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熟语与华夏文化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36575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245.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熟语与华夏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汉语熟语与华夏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汉语熟语与华夏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汉语熟语与华夏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汉语熟语与华夏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熟语与华夏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熟语与华夏文化(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汉语熟语与华夏文 化汉语熟语与华夏文化 熟语是汉语里具有特定涵义和特有的民 族文化色彩的又一类语言材料。它们是语 言里一类现成的固定词组或句子,以现成 的形式和固定的意义而区别于语言系统里 其他的语言材料。熟语包括汉语里的成语 、俗语、谚yn语、格言、歇后语和惯用语 。汉语熟语是一个十分庞大复杂的语类, 它所包括的分语类,在逻辑上并不完全是 相互排斥的,它们之间有的有相同的发展 关系。汉语熟语与华夏文化 潘允中先生在谈到汉语成语的产生情况时说:“ 成语的起源,仍以古人格言、谚语的推衍变化为 主。”又说:“上古先有格言、谚语之类的材料, 随着语言在运用中的发展,其中有的巩固下来, 就成为固

2、定词组,有的也许被淘汰了。”熟语分 类,有的以语词来源为标准进行分类。如俗语、 谚语来自民间口语;有的以语言材料的形式特点 为标准来分类,如歇后语。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熟 语与汉民族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经济生活、 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心理状态等密切相关,具 有非常鲜明的民族性。 一、产生熟语的文化基础 下面,我们从三方面讨论汉语熟语民族性的表现 。 一、产生熟语的文化基础 汉语熟语是从汉民族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无论是历史上形成的,还是现实生活中出现的 ,它们的产生都离不开汉民族的历史或现实的文 化背景;无论是来源于民间,出自人民大众集体 的创造,还是来源于典籍著作,出自杰出的作家 和语言巨匠

3、的加工提炼,汉民族文化都是它们得 以产生的最根本的基础。产生汉语熟语的文化基 础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产生熟语的文化基础 (一)汉民族的历史文化事实 汉民族文化就现有典籍记载,已有四千多年 的历史。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时期的历 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言行,是汉民族文化一个极 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前面我们说过,汉民族文化 有很鲜明的崇古观念,所以把历史文化中的历史 事件和历史人物言行提炼成熟语,就可以达到“ 援古以证今”的目的。上古时期的人就知道引用 古人的格言、谚语来加强话语的教育效果和说服 力, 产生熟语的文化基础 例如殷商的尚书中许多篇都以:“古人有言”、“ 有 言”为形式,多处引用了当时流

4、传己久的格言和俗语。以 后以历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基础提炼产生的成语和谚 语几乎俯拾即是,如“完璧归赵、指鹿为马、四面楚歌、 东山再起、得陇望蜀、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三个臭皮匠 顶上一个诸葛亮”,等等。这一类熟语取材于汉民族历史 文化的事件或人物,进而“取古事以托喻”。用比喻的方法 来表述在现实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这种熟语既有比喻 说明的意义,又有熟语字面所依附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辅 相成。对这种熟语,其他民族语言能够表述其比喻说明的 实际意义;却无法对应翻译这些中国历史特有的事件和人 物,更无法表达熟语所依附的历史文化背景在熟语的字里 行间所留下的特定的民族文化色彩。产生熟语的文化基础 (

5、二)汉民族的文化典籍 民族的文化典籍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它 对民族语言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在 中国封建社会中,“四书五经”被尊为重要 的经典,从两汉到明清的两千多年间,在 中国的社会生活中起着广泛而又深刻的作 用;因此,以这些文化典籍的书面语言为 基础,产生了数量多内容广的成语、俗语 、谚语和格言。 产生熟语的文化基础 论语学而篇记载了孔子十六条语录,其中被 作为俗语使用的就有十九条。如“学而时习”,“ 犯上作乱”、“君子务本”、“巧言令色”、“三省吾 身”、“节用爱人”,“言而有信”、“过勿惮改”、“ 慎终追远”、“温良恭俭让”、“食无求饱”、“居无 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贫而无谄

