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的中国文化意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36518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6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颜色的中国文化意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颜色的中国文化意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颜色的中国文化意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颜色的中国文化意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颜色的中国文化意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颜色的中国文化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颜色的中国文化意(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 颜色的文化意义 美国人类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说:“ 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 开文化而存在。” 颜色词语在人们的使用中被赋予了社会文 化信息和象征意义,透过颜色词语我们可 以窥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古代服色的礼 俗。一、中国古代服色 人对色彩的感受出于本性,但在中国古代 社会色彩却具有等级差别。服色常常作为 身份的一个外在标记,在礼仪制度中传达 出人们的尊卑观。 不同服色代表着不同的等级地位和权力, 颜色的使用也就增添了“上下有序”、“尊卑 有别”的内容。 1、尊者服色黄、朱、赤 2、卑者服色绿 3、尊卑兼有的服色黑 4、由卑到尊的服色紫 5、由尊而卑的服色青 1、尊者服色黄

2、、朱、赤 “黄”在古人服色中占具特殊地位。诗经邶风绿 衣中有这样的诗句: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易维其亡! 古时候衣为上衣,裳为下衣,衣用正色,裳用间 色。朱熹注:“间色贱而以为衣,正色贵而以为里 ,言皆失其所也。”“绿衣黄里”、“绿衣黄裳”指黄 绿上下颠倒、里外不分,就如同尊卑位置颠倒, 不合礼仪。显然,上古时人们已经产生服色礼俗 ,且以黄色象征尊贵。 易坤:“天玄而地黄”。这正是这种象征意蕴 的来源。 古人崇拜土地,也就崇尚土地之色黄色。这 种风习延续至后世,并逐渐被推到极端。 到了隋代,黄袍为皇帝常服,而唐代只有皇帝可 以服黄色,明令禁止

3、士庶穿着黄色。我们可以从 杜甫的诗句“绵州副使著柘黄,我卿扫除即日平。 ”(戏作花卿歌)中读到这一制度。 到宋代,皇帝因袭唐制,明清两代也崇尚黄色, 清代皇帝赐黄马褂可是极大的恩典。 服色之中地位仅次于黄色的或许就是朱赤 之色了。 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我朱孔阳,为 公子裳。”此处“裳”实际上是衣、裳的泛称 。可见贵为“公子”者,服色以朱为宜。礼 记中也有这样的语句:“天子居明堂太庙 衣朱衣,服赤玉”。此处“朱衣”虽为应 时而用,但毕竟是天子礼服。 “赤”是古人心目中的正色,自炎帝以来形成了尚 赤之风,“赤”色也就被赋予了政治上的正统地位 。因此,“赤”色便自然而然地与王侯显贵、朝廷 京城结下

4、了不解之缘。 中古时代以朱赤为高官之服色,与此一脉相承。 古人对朱赤之色的崇尚可追溯到旧石器晚期的山 顶洞人用赤矿石的粉末染红装饰品。 朱赤之色在古人服色中地位如此之高,除了因为 是正色外,还与中华民族的红血崇拜、火崇拜、 日崇拜等自然崇拜相关。 2、卑者服色绿 “绿”为间色,“绿衣”,“绿衫”在上古是地位卑微者 的异名。 诗经里的“绿衣黄裳”、“绿衣黄里”,已显露了 “绿”在服色中的低下地位。 扬雄的法言吾子中也有此类语句:“绿衣三 百,色如之何矣?”(注:绿衣虽有三百领,色杂 不可入宗庙。)可见汉代穿着绿色服装的是不能 进入宗庙参与祭祀的卑微之人。 唐朝诗人白居易有诗句:“分手各抛沧海畔,

5、折腰 俱老绿衫中”。(忆微之)此处的“绿衫”是官 位卑下者的官服之色。 今天的社会中还有“戴绿帽子”一语,其渊源 至少可追溯到汉代。汉书东方朔传中 写到:“董(偃)君绿帻傅韝,随主前,伏 殿下”。可见,早在汉代,“绿帻”(绿头巾 )已成为身份卑贱的奴隶的专用服饰。 封演封氏闻见记奇政中记载:李封为 延陵令,吏民有罪,不加杖罚,俱令其着 绿头巾以示辱。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 唐代绿头巾已成为一种侮辱性服饰。 到了元代,官府规定娼妓的男性亲属必须 戴绿头巾。这样“戴绿帽子”的语义内涵和象 征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3、尊卑兼有的服色黑 在古人思想中,颜色有许多对应点,颜色 可以对应方向。 周礼中记载:

