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第17讲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7967542 上传时间:2018-07-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第17讲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第17讲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第17讲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第17讲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第17讲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第17讲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第17讲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第 1717 讲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生活的变迁一、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的春天”(19121919 年)1.原因(1)革命推动: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2)政府政策: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倡导使用国货,以抵制洋货。(3)外部条件:一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商品输出减少,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4)群众运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促进。2.概况(1)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2)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3.结果:一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

2、快萧条下去。4.影响政治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新文化运动兴起,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经济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图示解史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2二、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服饰(1)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到了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欧洲风格的裙子并行。2.习俗(1)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2)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3)辛亥革命后,社交礼仪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

3、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称呼上采用平等的“先生” “同志”代替了“老爷” “大人”等称谓。(4)民国政府还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5)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6)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三、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铁路(1)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2)20 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特别是西北、西南与内地之间,基本没有铁路交通。2.公路(1)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天津、上海等城市又出现了有

4、轨电车。(2)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3.航空(1)1909 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2)1920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4.通讯工具20 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四、大众传媒的变迁31.报刊业(1)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2)20 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 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 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2.电影事业: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在 3040 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

5、外的进步影片。构图解史 制约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考点一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1)列强侵略: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2)政府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3)实业救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4)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5)与时俱进:一些民族工业不断革新技术、坚持合理经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阻碍因素(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

6、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2)自身因素: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3)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41.论从史出实业救国思潮对民族工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史料 上海市地方协会、机制国货联合会及国货产销合作协会等三团体,为提倡国货起见,特公定民国二十二年为“国货年” 。提倡国货,实为解决民生问题之基本工作,努力物质建设之唯一途径,防止国际入超树立生产国防

7、之无上利器以期唤醒各界。1934 年时事大观结论 史料表明人民视实业救国为解决民生、提高国防实力、促进民族觉醒的途径,从而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2.获取材料信息读下表,指出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趋势。材料 下表为 19131918 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英国德国法国 年份 总值指数总值指数总值指数191396 910 94410028 302 4031005 299 5171001914105 207 580108.516 696 94558.94 951 47193.4191751 989 18553.62 309 16043.6191849 8

8、90 29351.51 568 85329.6主要信息:_答案 19131918 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主要原因:欧洲各国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考点二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1.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

9、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5(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 ,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

10、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1.论从史出推动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史料 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庸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

11、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中国近代史 结论 史料表明辛亥革命中宣传的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对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说明辛亥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生活。2.史由证来分析下面的史料,就史料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进行论证说明。史料 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论证:_6答案 移植性: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

12、国流行。变异性: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等的保留。1.张謇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张謇(18531926)既是清末民初实业界举足轻重的巨擘,也是慈善界的头面人物。作为近代中国儒商的代表,张謇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就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后来又提出了发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办赈至善良策” 。同时,1903 年从日本考察回国的张謇进一步意识到,发展慈善必须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相联,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张謇的撑持下,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

13、院、新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救济、改良、赈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然而随着张謇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由盛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出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悲剧。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等发现问题 张謇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其贡献表现在工业、教育、公益事业等方面。命题角度 张謇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贡献;张謇慈善公益事业思想的特点及成因。2.新思潮冲击下的传统婚姻现状“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

14、,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1920 年)发现问题 20 世纪的传统婚姻习俗面临严重冲击,其根源是经济的发展变化。命题角度 20 世纪初的婚姻习俗现状及成因;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与外来思想对传统婚姻习俗的影响。3.铁路与中国早期的现代化中国共建铁路 8 200 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 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 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 1 200 公里,只占 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运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

15、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 ,推动现代化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发现问题 近代中国铁路控制于帝国主义之手,中国近代化进程举步维艰。命题角度 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特点和作用;近代中国铁路建设与早期现代化的关系。7全国卷 5 年考题统计时间题号时间题号2017全国,292014全国,301.命题点:近代大众传媒对思想解放的推动(2017课标全国,29)1913 年, 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答案 B解析 材料中产品广告与“国之进步” “人民精神”等新思想相联系,取得巨大成功,体现出当时民众对新思想的推崇与追求,故 B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