6、 ”、“富 而无骄”、“富而好礼”、“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告诸往而知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 人”等。来源于典籍的熟语,有的是原句沿用, 如上面引用的多数熟语;产生熟语的文化基础 有的是在典籍一段语言材料基础上加工整理的,如“犯上 作乱”是从原文“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乱者,末之有也”整理成四字格成语的;有 的是从典籍里的一段故事压缩成成语典故,如孟子公 孙丑篇有一则故事说:“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拔之者 ,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 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后人把它压缩为典故“拔苗助长 ”。 来源于文化典籍的熟语。不管是原文沿用还

7、是经过加工和 压缩的,都与文化典籍保留着语源上联系,并且以其简炼 的形式隐含着典籍原文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产生熟语的文化基础 (三)历代沿袭的传统风俗习惯 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是一种传承的文化现象,对社 会各阶层有着广泛的影响。熟语中的俗语、谚语、歇后语 、惯用语很多便来自这种社会习俗文化。例如“生辰八字” ,指的是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和时辰。古代中国用天干地 支来记时,表示出生时间合起来要用八个字。可见,这个 俗语词便是来自古代中国有关记时的习俗。其次,甲子记 时在民间同时还有其神秘的色彩。民间有一种迷信观念, 认为一个人的出生时间与这个人一生命运(如健康、婚配 、事业)有某种密切的联系,好

8、运气闽南方言叫“好字运” ,一生坎坷叫“八字不好”。这样,“生辰八字”便自然带上 一种特殊的文化意味,使它与“出生时间”不完全等值,这 也是它源自民间习俗的又一个证明。产生熟语的文化基础 汉语熟语有许多凝结汉民族传统风尚习俗的所谓“风俗化石”。例如 “正月十五贴门神迟了”。 “灶王爷上天满口甜滋滋的”(相传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之时灶王爷 向天庭汇报工作,家家户户都会供奉麻糖,让灶王爷甜滋滋的,所谓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保存了汉民族的节庆习俗和有趣的俗神传说,“千里姻缘一线牵”、“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大姑娘上轿头一回“、“白头偕老”、“相 敬如宾”,记载了汉民族的婚嫁习俗。 熟语与民族的

9、风尚习俗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使这一类熟语在传达直接意 义的同时带上浓厚的习俗色彩。不了解或不熟悉汉民族传统习俗的跨 文化交际者很难一下子就体会到这一类熟语的文化意味。产生熟语的文化基础 (四)现实的社会生活 现实的社会文化是产生熟语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 基础。我们这样说,不仅仅指取材于现实社会文化的熟 语是由现实的社会生活直接产生的,而且指取材于历史事 实、文化典籍和传统风俗习惯的熟语,也必须以表现现实 的社会生活的需要为依据,才能对历史材料进行选取、引 用或加工提炼,而最终完成其产生过程。许多熟语的材料 虽说是历史的,但用这些材料制成熟语,却必定有一个现 实的社会生活基础。失去这个基础,所引的

10、典故材料就会 成为死典,它就不能成为被全社会接受的、大家都乐意使 用的语言材料。许多熟语都有字面意义和里层意义两重意 思,字面意义一般来自历史典籍、历史故事、风俗传说, 里层意义便反映了现实的社会生活的经验或规律。 产生熟语的文化基础 例如,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此话比喻说话 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字面意义源于 史记项羽本纪所记载一个历史故事,成语的里 层意义却是现实社会生活所概括的宝贵的人生经 验。人们或者是在现实生活中具备了这种经验认 识才从历史典籍中找到一个故事来表现,或者是 从历史故事中得到启发,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 识,总之,我们不能因为熟语多数采用历史材料 便误认为它

11、与现实社会生活没有关系。产生熟语的文化基础 熟语的使用必然要受到现实社会生活的制约。有 时候,由于某种社会思潮的作用,某些熟语的使 用频率突然骤增,这股思潮过去了,这些熟语使 用也相应减少了。如果我们拿中国近代政治生活 变化与不同时期的熟语使用情况作对应比较,从 中可以得到很深刻的启示。 现实社会生活还可以 使某些成语演变和发展。比如本有成语“前仆(通 扑)后继”,近几十年出现了新成语“前赴后继”。 有些熟语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使用被赋予了新的内 容。产生熟语的文化基础 (五)汉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化 在汉语的熟语中,有不少来自其他民族的成语和典故 。这是中外文化接触、交流的结果。 汉语成

