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敬鬼神而远之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06997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800.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敬鬼神而远之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二语文敬鬼神而远之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二语文敬鬼神而远之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高二语文敬鬼神而远之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高二语文敬鬼神而远之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敬鬼神而远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敬鬼神而远之(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敬鬼神而远之11-12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 生,焉知死?” 更多资源 【注释】 季路:即仲由,字子 路,亦字季路。 焉:怎么,疑问副词 。 敢:表示尊敬对方的 谦词。古代地位低下者 向尊贵者进言,多用之 。 亲尝汤药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孔子的人生哲学是现实主义的,他要求门弟 子对现实的人生世相采取实用理性的态度。在迷 信风气弥漫每个角落的春秋时期,有几个人敢“ 敬鬼神而远之”?孔子自称为殷商的苗裔,却尊 尚周代的文明,即开始摆脱原始命运和鬼神的桎 梏,走上诗歌礼乐文化的道路。在生产力水平低 下,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条件下,谁能说清楚神秘 难

2、测的鬼神问题?孔子提出“先事人”、“先知生”的观点, 是强调“事人”、“知生”的首要地位。儒家只 重视今生今世,教育人如何做人,如何成为高尚 的君子。对于死,则表现为大大方方处之坦然, 认为只有立足于人生,才能参悟死亡的真谛。由此可见,孔子对于鬼神的存在上,是采取一 种两可的态度,不议论鬼神,却又不否定鬼神的存 在。这种“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不理会神界存在的真 实性而突出宗教的道德和心理功能(“祭如在,祭神 如神在”),把神道归属于人道,这是一种非常理智 和通达宽容的态度,即不会流于狂热,又不会陷于 武断,表现出难得的人文主义精神。戏 彩 娱 亲 【读解】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3、”(李商隐 贾生) 其实,孔子也不完全是王顾左右而言他,把子路 的问题推开 在一边。在孔子看来,鬼神的问题,生 死的问题,都是探索宇宙 奥秘、生命本质的大问题 ,不是一句两句话可以说得清楚的,也 不是他所处 的那个时代所能搞得清楚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 不 可不信,也不可全信,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 探索。所以,对 自己搞不清楚的问题,既不要盲从 迷信,也不要简单否定,最好 是报一种“问疑”的态度 ,敬而远之。这种态度实际上是现实而 理性的态度 ,也是最明智、最科学的态度。 【读解】 论语今读7-21子不语:怪、力、乱、神 。 【注释】语:作 动词,谈论。 朱熹论语集注子不语怪,力,乱,神

4、。怪异、勇力、悖乱之事, 非理之正,固圣人所不语。 鬼神,造化之迹,虽非不正 ,然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 者,故亦不轻以语人也。谢 氏曰:“圣人语常而不语怪 ,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 语乱,语人而不语神。”行佣供母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人们可以出于个人涵 养或身份地位、利害关系 而有所不谈、有所不问、 有所回避。正如孔子反对 叛乱和暴力就不言乱、力 ;不相信鬼神、难解释怪 异,就不语神、怪一样。 孔子的修养已够“中庸”, 堪享尊敬。然而,社会要 发展,就必须直面现实、 解决矛盾,就不能如孔子 一样“不语”就算了事。怀橘遗亲 邢昺 论语注疏 正义曰:此章记夫子为教,不道无益 之事。怪,怪异也。

5、力,谓若奡荡舟、乌获 举千钧之属也。乱,谓臣弑君、子弑父也。 神,谓鬼神之事。或无益於教化,或所不忍 言也。李充曰:“力不由理,斯怪力也。神不 由正,斯乱神也。怪力乱神,有与於邪,无 益於教,故不言也。”扇 枕 温 衾 6-22樊迟问知(1),子曰:“务(2)民之 义(3),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 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1)知:音,同“ 智”。(2)务:从事、致力于 。(3)义:专用力于人道 之所宜。拾葚异器 【读解】 论语讲要“务民之义。”依刘氏正义解说。务,犹 事。民之义,就是礼记礼运篇所说的人伦十 义。礼运篇:“父慈,子孝,兄良,弟弟, 夫义,妇听,长惠,幼

