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0学以致其道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36565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4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0学以致其道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0学以致其道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0学以致其道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0学以致其道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0学以致其道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0学以致其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0学以致其道(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名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的孔子 ,是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他创办了我 国第一所“私学”,传授弟子3000人, 其中学有所成的贤人72人。孔子对教育 所做的卓越贡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 对学习的重视和实践。对于学习有自己 独到又经典的看法,而且他的这种学习 观对后来的教育和礼法都产生了很重要 的影响。学 以 致 其 道【原文】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评析】 子夏在这里通过工匠要想完成产品就离不开作坊,来 说明君子要想领悟道理就离不开学习。这里,子夏把孔子 鲜活的“学”变成了手工作坊一般有着具体目的、程式、规 范的子夏之“学”,这就如同希腊哲学柏拉图之后将赫拉克 利特的

2、“逻格斯”变成“逻辑”,从此,一切都被结构着、程 式着、基础着,而这一切都对应着一切意识形态的把戏。 后世的所谓儒学,在这种意识形态化中沉沦,子夏之流, 其祸大矣。对这种危险的苗头,孔子有着特别的预见,因 此就有了这一章: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原文】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评析】这里说的为己不是为自己的名利,是说学习修养完全是 自己内心的要求,是为了自己知识的增长,是为了自己的心 安;而为人并不是指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是 为了迎合时下人的品味,希望别人注重自己,指在名望上、 利益上有所求,从而赢得明闻利养。孔子提倡为己,所以儒 学也称作为己之学

3、。 所以,孔子所说的“学”是指我们心性上 的一种修为,这个是根本。围绕着心性修为的其他学问都是 枝叶,而离开了心性修养的其他学问,那就是枝叶的枝叶了 ,可以说用不着提。他提倡 “学”必须归己,要在心性上有所 提升,为提高自己的修为,提高自己的德行而学。 【原文】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 【评析】 君子型的人,必定是个“志于道”、乐道、行道的人。看重在道心的 有无,而不在身分的贫富。贫困的生活,能砥砺人向上进取的雄心,不为物欲 所围困,可免堕落腐化而迷失了自己。生活清苦一点,对一个立志向上进取的 人,是有助益的。 孔子说:“饭疏食、饮水、

4、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 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说: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 也。”因为不安于贫,就不会乐于道;只有乐于道者,才能安于贫。如果一个 人立志于道了,却由于吃得不好、穿得不好,而自惭形秽,自怨自艾、怨天尤 人,把现实、个人、享受摆到理想的前面,像这样,还能和他谈什么天下大事 吗?孔子之所以喜欢颜渊,从孔子赞叹他的话中可以得知,譬如:“回也,三 月不违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像颜回这种乐道不厌贫的贤者,不独孔子喜欢他,在此人欲横流的社 会里,缅怀古人的风骨时,提起颜回,谁不衷心地敬佩他呢?追求真善美,是人类进化

5、的理想,也是人类共同的天性。富有和尊荣是人 们所向往的,但是为了得到,却不得不出之以不道德、违背良心或出卖人格的 话,那我们宁可不去改善它。因为把自己的利益建筑在别人的损害上,那就是 良知上所不能宽恕的罪恶。【原文】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 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 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 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评析】 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 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 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

6、 足够了。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 了从政为官。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 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 就是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 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 合理性。 【原文】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 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在孔子看来,当时包 括老子在内的一切所谓“儒”,都不过在小人范围内,都是“ 小人儒”。但当时的“儒”、各种的术士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 响,孔子对应着造了一个新词“君子儒”,

7、以彰显自己主张的 不同。“君子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 人;“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孔 子已经看出子夏之流不堪承担“闻见学行” “圣人之道”,所 以便直接警示。【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 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评析】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 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 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 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 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 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原文】 子夏曰

8、:“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 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 矣。” 【评析】 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行有余 力,则以学文”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 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 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 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 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 德行的基本特点。【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 ,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 学者也。” 【评析】 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

