跨考点综合学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7969678 上传时间:2018-07-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跨考点综合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跨考点综合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跨考点综合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跨考点综合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跨考点综合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跨考点综合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跨考点综合学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专题十三专题十三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跨考点综合跨考点综合线索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时期发展历程2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西、葡崛起(1)根本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2)过程:达伽马开辟了由欧洲到达亚洲(印度)的航路;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3)影响引发欧洲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美洲之间的贸易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1718世纪早期殖民扩张荷、英崛起(1)荷兰特点: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香料贸易。结果:17 世纪上半叶成为

2、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号称“海上马车夫” ;17 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2)英国过程:17 世纪,进行商业战争,打败对手;18 世纪下半叶,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方式:殖民战争、海外贸易、政府鼓励海盗劫掠;以“三角贸易”形式进行黑奴贸易。18 世纪60 年代至 19 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1)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资金:殖民掠夺等资本原始积累。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市场:拥有广阔的殖民地。(2)成就:纺织机器:18 世纪 60 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动力机器: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交通工具:英国人史蒂芬孙

3、制造出蒸汽机车。(3)影响:生产力: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 。生产方式:确立了工厂制。阶级结构: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欧美列强成为机器工业生产中心,亚、非、拉地区成为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319 世纪60 年代至 20 世纪初期第二次工业革命(1)条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2)成就:电力的应用: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同时,电动机也被制造出来。新交通工具:19 世纪七八十年代,内燃机问世,随后汽车和飞机相继问世。石油化工:提炼多种化学合成材料。(3)影响:生产力: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 。生产方式:出现垄

4、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形成。线索 2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阶段时间范围推动因素主要途径同时代中国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1516 世纪新航路开辟开辟新航路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1618 世纪早期殖民扩张殖民扩张与掠夺、资本原始积累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 世纪中期到 19 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商品输出、炮舰政策鸦片战争,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步入近代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 世纪末 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资本主义世界体

5、系的关系(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指资本主义制度基本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体系(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整个世界被纳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体系)和殖民体系(指亚非拉广大地区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保护国)。2近代以来的大国兴衰更替(1)西班牙:西班牙虽然最早走上殖民扩张道路,但其殖民掠夺来的财富并未转化为资本,因而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4(2)荷兰:荷兰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17 世纪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商业国家,但其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够充分,从而成为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弱点。(3)法国:法国资本主义在 18 世纪发展较快

6、,成为欧洲大陆最发达的国家,但其经济发展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4)英国:19 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控制了殖民霸权,长期占据世界市场主导地位。(5)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了英美共同主导世界市场的局面;二战后,欧洲的英法两国遭到削弱,美国取得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并主导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英国能够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优势(1)政治制度优势: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较早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2)经济实力优势:通过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掠夺,扩大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3)强大军事优势:摧毁西班牙“无敌舰队” ;

7、摧毁荷兰的殖民优势,确立海上霸权。(4)地理位置的优势:地处大西洋沿岸,位于世界贸易中心;有较强的海洋意识和海上优势。(5)意识形态的变化:英国宗教改革后新教徒强烈的奋斗进取精神和思想意识的解放。(6)政府的支持:政府推行重商主义,支持本国的海外殖民活动。1命题点 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社会上层建筑有学者认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绝非历史的偶然,它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和宗教根源。下列能够印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A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达B宗教改革是其精神动力C对货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D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答案 C解析 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故 A 项错误;新航路开辟的宗教

8、根源是传播天主教,故 B 项错误;14、15 世纪,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需要更大的海外市场和更多的货币,故 C 项正确;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 D 项错误。2命题点 史学素养多元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加试题)某历史老师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下列认识符合社会5史观的是(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人民生活B新航路开辟给亚非人民带来了屈辱、灾难和落后C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D新航路开辟是人类文明的链接答案 A解析 社会史观是研究人们的社会生活,故 A 项正确。B 项是革命史观,C 项是全球史观,D 项是文明史观

9、。3命题点 史料实证两次工业革命影响如下图所示,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 年),据此判断下图所列四个国家从左至右依次是( )A英国 中国 美国 德国B德国 英国 美国 中国C美国 中国 德国 英国D英国 德国 美国 中国答案 D解析 近代前夜,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但是在工业革命后,西方崛起,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逐渐下降,故从左至右第四个国家应该是中国;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迅速崛起,但是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逐渐被美国超过、德国赶上,故从左至右前三个国家分别是英国、德国和美国,D 项符合题意。4命题点 世界意识东西方世界地位的变迁有学者把 17 世纪

10、 40 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A政权发生更替 B社会形态转变C国力对比变化 D文化途径迥异答案 B6解析 中国明代被清代取代,依然是封建王朝;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故两者在社会形态转变上存在本质区别,故 B 项符合题意。5命题点 历史理解英国经济发展理念变化大国崛起:“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

11、国家实行奖励对外贸易的政策B创立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答案 C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经分析可知 A 项属于各国都采用的政策,故应该排除;B 项属于荷兰,也应该排除;D 项属于美国,应排除;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C 项。6命题点 空间观念世界市场观察下图早期(17 世纪上半叶止)三角贸易示意图 ,航程所载的货物最有可能是( )A黑奴和象牙等贵重物品B镜子等手工业品C烟草、玉米等种植园产品D棉布等机器产品答案 B解析 航程所载的货物是从西方殖民国家出发。黑奴和象牙等贵重物品是非洲的,故 A 项错误;镜子等

12、手工业品是西方国家生产的,故 B 项正确;烟草、玉米等种植园产品是美洲国家生产的,故 C 项错误;图片反映的是 17 世纪上半叶三角贸易,当时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展,不可能出现棉布等机器产品,故 D 项错误。7命题点 现实热点历史思考“一带一路”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了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促进了经济共同发展。材料一 7丝绸之路材料二 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向西最远从汉代的印度半岛沿海延伸到波斯湾。宋元王朝更加重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出口到西方各国的商品种类增多,尤其是茶叶、瓷器在出口商品中跃居到第一、第二

13、位。但是 17 世纪中期以后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呈现萎缩趋势,丝绸之路航路上中国商船的踪影日渐稀少,欧洲商船则日渐活跃。摘编自古代丝绸之路材料三 2013 年 9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明确提出在中国西部古丝绸之路沿线建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立国际新丝绸之路经济合作区。有学者提出:提出的发展战略,必将重振古代丝绸之路的巨大影响力,把古丝绸之路促进下的中西文明交流、互动提升到新的历史阶段。摘自现代丝绸之路(1)根据图文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2)举例说明古丝绸之路促进下中西文明交流的主要内容。答案 (1)变化:路线:从以陆上为主转变为以海上为主;商品:从以丝绸出口为主转变为以瓷器、茶叶出口为主;贸易:从宋元时期的显著增加到明清时期的萎缩;政策:从政府扶植到政府限制。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支持;瓷器和茶叶质量好;西方国家对瓷器、茶叶需求扩大;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新航路开辟,海上商贸活动的发展。(2)实例及内容:佛教等外来文明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中国四大发明传到西方各国,促进了西方各国文明的进步。(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如:儒学的对外传播、物质文明的交流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