6、顺,君仁,臣忠。十 者谓之人义。”孔子说,仁者先为其难,而得功则在其 后。世间好事难成,仁者办仁德之事,先忍 耐其困难,一直做去,冲破种种难关,而后 得其成果。此为难行而能行。礼记中庸篇说 :“力行近乎仁。”故云:“可谓仁矣。” 朱熹论语集注民,亦人也。获,谓得也。专用力于人道 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 。先其事之所难,而后其效之所得,仁者之心 也。此必因樊迟之失而告之。程子曰:“人多 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远 ,可谓知矣。”又曰:“先难,克己也。以所难 为先,而不计所获,仁也。”吕氏曰:“当务为 急,不求所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卧 冰 求 鲤 3-12

7、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注释】 祭:这一个“祭”指祭鬼( 死去的祖先),与下句 祭神对 举。 与:参与,参加。评析孔子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 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 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 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 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 的。 【读解】要有一颗虔诚的心 祭祀贵在虔诚,心诚则灵。祭祀祖先要像在祖先面前一样恭敬,求神要像在 神面前 一样虔诚,这就是所谓“如在”的心。既然如此,当然不能请他人代劳。所以孔子说, 如果 自己不亲自参加,那

8、就等于没有参加。别人替自 己烧香 求福是没有用的。祭祀如此,做人的道理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人立身处世,成家立业,都应该有这种“如在 ” 的心,做到表里如一。否则,表面一套,内心一套 ,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鬼鬼祟祟,躲躲闪闪,活在 世上 又有什么意义呢? 恣 蚊 饱 血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祭如在”就是祭祀亲祖要求在心情上觉得死者如生 ,只是因为想念已极,宛如看到听到亲祖的音容笑貌。 祭祀这类庄重神圣的事,同样要出以诚心。参与祭祀, 就要恭敬地去祭,自然会是祭谁如谁在。如果表面上装得诚敬,内心并不如此,这是言行不 一的表现。孔子主张抱着虔诚的态度祭祀鬼神,就是要 在对祖先的忠孝的实际行

9、动上下功夫。周朝本来就有这 种对待鬼神的传统:“周人尊礼尚德,事鬼敬神而远之 。”(礼祀)孔子认为继承这些传统能够起到教化 百姓的作用,同样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读解】钱穆论语新解祭神如神在:此指祭天地之神。祭礼本对鬼神 而设,古人必先认有鬼神,乃始有祭礼。但孔子平 常并不认真讨论鬼神之有无,只临祭时必诚必敬, 若真有鬼神在其前。吾不与祭如不祭:孔子虽极重祭礼,然尤所重 者,在致祭者临祭时之心情。故言茍非亲自临祭, 纵摄祭者亦能极其诚敬,而于我心终是阙然,故云 祭如不祭。盖我心思慕敬畏之诚,既不能亲切表达 ,则虽有牲牢酒醴,香花管乐,与乎摄祭之人,而 终是失却祭之真意。 哭 竹 生 笋【读解】

10、南怀瑾论语别裁 这是孔子所说祭祀祖宗和祈祷时心仪的原则,当 我们祭祖宗的时候要以“如在”目前相对的诚心,犹如 祖宗尚在面前一样的诚敬。假使是祭神,神就在此。要 表里如一,才是肃斋庄敬的道理。所以他又说:“吾不 与祭,如不祭。”假使说我因为没有时间,没有亲自参 与这个祭典,只是象征式由别人去代表一番,这样就等 于不祭,又何必故作排场呢?这种精神,不但告诉我们 对于任何祭典要如此,同时也间接地告诉我们作人的道 理,无论对生者或死者,由明里到暗里,都要由衷一贯 。弃 官 寻 母1.9 曾子曰:“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 【注释】 慎:说文:“慎,谨也。”终,郑注: “老死曰终。”慎终,谓丧尽其哀

