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12894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08.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 第一节 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 第二节 人类物质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 第三节 人的实践活动与人类社会第一节 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 一、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 二、自然的进化与自然的人化 三、自然的历史与历史的自然一、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 自然概念: 广义的自然是指整个宇宙、统一的客观 物质世界; 狭义的自然是指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条 件、自然环境的总和。 自在自然是指人类活动尚未作用过的自然 界,包括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和人 类世界产生后人类活动尚未涉及的自然界 。 人化自然则是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的、 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那一部分自 然界,是人的“周围世界自在自然与人化

2、 自然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之间的关系。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各种要素的地 位和作用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时期 ,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生长点和 突破口。 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 发展的生长点和突破口。 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区别与联系 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人 的实践活动使世界二重化为自在的自然与人 化自然。 自在自然是人化自然的基础,并通过人的实 践而不断转变为人化自然。自在自然的运动 变化是自发的,一切都处在盲目的相互作用 之中二、自然的进化与自然的人化 自然进化是一个过程。 自然进化的方式:渐变与突变。 自然进化的特点:不可逆性、无限性。 自然的进化与生命的起源。 自

3、然的人化是指自然被人的实践所改造并 打上了人的需要、目的和意志和烙印。 自然人化的发展阶段:远古时代简单劳动 生产中人对外部自然的直接利用;古代农 业生产活动对自然的局部性改造利用;近 现代工业生产技术对自然的全面支配重组 。 自然的人化对自然的进化影响。自然的人 化带来资源与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 协调发展。三、自然的历史与历史的自然 历史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密 切相联,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只就彼此相 互制约。 自然的历史的两重含义: 自然有其发展且延伸到人类历史中的历史; 人类历史并非存在于自然之外,而是通过实践将自然纳入 人类历史之中,并以其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4、条件因素。 在人类实践过程中被打上了社会的烙印,转变成社 会因素、人类历史一部分的自然,即历史的自然。 人和自然的统一性。第二节 人类物质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 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二、物质生产的社会本质 三、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 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构成了人类生活的 永恒的自然条件。 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活动不同,人的劳动不 仅使自然物发生形态变化,同时还在自然 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作为规律 决定着人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 劳动改变的只是自然物的存在形态而非物 质本身。 人与自

5、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合目的性和合 规律性的统一。二、物质生产的社会本质 物质生产本身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 的。 只有在一定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 内,才会有人们的物质生产。 社会关系是人们的物质的和个体活动借以 实现的必然形式。 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马克 思生产实践概念的狭隘庸俗理解。三、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 人类社会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具有双重性质 :不仅改造自然物质形态,创造物质产品, 而且在改造自然过程中改变和创造人们的社 会关系,生产和再生产着社会关系。 有生命的人的生产与再生产即人自身繁殖 ,同时也是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 人类生命的

6、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 的自己生命的生产,还是通过生育而达到 的他人生命的生产,总是表现为双重关系 :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 系。 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包括社会关系的 继承与创新。第三节 人的实践活动与人类社会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交往活动的制度化与社会结构 三、处于变化过程中的社会有机条件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社会结构是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为 了能够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社会联系和 社会关系。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物质生产实践、政治生活实践和精神文化实践构 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

7、、 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社会发展的动力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物质生 产初中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二、交往活动的制度化与社会结构 社会实质上是人类个体之间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建立 起来的交往关系(批判“社会契约论”)。生产活 动要求人们的交往活动具有稳定的秩序和结构,即 制度化。 社会制度是个人之间交往的产物。 交往活动制度化的过程是交往关系历史发展的客观 化结果,是无限的交往活动在物质生产发展现状制 约下以特定的形式现实化的过程。 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可以其同物质生产联系 的密切程度不同划分为经济交往、政治交往 和文化交往三个层面。 与交往的三个层面相应,历

8、史形成的交往活 动的制度化也表现为三个层面:社会经济结 构;社会政治结构或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文 化结构或思想上层建筑。三、处于变化过程中的社会有机条件 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提出。 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 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类社会是从物质生产实 践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 依存所构成的总体。 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程度极高的、开放的系 统。 交往活动的制度化是社会系统自组织、自 调节过程的自觉性的集中体现。 处于变化过程中的社会有机体。社会有机 体形成于人的初中和交往活动中。 社会有机体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 社会有机体再生产和理新的内在机制是物 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