9、他好学 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 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 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这其中包 含有深刻的哲理。孔子明确表示,除了颜回,其他人都达不 到他的好学标准,这一点是无疑的。这也证明了,上面说子 夏之学非孔子之学,确实没有冤枉他。【原文】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练习四三家对“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的解释 可排比如下:朱蔡 杨杨攻研习习(专专治) 攻击击(与之角) (同蔡,批判)异端非圣人之道(同朱)(同朱,不正确的议论议论 )斯 (则则) (则则) (则则,就)已甚语语气词词,表确定语语气 止(消灭灭)【

10、评析】孔子的这句话并没有多少“微言大义”,他无非是告诫人们不 要选错方向。至于什么是错误方向,很难判定。但第一,凡事总 有个大致标准,有一个同时代人所共同承认的底线,“异端”则是 违背了这个底线。第二,朱熹注云:“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 为一端。”孔子有所坚持,也就有所批评和反对,他自然认为致 力于非圣人之道是有害的。第三,孔子到底是谨慎、踏实、宽容 的,他不会固执地宣称自己那一套才是圣人之道,强求天下一律 ,所以他说到“斯害也已”便罢,并未说要消灭“危险思想”。攻乎异端或许一时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及个人的好恶,然而因 为偏离中道,终究会衍生流弊而被人摒弃。例如战国时期有名的 法家商鞅,很受当时秦

11、国国君的赏识。在他担任宰相期间,实行 变法,主张严刑峻罚,结果秦国很快就强盛起来。但由于政 令过于严苛,所以百姓总是提心吊胆、人人自危。比如实行连 坐法,只要有一家犯罪,其余九家一定要举发,如果不提出纠 举,十家就要一起判罪。后来史家评论商鞅,都说他不肯推行仁 义教化,只用权谋霸术来取悦君王,一意孤行的结果,终致丧失 了百姓真诚的信任,秦国的凝聚力也因此受到严重的伤害。【评析】 对于“异端”二字也不必过分敏感,当时没有诸子百家,更远非欧 洲后来面临的“异端的权利”。对此做过多解释是不必的。我看还 是清代焦循的注解精准:“盖异端者,各为一端,彼此互异,惟 执持不能通则悖,悖则害矣。”说到这里,我

12、以为钱穆先生的翻 译很贴切,“先生说:专向反对的一方用力,那就有害了。”这中 间包含了内省的意味,他提醒人们,正因为选定方向如此重要, 治学时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常反躬自省,审查自己选择 的道路是否正确,是否偏离轨道。这绝非不自信,而是杜绝盲目 自信造成的危害。做学问要钻进得去,也须出得来,有所守,而 不囿于狭小的圈中,即所谓“君子不器”。 现代社会非常重视专业,若想在三百六十五行中成为状元, 必得在自己的领域里不断深造才行。只是,在钻研、用功的同时 ,也应该常常反问,自己是否因为过于投入,而出现偏差的想法 和行为?若有,应立即检讨修正,让思想回归正轨,如此一来, 才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

13、才。【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评析】 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 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 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 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 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 人才。 【原文】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 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 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评析】 这一章又讲到孔子之学何处而来的问题。子贡说,孔 子承袭了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固定

14、的老师给他传 授。这实际是说,孔子肩负着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 ,并把它发扬光大的责任,这不需要什么人讲授给孔子。 表明了孔子“不耻下问”、“学无常师”的学习过程。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 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评析】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 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 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 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

15、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 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 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 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 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 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 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 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原文】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 (1)笃志:志,意为“识”,此为强记之义。 (2)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 【译文】 子夏说

16、:“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 仁就在其中了。” 【评析】 这里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博学而笃志”即“博学 而强记”,再一次谈到它的重要性的问题。 【原文】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 曰:“是礼也。” 【评析】 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 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 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 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 【原文】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评析】 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 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 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 ,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1、孔子及其弟子主张“学以致其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把实行政治理想和政治原则(道)、修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