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胠箧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15410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580.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见梁惠王胠箧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孟子见梁惠王胠箧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孟子见梁惠王胠箧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孟子见梁惠王胠箧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孟子见梁惠王胠箧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见梁惠王胠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见梁惠王胠箧(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子见梁惠王教学目标1认识庄子对儒家仁义的虚伪和当时社会的黑暗的揭露和批 判。 2了解庄子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和返归原始的政治主张, 同时了解庄子社会观和政治观的消极面。 3把握文中疑难词语。教学难点儒道的对立和互补。第一课时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 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 ,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 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 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 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 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 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 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 子一书,

2、属 散文集。南 宋时朱熹将孟子与 合在一起称 “四书”。语录体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 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孟子的语言、政治观 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 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 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 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 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 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 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 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 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 “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

3、善用 比喻,以雄辩著称。孟子思想 1、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2、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 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 ,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3、道德伦理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 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人之安 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 孝

4、、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 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 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叟:对老人的尊称 亦:句首助词,无义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 ,你不远千里而来,将对我国有什么利 吗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 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亦:但,只 交征利:互相求取利益。征,求取,追逐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有仁 义罢了。大王说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 ,什么对我

5、的封地有利? 士、庶人说 什么对我 自身有利? 上下互相求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 ,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 不为不多矣。译文: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杀害它的国君的 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拥有一千辆 兵车的国家,杀害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 兵车的大夫之家。从一万里取一千,从一千里取 一百,不能说不多了。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苟为:如果,假如 后义:以义为后,即轻视义。后文的“先 利”,意思是重视利益。 不夺不餍:不夺取全部就不满足 。 译文:(可是,

6、)如果轻视义而重视利,那么他们不夺取全部 就不会满足。(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求仁 却抛弃他 的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求义 却轻视他的国君的。(所以,) 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思考题:1、文章开头,梁惠王一看到孟子提 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核心是什么?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利2、从梁惠王的问话中可 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君呢?重利。直率一句话就栩栩如生地刻画了 一个人3、孟子见梁惠王给他开出什么治国良药? 答案:仁义。 为什么? 因为王曰 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士、庶 人曰 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 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

7、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先破后立 用铺排手法, 破对方观点立自己的观点仁是蕴藏在内的,义 是发之于外的既然梁惠王只知言利,孟子还向他讲诉 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 个性?答案: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有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执著的追求 ,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 政治理想。感悟孟子的人格魅力探讨1:你认为孟子的思想在当时为什么会失败 ?孟子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原因,而是历史的 原因。可以说,不是孟子的失败,而是历史的失败 ,是历史的悲哀。正因为历史没有选择孟子,所以 战国才会如此硝烟弥漫,人

8、民才会困顿不堪。历史 没有选择孟子,但是我们这个世界还是需要孟子。在现代社会,当人类的精神家园渐渐 荒芜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功利,蓦然回首 ,我们发现了孔孟的精神超越了历史,超 越了国界,在熠熠生辉!探讨2、你认为孟子的思想在现实中有什么意义。面对利字当头的梁惠王,孟子怎样游说自己的观点 呢?(也就是说说有什么艺术特色)1.讲求章法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破对方的观点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我们平时说话作文要学会这样, 增加说理的深刻性2.善于铺排重难点探究: 孟子的义利观究竟是怎样的?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看待他的义利观 ?“重义”只是以义为上、先义后利 、以义求利,并非不言利,也不 轻利。 人有不为也 ,而

9、后可以 有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胠 箧庄子(约前369286),名周,字 子休或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 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今安徽蒙 城县,又说河南民权县)。著名的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 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 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 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 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属主观唯心主义体 系。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 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

10、, 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 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 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2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这充分的表达了庄子至人无己,物我合一,神 人无功,不染红尘,圣人无名,不求在人间立名的人生哲学 和宇宙观。从这两点看,他不仅仅秉承了老子朴素的道 家思想,还将其推向高峰。若干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翻开那沉睡的庄子 时,当我们再次一边品茶一边沉迷于庄子的世界时,或 许我们所获得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对话,像一阵暖风,像 一潭请泉题 解 “胠箧qqi”的意思是打

