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五首2010022516425415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12029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2.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五首2010022516425415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古诗五首2010022516425415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古诗五首2010022516425415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古诗五首2010022516425415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古诗五首2010022516425415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五首201002251642541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五首2010022516425415(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一名 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 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 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 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 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 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 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 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 ,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 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 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 辞、桃花源记、归园 田居、饮酒。 饮饮 酒酒陶渊明陶渊明结庐结庐 在在 人境,而无人境,而无 车马车马 喧喧。 问君问君 何何 能尔,心远能尔,心远 地地 自偏自偏。 采菊采菊 东篱东篱 下,悠然下,悠然 见见 南山南山。 山气

2、山气 日夕日夕 佳,飞鸟佳,飞鸟 相与相与 还还。 此中此中 有有 真意,欲辨真意,欲辨 已已 忘言忘言。按节奏诵读诗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庐:构室。人境:人世间。而:却。车 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诗人身居尘世 ,却不受尘俗的烦扰。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 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草 ,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君:诗人自称。尔:这样。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因 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 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 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脱 尘俗烦扰后的感受。1、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 ,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 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 安宁? 因为

3、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 ,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自 偏”平和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的生 活 在人境 无车马喧 (果)心远地自偏(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望”。苏 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 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 然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金 元好问论诗绝句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 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采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都被视为陶诗意境、 风格的名句,宋代大诗人苏轼赞叹:“因采菊见山

4、, 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而王国维称其为“无我之 境”,这时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在这种意境中包含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的 牵挂,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 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 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 趣。自我高洁的表现。悠然自 得的心情包 含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超 凡 脱 俗 的 天 真 自 然 的 意 趣人 与 自 然 合 一 , 物 我 合 一 的 意 境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 体;而“看”或“望”是有意

5、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 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 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 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 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诗人用 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 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 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 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

6、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 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日夕:傍晚。相与 :结伴。还:飞回巢。写南山美妙的晚景。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 天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 应该“迷途知返”。飞鸟晨出夕还,眷恋 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既是自然 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 然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 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景 物 描 写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 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

7、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 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 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 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 ,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 胡不归”? 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 山间夕阳飞鸟归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 逸的田园生活。真意:包括自然 情趣和人生真谛。辨:辨别,说 明。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 悟到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 表达。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

8、义,想辨 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 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 ”,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 是人生的真谛。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 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 。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 中折射出来。 在人境 无车马喧 (果)心远地自偏(因)悠然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1、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 别写的是什么? 2、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 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 安宁

9、呢? 3、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 谈你喜欢的原因。1至4句为 第一层,讲作 者因为能够超 脱现实纷扰, 有高尚的精神 境界,所以觉 得所在的地方 也偏僻幽静了 。5至10句 为第二层, 说明欣赏美 丽的自然景 物,能获得 无限的意趣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 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 义?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 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 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 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 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 单靠“归隐”与

10、“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 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 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探究:探究:1 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本诗的主旨是什么?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 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感 悟到的人生真谛和对自然风悟到的人生真谛和对自然风 光的喜爱。光的喜爱。总 结:这首诗是作者自叙安贫 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这首诗中,景、情、理 三者巧妙结合,达到水乳交 融的境地,具有很强的艺术 魅力。李白,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 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想

11、象丰富,夸张奇特, 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有李太白集 。 行 路 难 (唐)李 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背景/题解李白在长安生活前后虽不满两年,却使李白认识到朝廷的腐朽黑暗,认识到实现自己理想的艰难。离天长安以后,他写了不少诗篇反映英雄失路的惆怅,这首诗即其中之一。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是乐府旧题,多写进途艰难和离别的伤悲。李白于天宝三年(744)离于长安时,以行路难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 , 是一首乐府体诗

12、。行 路 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乐府歌辞之一。原 诗有三首,这是第 一首。名贵的菜肴。 羞同“馐”(zn)金 酒杯。(du)十千: 一斗酒值十千 钱直:同“值” (zh) 筷子据史记-齐太公世家 载,吕尚(姜太公)曾 在渭水边垂钓,后来遇 到周文王,被重用传说伊尹见汤 以前,梦乘舟 过日月之边。叉路比喻远大抱 负得以实现像白云一 样的船帆渡过大海合用这两句典故,是 比喻人生遇合无常, 多出于偶然。 行 路 难金樽清酒斗

13、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写器皿贵重 写酒馔佳美“斗十千”、“值万钱”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用 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 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的典故。可见“巧铸灵运”之妙。行 路 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下酒杯,投开双箸,猛地腾身 而起,拔出寒光闪闪的长剑,前后 左右,茫然回顾,内心是无限的寂 寥、怅惘“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表明心中的郁闷行 路 难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艰险可 怖的景象。开元十八年,诗人抱着“何王公大人之门 ,不可以弹长剑乎”的自信,“西入秦海,一观国风” ,

14、可是得到的却是“冷落金张馆,苦雨终南山”、“大 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诗人化用鲍照舞鹤赋中“冰塞长川,雪满群山”正 是李白这两句诗点化脱胎的所在。表明实现理想的艰 难。行 路 难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两大典故:商朝末年的吕尚,未遇周文王时, 曾在渭水之滨垂钓。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乘舟过 日月旁边。 吕尚和伊尹都是诗人的自况。诗人梦寐以 求的就是象两位先贤那样,受命辅弼圣 明之君,做一番济世拯物的事业。这两 句表明诗人对实现理想仍有期待。行 路 难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再也压抑不住 了,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 的连声浩叹。诗人大声疾呼

15、:“多歧路” 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 里啊?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 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 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 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结句却又使诗境豁然开朗,诗人的心飞向 未来,他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 风破浪穿越广阔的海面,向远方驶去 (坚信理想总有一天能实现) 用典: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宋书记载:宗悫 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 浪。”与行路难同时之作有梁园吟,其末 句“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与 此诗末句思想感情如同一辙,反映了当时 诗人壮志未酬、雄心不泯的自勉。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美酒佳肴的铺陈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杯拔剑的苦闷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黄河泰山的设想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吕尚伊尹的比况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行路艰难的感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云帆沧海的憧憬1、3、5句或写实或比兴,都是侧 重客观现实的一面,这是第一条 线索。 2、4、6句或直言或用典,都是表 现主观思想的一面,这是第二条 线索。佳肴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胸中郁积的苦闷二、一:设宴美酒 朋友的深厚友情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冰塞川”“雪满山”欲渡黄河将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