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68107 上传时间:2018-07-07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自然的奥妙与认识自然的方法 本章内容l一、传统哲学和社会科学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把 握l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自然界的根本l三、马克思主义现实世界理论的形成与旧哲学 抽象世界理论的终结l一、传统哲学和社会科学l 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把握哲学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把握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 近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本主义哲学 科学主义哲学西方传统哲学西方现代哲学西方后现代哲学哲学进化树: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后背景;整个科学文化的理性背景 哲学概况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主观唯心主义慧能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朱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l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哲学可划分为

2、两大 观点: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休谟康德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荀 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 何者第一性思维和存在 有无同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唯物主义可知论唯心主义可知论彻底的不可知论不彻底的不可知论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辩证法形而上学联系的观点承认矛盾孤立的观点否认矛盾发展的观点静止的观点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 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l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l古代的朴素唯物论、l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l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l代表了人类对“

3、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 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古 希 腊 朴 素 唯 物 论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古 希 腊 朴 素 唯 物 论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 中 国 的 朴 素 唯 物 论金木火水土五行说相生相克l中国古代:五行说、元气论。l五行说l“元气论”:古代中国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原子德谟克利特:原子论l德谟克利特:世界万 物都是由原子所组成 ;原子和虚空是形成 万物的始基.l赫拉克利特:l“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 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 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 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形而上学唯物

4、主义物质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成 果来确定和解释世界的物质本源,其中较典型的是 把原子确定为世界万物的本原。物 质元 素原 子“物、物质无非是各 种物的总和,而这个 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 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 的哲学范畴,这种客 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 感知的,它不依赖于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句所复写 、摄影、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 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l一般说来,人类是在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上来 理解自然的。l广义的自然是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由各种物 质运动形式

5、和存在形式所构成的宇宙世界。它 在时空上是无限的,是一个自组织、自演进的 巨系统。l狭义的自然是指人类栖居的地球,它是自然生 态状况以及维持地球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自然条 件的总和。 l1.自然观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把握l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l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 客观物质世界。l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l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 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 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 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 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一、传统哲学对自然界的认

6、识和把握自然观的结构 l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 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 的根本看法。l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 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l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 作用于自然界。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 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因此,自然观既不象唯心主义 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象机械 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构 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 是自然界本身。 l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 当时的

7、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 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l在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进入阶级社会以来, 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日趋明显。唯心主义自 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l唯物主义自然观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形态:l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 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l近代科学深入自然界的各个细节进行孤立静止的考察,由此产生 形而上学自然观。l现代科学则日益广泛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联系,从各个不同的 角度发展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一科学的自然观对整个自然 科学和哲学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自然观的历史l自然是什么

8、?这是一个纯哲学的问题。尽管我们常常是从经验科 学(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们 所回答的实际上是“自然的物理性质是什么?”或“自然的化学、 生物学性质是什么?”而“自然是什么?”问的是:自然作为具有 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诸多性质的整体,其本质是什么?它包含 什么样的事物和过程?这是人与自然关系中最基本的问题,对这 个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其他方面的理解。反过来 说,人类在不同文明阶段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最终都可以追溯 到对“自然是什么”问题的解决。为了展现这一逻辑的、历史的联 系,我们将对自然观在西方古代、近代的演变做一个探讨。 自然观的演变l 最早对“自然

9、”作哲学思考的是活动于古希腊伊奥 尼亚的米利都城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 美尼三位哲学家。米利都哲学家思考的问题是:事物 是由什么构成的。他们一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单一 的物质性本原构成,而他们的任务就是去找出这个本 原是什么。泰勒斯认为本原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认 为是“无定”(一种虚拟物质),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 气”。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是物质性的本原“浓聚”或“ 稀散”的结果。这种哲学是简单的、素朴的。 自发的唯物主义:自发的唯物主义:把把“物质物质” 理解为自然界中理解为自然界中 一种或几种具体一种或几种具体 的物质形态,如的物质形态,如 水、火、气等。水、火、气等。中国的中

10、国的“金木水火土金木水火土”五行说。五行说。l按照希腊古老的自然宗教传统,自然界是充满灵魂的。这种观念 被人类学家称为“物活论”或“万物有灵论”。从文化人类学上说, “物活论”是原始人类基于对生命现象的自我体验类推自然的产物 。米利都哲学家们的思考正是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开始的。泰勒斯 就说过,万物充满神(灵魂)。据亚里士多德记载,泰勒斯把灵 魂看作一种能运动的东西2。因此,对于泰勒斯来说,一切 事物都是由单一的物质本原(水)构成,本原之所以化生出万物 ,是因为它自身是能动的。l这一点,阿那克西美尼表达得更明确。他认为,本原(气)就是 神,是不可测量的、无限的,并且在不断运动之中。所以,气又 被称