11、开箱子。取文章开篇的第一个词语。本篇言辞直接,一方面竭力抨击所谓圣人的“仁义”,一方面倡导抛弃一切文化和智慧,使社会回到原始状 态中去。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和返归原始的政治主张 ,就是本篇的中心。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 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 ,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 者也? 为:为了。 胠q:打开。 箧qi:箱子。 探:掏。 囊:口袋。 发 :打开。 匮gu:“柜”。 为:做。 摄:打结,收紧。 缄jin、 縢tng:绳索。 扃jing:插闩shun 。鐍ju:琐钥。 揭:举,扛 着。 乡:通“

12、向”,先前。为了对付撬箱子、掏口袋、开柜子的小偷而做防范准备,必 定要收紧绳结、加固插闩和锁钥,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聪明作法 。可是一旦大强盗来了,就背着柜子、扛着箱子、挑着口袋快步 跑了,唯恐绳结、插闩与锁钥不够牢固哩。既然这样,那么先前 所谓的聪明作法,不就是为大盗作好了积聚财物的准备吗? 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 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 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罔罟之所布:罔罟所能撒到之处,指水上的面积。罔:网。罟g:各 种网的总称。耒耨之所刺:农具所能耕耘到的土地,指土地的面积。耒 li:犂。耨nu:锄

13、。刺:插入。所以我曾试图讨论这种情况,世俗所谓的聪明人, 有不替大盗积聚财物的吗?所谓的圣人,有不替大盗守 卫财物的吗?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当年的齐国,邻近 的村邑相望,鸡狗之声能相互听闻,鱼网所撒布的水面 ,犁锄所耕作的土地,方圆两千多里。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 、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 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 阖h:全。竟:同“境”,疆界。 一旦:忽然有一天 。整个国境之内,所有用来设立宗庙、社稷的地方,所 有用来建置邑、屋、州、闾、乡、里各级行政机构的地方 ,何尝不是在效法古代圣人的作法!然而田成子忽然有一 天杀

14、了齐国的国君,窃据了他的齐国。他所盗窃夺取的难 道仅仅只是他的齐国吗?连同那各种圣明的法规与制度也 一块儿劫夺去了。 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 敢非,大国不敢诛,专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 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非:非议。 诛:讨伐。 专有:独占。 而田成子虽然有盗贼的名声,却仍处于尧舜那样安 稳的地位,小的国家不敢非议他,大的国家不敢讨 伐他,独占齐国。那么,这不就是盗窃了齐国并连 同那圣明的法规和制度,从而用来守卫他的盗贼之 身吗?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 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 ,苌弘胣,子胥靡

15、。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问于跖 曰:“盗亦有道乎?”斩:被斩首。 剖:被剖心。胣tu:被车裂。靡:同“糜” ,腐烂。 道:这里指规矩、准绳。我曾试图讨论这种情况,世俗所谓聪明人,有不替大 盗积聚财物的吗?所谓圣人,有不替大盗防守财物的吗?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龙逢被斩首,比干被剖心,苌 弘被车裂,子胥被抛尸江中任其腐烂。即使像这四个人那 样的贤能之士,仍不能免于遭到杀戮。因而盗跖的门徒问 盗跖说:“做强盗也有规矩吗?”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 ;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 ,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 何适:(无论)到什么地方。妄意:揣测。 盗跖回答说:“到什么地方会没有规矩呢?揣测屋 里储藏着什么财物,是圣明;率先进到屋里,是勇 敢;最后退出屋子,是义气;知道可否采取行动, 是智慧;事后分配均匀,是仁爱。这五个方面不具 备,却能成为大盗的人,天下是没有的。”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 之善人不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故曰:唇竭而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 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竭:缺失。掊pu:抨击。 纵:放宽。舍sh:放弃。 从这一点来看,善人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立业,盗跖 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行窃;天下的善人少,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