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014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03835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2.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014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014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014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014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014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01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014(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文化的概念、性质与类别1.文化的不同描述回答何为文化,是所有文化研究和文化比较的元命题 。但是,“文化”这一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得到普遍认同的 确定含义。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鲁伯、克莱德克拉克洪1952年 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述评一书中就列举了自 1871年以来(80年中)的西方学者关于文化的164种 定义。截至目前,有人竟称已经达到万条定义之多!这说明文化研究的热度还在加强,深度在加深,学科 的规范性有待提高。为此,有必要从语义分析入手,对其 多重含义进行梳理,为文化比较选择合理的切入点。汉语中的“文化”一词出现较晚,最初在甲骨文和金文 中“文”与“化”两个

2、是分别使用的,“文”文指纹理、纹饰 并引申为文采,如易 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 ”);“化”指教行、教化之意,如庄子逍遥游:“北冥 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两者合为一词始见于西汉刘向所编的说苑指篇: “凡武兴之,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用如动词,意为以文德教化之,概源自周易中“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总之,其意在中国古代不出文治教化的观念,与文化学的含义有一定的差距。西语中的“文化”一词多源于拉丁语的“cultura”,原 以为对土地的耕耘和改良,植物的栽培,如英语和法语的 culture,德语的Die Kultur.直到18世纪一些法国学者如伏尔泰等

3、开始在较完全 的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从此它用来形容一个受过教育的 人的实际成就:良好的风度,文学、艺术和科学,都可以 被称之为文化。直到1871年,文化人类学之父泰勒提出著名的文化 定义:“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杂丛结之全体。这种 复杂丛结的全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 俗以及任何其他人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这里所说的人, 是指社会的一个分子。”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人类学家,被 人类学界尊称为“人类学之父”,“在人类学中 是第一个伟大的名字”,是最具影响的进化 派和人类学派的经典作家。代表作有原始 文化、人类学人及其文化

4、研究等 。本书是“人类学之父”泰勒的代表作。自1871 年首版以来,已成为人类学领域的经典。泰 勒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引证大量的民族学 材料,对原始人类的精神文化现象,特别是 宗教信仰等问题,进行了香米深入的开创性 研究,并且阐述了他关于文化发展阶段和脉 络的见解。泰勒在书中对文化的界定至今仍 是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文化问题的基本框架。20世纪60年代,雷蒙威廉斯在文化分析一文中 认为文化一般有三种定义:一是“理想的”定义,据此,就某些绝对和普遍的价值 而言,文化是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二是“文献式”文化定义,据此,文化是知性和想象作 品的整体,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详细记录了人类的经验;三是文化的

5、“社会”定义,据此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 方式的描述,它不仅表现艺术和学问中某些价值和意义, 而且也表示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v “文化”的文化学释义 v 如前所述,泰勒是第一位从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对文化现象 进行概括的学者。之后,中西学者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归 纳起来大致有如下思路: v (1)把文化看做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用它来概 括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v (2)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 v (3)强调文化作为人的社会行为与习俗的意义。 v (4)把文化视作人类的艺术活动及富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 v (5)把文

6、化理解为一个社会的传统行为形式或全部社会遗产。 v (6)从功能和价值的层面来认识文化的意义。 v (7)强调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从以上可以看出,中西语汇中 文化一词的本意虽不尽相同,但内 涵都是向着肯定人对自然的改造和 对自身的塑造这一思想延伸。*人是自由自觉的类存在物。 *人是文化发生的原因、发展的动力和目的。 *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如果说城市工人比农村工人发展,这只是由于他的劳动 方式使他生活在社会之中,而土地耕种者的劳动方式则 使他直接和自然打交道。”马克思关于“文化”的理解:恩格斯关于“文化”的理解:v1876年,恩格斯在劳动在

7、从猿到人转变过程 中的作用中,指出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借助于 意识和语言而存在,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和符 号系统,文化就是人化,人的对象化或对象的人 化,起源于人类劳动。2、文化的区分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也有人把它称为是大文化和小文化。 v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 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 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v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

8、泛,所 以又被称为“大文化”。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 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 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显形文化和隐形文化。 v显型文化寓于文字和事实所构成的规律之中,它 可以经过耳濡目染的证实直接总结出来。人们只 须在自己的观察中看到或揭示其连贯一致的东西 。人类学家不会去解释任意的行为。 v隐型文化却是一种二级抽象。只有在文化的 最为精深微妙的自我意识之处,人类学家才在文 化的承载者那里关注隐型文化。隐型文化由纯粹 的形式构成,而显型文化既有内容又有结构。”v“主文化”和“亚文化” v “当一个社