6、“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 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 ,地谓之黄。” 上古先民有天帝崇拜意识,“天帝”即天上五 方之帝:东方为青帝,南方为赤帝,中央 为黄帝,西方为白帝,北方为黑帝。 古人又将四方与四季相匹配,因而北方黑 帝被视为冬季的季节神。所以,周时的祭 服是“玄衣”,即黑衣。 周礼春官司服中说:“祭群小祀则玄 冕。”“玄冕”即黑色衣服。黑色又为周代卿 大夫的命服之色,礼记王制中说“周人 冕而祭,玄衣而养老。” 古人还认为颜色对应金、木、水、火、土 五行,金为白,木为青,水为黑,火为赤 ,土为黄。 秦始皇认为自己是以 水德而得天下,所以 崇尚水之对应色 黑色。故而,秦代服 色以黑为

7、尊。 秦始皇剧照 另一方面,黑衣也可以是仆役的标志。战国策 赵策四中这样的语句:“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 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 黑衣之数,以卫王宫。”可见“黑衣”在战国时期曾 是宫廷侍卫的代称。 古代有一种刑罚称之为“墨刑”。尚书伊训中 就有记载:“臣下不匡,其刑墨”。注:“臣不正君 ,服墨刑,凿其额,涅以墨。”可见“墨刑”的本质 以着黑色为罚。作为辱罚手段之黑色又很自然地 同处于社会底层的庶民发生联系。 礼记祭义:“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黔” 即黑色,黔首就是庶民,可知黑色是古代庶民之 服色。 4、由卑到尊的服色紫 “朱紫”在汉前喻正邪、是非,而到后来却变成了 权贵者

8、的代名词。 论语乡党:“君子不以绀緅(gan4zou1)饰, 红紫不以为亵服。”“绀”是深紫色,“緅”是近于黑 紫色,这两种颜色都不纯正。 孔子认为按照礼仪,君子的服饰不能用绀和緅这 类不纯正的颜色,红和紫这类颜色也不应该用于 便装和家居的衣服。 孔子认为在朱和紫两色中,“朱”是正色,“紫”是间 色,虽然好看但不能以邪乱正取代“朱”的地位, 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恶紫之夺朱也。”“ 紫”在上古遭到贬斥是合乎情理的。 紫色虽为间色,却颇合乎人们的审美习惯,不免 为人所喜好。 韩非子外储说记载:“齐桓公好服紫,一国 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 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

9、姓好服 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 之,何不 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公曰诺 。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 三日,境内莫衣紫也。”由此可知,早在春秋时代 ,衣紫之癖好已有上行下效,风行一国之势。 左传哀公十七年也有这样的记载:“良夫乘 衷甸,两牡,紫服狐裘。至,袒裘不释剑而食。 太子使牵以退,数之以三罪而杀之。”三罪即紫服 、袒裘、带剑。可见,卫君也以紫衣为常服,而 且禁臣下僭(jian4)用,违者甚至遭杀身之祸。 紫色在后世日见得宠,成为权贵的法定服 色。“紫袍金带”就是高官厚禄者的代称。到 唐代,“紫”在服色中地位超过“朱”。新唐 书车服志上说,唐制,亲王及

10、三品服用 紫,五品以上服用朱,五等以上亲以及五 品以上母妻,服紫衣。七品以上绿色,九 品以上为青色。 紫衣之所以得势,除了与古人的审美情趣 相关外,还与紫色颜料与染料很难制取有 关。 5、由尊而卑的服色青 “青”在服色中的地位是前尊而后卑。上古先民的 天帝崇拜意识里“青”是春天萌生的植物之色,“青 帝”被视为主春季的季节神。 礼记玉藻:“君子狐青裘豹袖”这里的君子是 士大夫。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中说:“天子居 青阳大庙衣青衣,服苍玉。”可见青色为士大 夫乃至天子的礼服之色。 后世皇后在蚕生之日服青衣,也是这种上古礼俗 的子遗。晋书礼志上有记载:“蚕将生,择 吉日,皇后著十二笄(ji1)步摇,依汉魏