12、语、典故中 ,源自印度佛教文化的最多。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因果报应”、“五体投地”、“普渡众生”、“衣钵”、“金刚 怒目”、“无事不登三宝殿”等都是由印度佛教的仪礼、器 具、建筑和观念产生的熟语。佛教从东汉时传入中国,渐 渐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结合起来,到唐代便形成中国式的 佛教文化。熟语“当头棒喝”和“顿悟”便是源自中国禅宗文 化特殊的修行方法和观念的。佛教文比深入民间,出现中 国味的神怪传说故事,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不少熟语,如“ 跳不出如来佛手心”、“阎罗好见,小鬼难缠”、“阴曹地府 “、“十八层地狱”等。 二、熟语所总结的文化经验 熟语是由民族群体共同创造,同时又经过 其中一些杰出

13、的人物加工提炼而成的。对 熟语的精心提炼首先表现在熟语的内容上 。一个民族必须能够总结在长期生存发展 斗争中积累下来的经验,而后才谈得上对 这些经验的表达。汉民族在长期斗争中积 累了许许多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有的 就以熟语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这种认识出 发,我们说。汉语熟语是汉民族文化的一 份宝贵财富。 熟语所总结的文化经验汉语熟语所总结的汉民族文化经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 成语“人定胜天”充分表达了汉民族对待自然的积极态度,“天人合 一”则体现了汉民族以和自然统一协调的姿态来认识大自然的文化特 点。 下面谈及的两个方面便是在这种天人和谐的文化观念指导下取得 的经

14、验成果:其一、熟语反映了古人丰富的岁时气象知识,如“斗转 参横”, (斗:北斗星。参shn :参宿,指猎户星座。北斗转向, 参星打横。指天快亮的时候。)成语的字面义体现古代汉人以北斗星 、参星等星宿来确定时间的知识。“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 倒东风”,成语的字面义表达了汉人对中国季风气候特点的认识;“二 八月乱穿衣”、“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 里”等谚语则表达了观察气温、风雨等天气现象的知识。这种地方谚 语,各地都有,数量不少,它们是汉民族各地区人民观察自然现象的 经验的总结。 二、熟语所总结的文化经验 其二、熟语反映了古代工艺和生产的知识 。如“玉不琢不成器”

15、讲了加工制作的重要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讲了工艺制作中工具的作用和 要求,“披沙拣金”概括了采矿的过程,“游 刃有余”赞扬了解牛技艺的高超。此外,还 有很多反映畜牧和农业生产知识的农谚, 更是劳动人民劳动实践经验的总结。 二、熟语所总结的文化经验 (二)关于人自身生活的经验 有一部分熟语是反映人们衣食住行生活经验的 ,例如:“民以食为天”、“要想富,先修路”分别 阐述了粮食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和交通对发展经 济的重要意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声色犬马”、“醉生梦死”、“尸位素餐”、“贫病交 迫”、“面黄肌瘦”、“流离失所”揭露了丑恶的、 不合理的社会

16、现象;“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一帆风顺”、“芝麻开花节节高”表达了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和追求。二、熟语所总结的文化经验 有些汉语熟语,以日常生活的具体现象来揭示、 说明深刻的人生道理,这种生活经验经过概括升 华,已经不是一般的偶然感受,而是能够揭示事 物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具有真理性的经验。 如“未雨绸缪”比喻要做好事情必须事先做好各种 准备,“逆水行舟”比喻在困难环境下不加倍努力 ,奋勇向前,就会后退;“干里之堤,溃于蚁穴” 比喻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小事有时会造成极大的灾 祸;“树欲静而风不止”比喻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 观意志为转移。这种熟语生动形象,深刻有力, 在民族文化和语言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熟语所总结的文化经验 有些汉语短语所反映的生活经验放在一起好象很 矛盾,不统一,如成语“病从口中入”与俗语“不 干不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