11、。 追远:谓父祖已殁,虽然久远,也应当按时追 祭。或谓“远”指远祖。 德:礼记乐记:“德者,性之端也。” 厚:淳厚。【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 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 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了。“ 评析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 ,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 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 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 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 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 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的内容。儒家重视孝的

12、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 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 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 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 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 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 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读解】孝道可使民风淳朴 慎终追远是孝道的体现,按照孔子另一位高足有 子的说法,也就是仁道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 之本与!)所以过去给皇帝的奏议常有“圣朝以孝治天 下”一类的话。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总是有“慎 终追远”这四个字,表示这是一个讲孝道的家庭。 直到 今天,一般中国家庭也

13、没有废弃“慎终追远”。虽然祖 宗牌位已没有了,但父母去世的丧事还是要慎重地办 一办的,清明时节,很多家庭也还是没有忘了上一上 祖坟,烧几炷高香。当然,那种借父母去世而大办丧事,大肆张扬以 捞取钱财的做法,已经违背了“慎终“的精神,不仅不 能使民风归于淳朴厚道,反而使人虚假意,陷于商业 化的人情算计之中去了。 【读解】钱穆论语新解儒家不提倡宗教信仰,亦不主张死后有灵魂之 存在,然极重葬祭之礼,因此乃生死之间一种纯真 情之表现,即孔子所谓之仁心与仁道。孔门常以教 孝道达人类之仁心。葬祭之礼,乃孝道之最后表现 。对死者能尽我之真情,在死者似无实利可得,在 生者亦无酬报可期,其事超于功利计较之外,乃更

14、 见其情意之真。扼 虎 救 父 【读解】查正贤论语讲读 问:“慎终追远”何以能使民德归厚?答: 慎终追远,说的是按照礼的要求,及时而恰当地祭 祀已经故去的祖先。对这一章的含义,一般有两种不同 的理解,一种理解认为,这是对居位临民的在上者而言 的。在上者能做到丧尽其哀,祭尽其礼,则能给百姓带 来良好的示范作用,从而使民风淳厚。一种理解认为不 必单指在上者而言,即令一般百姓,能慎终追远,不忘 先祖,其风俗自能归于淳厚。这两种其实都指向同一个 问题,即“慎终追远”能对风俗人心产生根本性的良好影 响。先秦儒家的这种思想有着非常深远的源头,在很大 程度上是上古时代祖先崇拜和鬼神观念的遗存。殷商时 代重鬼

15、神,至周初虽稍有衰减,但人死后有灵魂的观念 仍然存在。人们认为死去的人仍对活着的人施加重要影 响,会根据人们行为的善恶赐福降灾。在这些鬼神中,已逝祖先是其中尤为重要者,他 们不但主宰着人间的善恶报应,而且对君主和贵族而 言,有着显赫功业和声望的祖先也往往保证了自己治 政临民的权力和地位有着合法的来源,是自己言行、 事业的榜样。适时合礼地追祭祖先,感念他们的功业 和德行,使自己沐浴在这些仪式之中而获得某种精神 上的陶染,在自己和祖先之间建立起一种情感上的联 系。这不但可能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措归于淳正,而且 上以化下,对臣民有着示范性的作用,使他们的言行 也归于淳厚。另一方面,据传世文献记载,自王公

16、贵 族至于大夫士,都有相应的丧祭礼仪,因此他们也同 样在对各自祖先的追祭中建立起与祖先在精神上的联 系,在重温先祖生命历程中获得情感上的陶染。即使 从现代社会的情形来看,这种情感陶染的效果也是存 在的。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1),可 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2)与天道(3) ,不可得而闻也。” 注释(1)文章:这里指孔子传 授的诗书礼乐等。(2)性:人性。阳货篇 第十七中谈到性。(3)天道:天命。论语 书中孔子多处讲到天和命 ,但不见有孔子关于天道的 言论。刻木事亲 朱熹论语集注文章,德之见乎外者,威仪文辞皆是也。 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 体,其实一理也。言夫子之文章,日见乎外, 固学者所共闻;至于性与天道,则夫子罕言之 ,而学者有不得闻者。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