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件4-1逍遥游(节选)苏教版必修5 (2)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24617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3.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件4-1逍遥游(节选)苏教版必修5 (2)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件4-1逍遥游(节选)苏教版必修5 (2)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件4-1逍遥游(节选)苏教版必修5 (2)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件4-1逍遥游(节选)苏教版必修5 (2)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件4-1逍遥游(节选)苏教版必修5 (2)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件4-1逍遥游(节选)苏教版必修5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件4-1逍遥游(节选)苏教版必修5 (2)(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哲思短章面 孔行为学家告诉我们,当遇见某人时,我们会很自然地观察并解读对方,但自己并不会意识到这种行为。法国大文豪雨果认 为,人的面孔常常反映他的内心世界。心理学家解释说:一个 人最基本的习惯性态度或内心情感,如自信或自卑,乐观或悲 观等,往往能“凝固”面部的表情肌肉,使其变成经常出现的那种状态。这些习惯性的状态就变成泄露内心情感的标记,从而 帮助你认识到一个人真实的性格。德国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这样总结道:“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 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修身名句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 齐物论赏读:最有智慧的人,

2、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 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 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 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立身处世,亦不妨从中借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 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赏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 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 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 无限的学习之中是不明智的,反映了庄子弃智绝圣的思想。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赏读: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交友要达到相交

3、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赏读: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

4、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2写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乱、大变革的时代,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过渡时期,是各种政治主张、哲学观点、学术思想异常活跃的时期,形成了儒、道、法等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使他无法一展抱负。既然如此,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

5、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3审美视窗潇洒走一回上个世纪末,有一首歌叫做潇洒走一回,潇洒来去天地间,是少年人金色的憧憬,中年人的一声叹息,老年人不由自主“想当年”。逍遥的脚步总是来去无踪,沿着中国千年的历史长河,溯流而上。有武陵桃源,遗世而独立,自在悠闲。再往前,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有庄子,也只有庄子。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1)其翼若垂天之云 (_同_,_)(2)其正色邪 (_同_,_)(3)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_同_)(4)小知不及大知

6、(_同_)(5)此小大之辩也 (_同_,_)(6)知效官 (_同_)(7)而御六气之辩 (_同_)“辩” “变”“垂” “陲” 边际 “邪” “耶” 疑问语气词 “反” “返”“知” “智”“辩” “辨” 分辩,分别“知” “智”预习作业1通假举要喘息 气息叹息与“儿”连用,儿子无、没有 尽,边际,“无 穷”,指宇宙 走到尽头不得志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 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连词,就连词,那么 代词,它的连词,表选择,抑,或许代词,代鲲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的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它动词,到、往代词,此,这代词,他,指宋荣子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之物 名词用

7、作动词,南行 名词用作动词,向上飞;落下 使动用法,使到来 名词用作动词,树立 指游动的雾气 吃饱的样子一般人即使这样指大海的波浪汹涌动荡寿命短的寿命长的5文言句式与翻译(1)齐谐者,志怪者也。 ( )译文:_(2)此小大之辩也。 ( )译文:_(3)之二虫又何知! ( )译文:_(4)奚以知其然也? ( )译文:_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判断句 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书。判断句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宾语前置句这两只小虫又知道什么呢!宾语前置句(5)彼且奚适也? ( )译文:_(6)翱翔蓬蒿之间。 ( )译文:_(7)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 )译文:_(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译文:

8、_为何要飞至九万里高空而南行呢?宾语前置句 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翱翔(于)蓬蒿丛中。省略句再说世上的人都夸赞他,(他)并不感到劝勉。固定句式(奚以为,表反 问,即“为何要呢”) 6名句默写(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_, _。(2)鹏之徙于南冥也,_, _。(3)适莽苍者,_,_; _,_;_, _;(4)风之积也不厚,_。(5)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_, 定乎内外之 分,_,斯已矣。(6)故曰:_,神人无功,_。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 三餐而反 腹犹果然 适百里者 宿舂粮 适千里者 三月聚粮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至人无己 圣人无名辩乎荣辱之境 抟扶

9、摇而上者九万里结构图示主旨归纳逍遥游主要说明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到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它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观。重点突破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蜩与学鸠怎样嘲笑大鹏南飞?作者是怎样反驳的?提示 句子:“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 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比喻:“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 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蜩与学鸠嘲笑大鹏:“

10、我 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 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反驳:“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 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庄子以一只将“徙于南冥”的大鹏,创造出一种雄奇深邃的意境,如何认识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提示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多次浓墨重彩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因为在背大翼广、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身上,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文章第6段写道“此小大之辩也”,联系全文找出庄子所举的

11、“小”与“大”的例子,并说出作者对它们的看法。提示 作者设喻对比所举的例子,只要逐段分析课文就能找出。作者对它们的看法只要找到文中最后一段表述庄子态度的关键句“彼且恶乎待哉”就可以总结出来。作者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文章结尾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怎样正确理解“无己”“无功”“无名”的含义?你对庄子所追求的境界有什么看法?提示 作者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一种摆脱了一切束缚、不需要依靠任何东西(包括物质和精神)的绝对自由状态。“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认为这是人达到绝对自由的途径。 所谓“无己”,就是忘掉自我。在庄子看来,人和万物都是“道”的表现形式。人如果拘于形体,必然会受外物的束缚,他提出的“无己”就是希望丧失“自我”意识,这样就不会受外物的拘束,不会去评判是非曲直,从而达到怡然自得的境界。 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禄之心,不热衷于身外之物,做到“清静无为”。庄子只求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宣扬的也是保生养亲以尽天年,不求建功立业。这是一种消极思想。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由人,偃仰随我,置声名与舆论于不顾。“无己”“无功”“无名”是庄子追求精神上绝对自由的途径,是追求的最高境界。庄子认为,任何人只要摆脱了功名利禄的束缚,忘却世间的毁誉得失,超越一己的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