11、故事,衣 青衣。”天子、皇后“衣青衣”都是一种娱悦春神祈 求福佑的行为。 然而“青”却在后世降为卑贱者的服色。“青衣”、“ 青裳”、“青衫”、“青袍”都是汉代以后卑贱者的代 名词。 “青衣”、“青裳”喻指婢女、童仆。例如白居易懒 放诗中云:“青衣报平旦,呼我起盂节。” 晋代刘聪迫使怀帝穿上青衣行酒,也是将九五之 尊的皇帝役使为奴隶加以羞辱。 “青衫”、“青袍”喻指官小位卑者。唐代,青色是八 品、九品小吏官袍之色。例如杜甫徒步归行 诗中云:“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 欧阳修圣俞会饮中也写到:“嗟余身贱不敢荐 ,四十白发犹青衫。” “青”虽是正色但在服色中地位由尊而卑,其原因 大概与染料

12、容易制取相关 。唐代官服二、中国颜色词语意义的发展 在中国文化中,颜色的生成具有强烈的神 秘色彩,它的发 展受到中国社会文化发展 的较大影响。 在先秦,颜色词就已经与古人的世界观、 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后来又 与政治挂钩 。 中国文化中的颜色内涵和象征意义十分丰 富,而且颜色词的象征意义是多元的。 谁能解释? 两组反义词: 红黑 红白1、红色 从文 化人类学角度来讲,中国文化中的红 色源于太阳,因为烈日如火,其色赤红。 我们的初祖在祭祈巫舞的过程中 ,对阳光 有一种本能的依恋和崇拜,红色的喜庆和 吉祥之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古人还认为“ 日至而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感到 阳光下万物繁茂,生机勃

13、勃,令人振奋因 而对代表太阳的红色产生了特别亲切 的感 情。 红色是我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它体现了中国人在精神 和物质上的追求。 它象征着吉祥、喜庆,如把促 成他人美好婚姻的人叫“红 娘”,喜庆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 男娶女嫁时贴大红“喜”字, 把热闹、兴旺叫做“红火”; 形容繁华、热闹的地方叫“红尘”; 它又象征革命和进步,如中共最初的政权叫 “红色政权”, 最早的武装叫“红军”,把政治上要求进步、业务上刻苦钻 研的人称为“又红又专”等; 它也 象征顺利、成功,如人的境遇很好被称为“走红”、“ 红极一时”,得到上司宠信的叫“红人”,分到合伙经 营利 润叫“分红”,给人发奖金叫

14、“送红包”等; 它还象征美丽、漂亮,如指女子盛妆为“红妆“或“红装“ , 把艳妆女子称为“红袖“,指女子美艳的容颜为“红颜“等。2、白色 在人类初始阶段,我们的祖先弱小而无力 ,无法抗拒凶恶猛兽的攻击、光天化日的 白 昼使他们暴露无遗,有一种随时都有被 食肉猛兽扑食的危险,因而对白色有一种 本能的恐惧感;另外,我们的 初祖还观察 到“月到中秋分外明“,因而认为明月与萧煞 的秋季连在一起,而代表秋天的颜色也就 是白色了( 银白色的中秋之月)。这样白 色在中国文化里就成了一种颜色禁讳。 在中国文化中,白色与红色相反,是一个基本禁忌词,体 现了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 在中 国古代的五方说

15、中,西方为白虎,西方是刑天杀神 ,主萧杀之秋,古代常在秋季征伐不义、处死犯人。所以 白 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 。如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披麻戴孝(穿白色孝服)办 “白事”,要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 旧时还把白虎视为凶神,所以现在称带给男人厄运的女人 为“白 虎星”。 白色的心理功能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政治功能的影响 ,又象征腐朽、反动、落后,如视为“白专 道路”; 它也象征失败、愚蠢、无利可得,如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 总是打着“白旗”表示投降,称智力低下的 人为“白痴”,把 出力而得不到好处或没有效果叫做“白忙”、“白费力”、“白 干”等,它还象征奸邪、阴 险,如“唱白脸”、“白脸”奸雄; 最后,它还象征知识浅薄、没有功名,如称平民百姓为“ 白丁“、“白衣 “、“白身“,把缺乏锻炼、阅历不深的文人称 作“白面书生“等。3、黑色 古代黑色为天玄,原来在中国文化里只有沉重的神秘之感 ,是一种庄重而严 肃的色调,它的象征意义由于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显得 较为复杂。 一方面它象征严肃、正义,如民间传说中的“黑脸”包公, 传统京剧中的 张飞、李逵等人的黑色脸谱; 另一方面它又由于其本身的黑暗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