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21042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85.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比喻喻借代夸张张对对偶比拟拟排比设问设问反问问起兴兴双关叠词词互文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 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 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1比喻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 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 浑然一体。 江上看山(宋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 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动化,写得形 象生动。

2、“飞鸟”喻“孤帆”,突出了舟行之快。比喻比喻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比喻比喻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事物,而借用相关事物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使语言简练、含蓄,同时,能突现 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 。2、借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 ,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李贺的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 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这里代指 精

3、良的武器。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 诗中以“杜康”代酒。 “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 “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借代借代3、夸张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突出事物的某个特 征,作者借助于想象,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 、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 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 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夸张夸张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

4、”“泪尽 ”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 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 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表现得淋漓尽致。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 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 在一起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 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4、对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 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 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 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 写叫拟物。比拟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 、物、事

5、表现得更形象、生动,还可使诗人的表意 更加丰富。5、比拟山园小梅林逋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这一联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 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 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 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把物人格化,不仅可以使描绘 生动形象,而且表意也更加丰富。比拟比拟新 晴 刘颁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 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 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 情。6、排比(列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 语,经过

6、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 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 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 七座,八九十枝花”,“烟村”、“人家”、“亭 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 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运用此修辞可达到的艺术效果是: 凝炼美。如:陆游的书愤中的“楼 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两句, 诗人虽然省去了若干词语,只选取了几个关 键名词,但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表达,语言 凝练,意境开阔。列锦列锦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 而是委婉地道出真意,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北宋柳永的名篇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

7、 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篇抒写的是恋人之 间的离愁别恨。诗人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 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 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 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仔细品味,诗 人诸多无法直言表达的情愫,全都寄寓在这些名词连 成的画面中,使人可以“心领神会”,而且越咀嚼越觉 得情致缠绵、余韵深长了。 列锦列锦意境美。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枯 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 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 游图。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 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

8、的运用,有力地渲 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怅 惆、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情和景熔铸成一个浑然 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茫、深沉隽永的 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难怪王国维 赞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佳境。”(人间词话 ) 列锦列锦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 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作用:问题引入,带 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7、设问“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 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 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

9、阶碧草自春色,隔叶 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 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 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 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 ,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设问设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 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8、反问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 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 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9、起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开头这句

10、既是起兴,又是作比。诗人因物起兴,以 孔雀的美丽喻兰芝。“五里”表示大体的地 段。“徘徊”犹豫不前,心怀悱恻,这一句 既写了兰芝的心情,又表明全诗的主题, 画龙点睛。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 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 的修辞手法。 10、双关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这是作者摹仿民歌体裁的恋歌。它写的是一位 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微妙复杂的心理:她爱上了一位 小伙子,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 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晴”与“情” 同音,是双关隐语,“道是无晴却有晴”,也就 是“道是

11、无情却有情”。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析】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描摹思妇的心理,春思 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 语带双关。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 间的爱情。诗题“春思”之“春”,就包含着这样两层意 思。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丝” 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与“断肠” 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与含蓄美。双关双关叠字叠词叠句。作用:增强语言的音乐美(韵律感) ;起强调作用,使描述的对象更加生动形象,使思想感情 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11、叠词寻寻觅觅,冷冷

12、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凄清孤 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 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有些拟声词也属于叠词,作用使诗文 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12、互文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 ,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 “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 。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 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 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13、其中“见”与“闻”互文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 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 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 的明月,关仍是秦汉时的关,以此来映衬物是 人非。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略了“ 开我西阁门”。两句表达的意思是:打开东阁 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表 达回到家中的欢喜之情。不然既开的是东阁门 ,怎么会坐西阁床呢? 互文互文 例2 (2009重庆高考)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 问题。 折桂令 问秦淮 孔尚任

14、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 ,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 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 ,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 个人瞧。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案一:运用了对比手法。当年美丽娇艳的人儿 ,现在已经青春不再,还能去哪里找寻从前的欢 乐?一句反问引人深思,流露出诗人慨叹光阴易 逝的忧伤惋惜之情。 答案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写昔日秦淮的 繁华之景,来反衬当下眼前的萧瑟与荒芜。表达 了诗人对昔日胜景的怀念以及对昔盛今衰的眼前 景象的伤悲叹惋之情。 答案三:运用了借代与象征的修辞手法。用”粉黛 “来表现当年秦淮的歌女,用“笙萧”来表现

15、当时的 欢娱景象。 答案四:本句与前面秦淮萧条的景象形成了鲜明 的对比。其中“粉黛”“笙箫”运用了借代的手法, 代指当年繁华奢靡的生活。“何处笙箫”更是运用 了反问的修辞。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借代和反问两种修辞手法。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作答:(1)既然问的是“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就要先点明。(2)具体分析两种修 辞手法是如何运用的,在这里要点明借代的类型, 并且说明是如何借代的。反问则要说明语句的表达 效果。(3)联系全诗,指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参考答案 两句用了借代和反问修辞手法(步骤 一:明确手法) 。用“粉黛”代当年的歌女,这 是用特征代人。用“笙箫”代音乐,这是用乐器代 音乐,使语句整齐,内涵丰富。同时运用了反问的 语气,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步骤二:对手法进行解 释并交代其效果) 。表达了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 落寞之情(步骤三:结合情感进行总结) 。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运用拟人手法,“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变被 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是什么 (手法) 为什么(描摹)怎么样(作用)阅读下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