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欣赏《台城》韦庄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36248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595.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朗诵欣赏《台城》韦庄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朗诵欣赏《台城》韦庄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朗诵欣赏《台城》韦庄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朗诵欣赏《台城》韦庄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朗诵欣赏《台城》韦庄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朗诵欣赏《台城》韦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朗诵欣赏《台城》韦庄(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朗诵欣赏古诗二首作者n常建(708-765),字号不详,唐代诗人,祖籍为 邢台,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 超远。唐才子传说为长安(今陕西西安) 人。唐玄宗开元十五(727)与王昌龄同榜进士 进士,天宝中位于太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 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与王 昌龄有文字相酬。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 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 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 墓,尤其前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 诵。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今存常建诗集3卷和常建集 2卷。n 常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

2、,方归大道。其 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沦于一尉,士论悲之。诗 一卷。v v v 1、曲:弯折v 2、初日:早上的太阳。v 3、禅房:僧人的房舍。v 4、万籁:各种声音。籁,凡是能发出音响的孔都叫“籁”,此 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v 5、磬:(qng )古代用玉,使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v 6、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v 7、空:使空净。v 8、清晨:早晨的雾。9、但余:“惟闻”。 10、曲:一作“竹” 11、俱:都。 12、但:只。 13、幽:幽静。 14、悦:使高兴 1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16.山光悦鸟性,潭

3、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 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 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 空心亭。请同学们试着翻译诗句译文:清晨,当我漫步走到 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 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 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 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 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 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静寂,只有钟磐 声在空中回荡。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 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 。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 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 寺

4、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 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 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 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 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 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 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 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 ,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 ,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 。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 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

5、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 (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 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 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 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 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 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 胜,耐人寻味。链接v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 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 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 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 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v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

6、,是南齐时 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 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 ,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 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登岳阳楼 我们以前学过许多杜甫的诗,同学们 可以介绍一下他吗?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 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 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 ,英年早衰,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 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 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杜甫曾任左拾遗 、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

7、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 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 “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 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 “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 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 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 对后世影响深远。诗歌档案 名称:登岳阳楼 年代:盛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言律诗 诗圣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登岳阳 楼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诗 篇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 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 集之情,表达了报国无门的哀伤

8、。宋 代诗人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二首是 七言律诗,表达的也是爱国忧民之情 。 【创作背景】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 代宗大历三年(768)。大历三年冬十二月, 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登上了 神往已久的岳阳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 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 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 悲伤感慨。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 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 沉郁却不压抑。 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四 大名楼之一(其余三个是武汉的黄鹤楼、南昌 的滕王阁及鹳雀楼,最后一个说法众多也有人 说是蓬莱阁、越王楼),下瞰洞庭,视野广阔

9、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 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 名楼。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 江苏、浙江一带。坼:裂开。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 水分割。 坼:分开,裂开。此指洞庭湖分开吴楚两地,极言湖之开阔。 乾坤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 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 其中。”乾坤:此指日月。 老病

10、: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右耳已聋。有孤舟:唯 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 生活的实况。 戎马关山北: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n)州一带 ,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战争。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 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 鼻涕,偏义复词,即眼泪。【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 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 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 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 怀家国涕泪交流。 【赏析】 首联虚实交错,

11、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 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 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 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 ,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 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 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 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 茫,何处安身,面对洞

12、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 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 ,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 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 “今上”首尾呼应。 链接 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还可以阅读相关诗文 登岳阳楼陈与义 谴怀昔游卜居堂成蜀相为农 有客狂夫舍江村野老遣兴 南邻恨别客至江亭可惜独 酌寒食石镜琴台病柏枯棕 不见大雨四松归雁去蜀除草 丈人山成都府石笋行赠花卿少年 行大麦行题桃树漫城二诗春夜喜雨 草堂即事绝句二首绝句四首戏作花 卿歌望岳酬高使君相赠春日江村五首 春水生二绝绝句六首春望石壕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 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登兖州城楼登楼月夜潼关吏新安 吏垂老别旅夜书怀水槛遣心二首 (杜甫) 再见v 制作人:贾世 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