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结论加速度与力成正比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07957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346.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结论加速度与力成正比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实验结论加速度与力成正比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实验结论加速度与力成正比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实验结论加速度与力成正比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实验结论加速度与力成正比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结论加速度与力成正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结论加速度与力成正比(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结论: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力物体运动状态改变速度变化加速度 质量aFa1/M一、牛顿第二定律一、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2、数学表达:3、力的单位:“kgm/s2”、 “N”注意注意:每个物理量都采用国际基本单位时,k1 或F=Kma (决定式) (量度式) (量度式) 讨论:1.物体此时受哪几个力的作用?2.物体的实际运动状态如何?3.物体为什么会呈现这种运动状态?牛顿第二定律:m光滑FF=maa=F/m m=F/a二、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二、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1、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

2、向相同2、同体性:加速度与合外力对应同一研究对象讨论:1.物体受拉力F作用前做什么运动?2.物体受到拉力F作用后做什么运动?3.撤去拉力F后做什么运动?3、瞬时性:加速度和力具有瞬时对应的关系, a与F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m光滑F4、牛顿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的关系(1)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所遵循的规律;指出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从而完善了力的内涵。(2)牛顿第一定律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提供了前提惯性参考系。例1、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质量均为m的木块 A和B之间用轻弹簧相连,在拉力F作用下,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某时刻突然撤去力F,此瞬时A的加速度为_,

3、B的加速度为 _ (以原来的方向为正方向)a-aFAB本题考查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问题,这类题型的一般求法:(1)首先分析变化瞬间之前的状态(进行受力分析);(2)判断有哪些力在这一瞬间发生了变化,哪些力不发生变化;(3)再求出变化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求得加速度。1、某质量为1000kg的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关闭发动机后,经过 40s停下来,汽车受到的阻力是多大?当该汽车重新起步加速时牵引力为2000N,产生的加速度应为多大?(假设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所受阻力不变)500N1.5m/s2解答:停车时,初速度v0=72km/h=20m/s,末速度是0,滑行时间40s,因此加速度:汽

4、车受到的阻力:起步加速时,汽车所受的合外力为:加速度为:2、如图天花板上用细绳吊起两个用轻弹簧 相连的质量相同的小球。两小球均保持 静止。当突然剪断细绳时,上面小球A与 下面小球B的加速度为( )AaA=g aB=gBaA=g aB=gCaA=2g aB=0DaA=0 aB=gC3、一人在井下站在吊台上,用如图所示的定滑轮装置拉绳把吊台和自己提升上来。图中跨过滑轮的两段绳都认为是竖直的且不计摩擦。吊台的质量m=15kg,人的质量为M=55kg,起动时吊台向上的加速度是a=0.2m/s2,求这时人对吊台的压力。(g=9.8m/s2) 200N4、一物体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初速为零,先对物体施加一

5、向东的力F,历时1 s;随即把此力改为向西,大小不变, 历时1 s;接着又把此力改为向东,大小不变,历时1 s;如 此反复,共历时1 min,在此1 min内( )A物体时而向东运动,时而向西运动,在1 min末静止于初始位置之东B物体时而向东运动,时而向西运动,在1 min末静止于初始位置C物体时而向东运动,时而向西运动,在1 min末继续向西运动D物体一直向东运动,从不向西运动,在1 min末静止于初始位置之东 D5、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和M的两物体P和Q 叠放在倾角为的斜面上,P、Q之间的动摩擦因 数为1,Q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当它们从静止开始沿斜面滑下时,两物体始终保持相对 静止,则物体P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A0; B. 1mgcos; C. 2mgcos; D. (1+2)mgcos;CPQ一、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2、公式: 二、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1、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始终相同。2、同体性:加速度与合外力对应同一研究对象。3、瞬时性:加速度与合外力瞬时对应,同生同灭同变。4、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