11、为“精气”(pneuma,又译“普纽玛”,包含气息和精神两层 含义)。这样,米利都学派通过对流行的宗教观念的改造,在事 实上肯定了本原不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而且是事物运动、 变化的根源。l米利都学派本原学说的真正局限在于,它无法解释宇 宙的秩序问题。这一步是由另一位伊奥尼亚哲学家赫 拉克利特跨出的。l赫拉克利特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火”,火化生万物依 据的是“道”(logos,又译“罗各斯”,有规律、理性 、语言、尺度等多重含义)。l“道”是本原火所固有的属性,火按照它自身的“道”燃 烧、熄灭,生成万物,而由火产生的一切事物都必然 普遍地遵循“道”。l至此,希腊哲学的第一个完整的自然观告以形

12、成。其 主要内容是: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单一的本原生 成的;本原不仅是构成自然事物的元素,而且是事物 运动、变化的源泉和事物间秩序的赋予者;由本原产 生出的自然界是充满内在活力和秩序的整体。 l从泰勒斯的“灵魂”到赫拉克利特的“道”,一个视自然 界为生命机体的哲学隐喻逐步确立。伊奥尼亚时代以 后的哲学家把自然的内在生命力称作“宇宙理性”或“世 界灵魂”(nous,又译“奴斯”)。古典时代的希腊哲 学认为,自然界是由“质料”和“形式”两种原因造成的 ,质料是构成自然事物的原始物质,形式是自然事物 存在、运动和目的的来源。对于任何自然事物,质料 和形式都是同时存在并起作用的,因为自然界本身是 一

13、个生命机体,它不仅是被创造者,同时也是创造者 。 l这种有机论的自然观贯穿于希腊哲学发展的全过程, 并通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深刻地影响着中世 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自然哲学。 l有机论的自然观,在希腊以外其他古代民族的文化中 同样存在着,如中国道家的自然观、印度佛教的自然 观等等。这些古老的自然观,尽管表述形式不同,但 在视自然为充满内在活力和生机的整体这点上却是一 脉相通的。有机论的自然观以及由对自然的认识导致 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以观念形态保存在古代的 哲学中,同时作为现实的文化行为又体现在人类的实 践中,对于古代文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时代人 类的生存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形成具有

14、决定性的意义。 l大约在16世纪到17世纪,一种与希腊自然观相对立的 新的自然观开始兴起,并迅速取代前者占据主导地位 。 l希腊哲学家认为精神在自然之中,是自然界固有的, 而新时代的哲学家则认为,精神是自然之外的“超越者 ”,即“上帝”。上帝设计出一套原理,把它放进自然界 并操纵自然界运动,而自然界本身完全是被动的、受 控的,它仅仅是一架“机器”。这种新的自然观被称作 机械论的自然观。 l机械论自然观的经典表述是笛卡尔的二元论。笛卡尔认为,自然 中同时存在着两个实体:心灵和物质。它给实体下的定义是:“ 所谓实体,我们只能看作是能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依赖别的 事物的一种事物。”3在笛卡尔看来,

15、心灵和物质作为平行的 实体互不依赖,互不决定,互不派生。l在这一点上,笛卡尔的二元论依然承袭着希腊自然哲学的知识范 式,但两者的实质内容有着根本的差别。在希腊,心与物、形式 与质料在自然这个生命机体的统摄之下是直接同一的,因而希腊 哲学的主流始终是一元论的。但是,笛卡尔认为,只有上帝才算 得上实体,物质和心灵都依赖于上帝。他称上帝为“绝对的实体” ,称物质和心灵为“相对的实体”。这样,借助于“上帝”,笛卡尔 从形式上保全了他的哲学的完整性。 l笛卡尔的二元论遭到了斯宾诺莎的批判。斯宾诺莎认 为,只存在一个实体,就是上帝。他给实体下的定义 是:“实体,我理解为在自身之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 的东西

16、。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须借助于 他物的概念。”4在他看来,按照实体的定义,物 质和心灵不可能是实体,而只能是实体的属性。实体 是无限的,因而有无数的属性,但为人们所能知的只 有两个:广延和思想。 l斯宾诺莎以后,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等人也力图 克服机械论自然观的缺陷,重建有机论的自然哲学传 统,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l事实很明显,希腊自然观的历史合法性已不复存在。从1516 世纪的科学革命和宗教改革运动起,到以牛顿力学的诞生为标志 的近代科学体系的确立和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的崩溃,古代和中古 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有机论自然观赖以存在的文化土壤已被彻底瓦 解了。无论哲学家们做何种努力,古老的自然观也不可能获得它 的近代形式。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上帝”是希腊和中世纪自然哲 学传统的最后返照。然而,这个“上帝”即不具有“宇宙理性”的那 种与自然界同一的生命活力,也不能像基督教的“上帝”那样承载 丰富的信仰内容;它只是一个逻辑上的设定,一个空洞的概念。 与此同时,一种以科学主义为特征的世俗化潮流成为新时代的主 导精神,而机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