9、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 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 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 v 亚文化可能是基于种族或民族的差异,如美国黑人亚文化 。亚文化还可能是源于地区的差异,如美国南部各州的亚 文化;也可能基于原来的国籍,如美籍墨西哥人和美籍意 大利人亚文化。” v “每一个复杂社会都包括着许多亚文化,社会成员常常是 在一个以上的亚文化中发挥作用,反过来说,他们在一生 中也会经历许多种亚文化。”v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v 物质文化实际是指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 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方法等。 v 制度文化是人们为反映和

10、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 系进行整合和调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 v 精神文化也称为观念文化,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 的文化。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存在于人心中的文化心态 、文化心理、文化观念、文化思想、文化信念等。二是已 经理论化对象化的思想理论体系,即客观化了的思想。v在较近的文化研究中,对文化的区分出现了高雅 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大众文化、流行文 化、产业文化、商业文化等新概念,并且迅速拥 有了大量的专家学者和论著。 v此外,在各个学科领域内都有相应的文化概念, 如政治文化、经济文化、企业文化、行政文化、 管理文化、法律文化等等。3.文化的表现形式v 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11、文化渗透其中,道德、政治、军 事、宗教、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活动,都是典型的 重大的文化表现形式。 v 文学与艺术,有着无限丰富的表现形式:诸如神话文化、 诗歌文化、戏剧文化、曲艺文化、音乐文化、绘画文化、 影视文化等。 v 大量的特殊文化表现形式,如:饮食文化、花鸟文化、体 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丧葬及婚嫁文化、居住文化、 园林文化、建筑文化、网络文化、科技文化、服饰文化、 节事文化、武术文化等。4.文化的基本性质就其本质上来讲,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能 力和产物,是人类创造并拥有的全部物质产品和 精神产品的总和。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三个层次或子 系统:一是物质文化,也叫器物文化;

12、二是规范文化,即制度文化;三是认知文化,即精神文化。5.文化的基本特征(1)文化的习得性 (2)文化的有机系统(层次)性(3)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4)文化的规则性(5)文化的历史继承性(6)文化的文化的创新性与变迁性v1、东方与西方的划分 v 地球50亿年历史人类有约300万年历史人 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50007000年:约一天的 23分钟。 v (1)地理方位上的东方和西方 v 据说最早使用东方和西方称谓的是古代的闪米特人 (今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的共同祖先)。他们将太 阳升起的一方叫东,降落的一方叫西。 v 中国汉字“东”的象形是日出升到树梢上,“西”的象 形是日落地平线之下。都是太阳

13、定向:日出东方,日 落西方。 v 还有制图学的东方与西方:1848年国际经度会议规 定,以通过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经 线,东经180为东半球,西经180为西半球。二、西方文化的变迁与近代西方的文明世界闻名的英国皇家格 林威治天文台始建于 1675年,位于伦敦东南 郊的格林威治花园中。 格林威治天文台初建之 时,目的在于精确地观 测月球和恒星,解决在 海上测定经度的问题, 以为迅速发展的航海事 业提供帮助。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格林威治天 文台迁往苏塞克郡的赫 斯特蒙苏堡,现在它已 经发展为英国的一个综 合性光学天文台。v(2)政治上的东方与西方v 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东亚出现了一大

14、批社会主义国家 ,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 主义和帝国主义阵营的对峙局面,此所谓冷战格局。 v 从此,称西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东方社会主义和 民族主义国家。东方与西方,成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 代名词! v(3)经济上的东方与西方 v 一般指富裕的或者发达的西方,贫穷的或者欠发达的 和发展中的东方。v(4)文化学上的东方与西方 v文化学上关于东西方的划分分歧较大。但对现存 的传统文化格局的划分却比较一致,认为有四大 文化区:基督教文化区、伊斯兰教文化区、佛教 文化区和中华文化区。实际上还可以再加上一个“ 黑非洲文化区”。 v基督教文化区属于西方文化体系。 v其余均

15、属于东方文化体系。 v但俄罗斯属于西方文化,土耳其属于东方文化, 日本也属于东方文化,大洋洲属于西方文化。v 中西文化的实质及区别 v 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而西方文化是一种宗教文 化。 v 中国文化是一种巫史传统的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道、法、 释等为补充。而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希伯莱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体现 为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宗教精神的统一。 v 基督教伦理的实质是提升自己虔信、增加个人责任以获得个人的救赎。而儒 家伦理的个人责任最终落实到求“仁”的关系义务之中;“见利思义,见危授 命,久邀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v 中国传统的丝竹乐

16、器是表现中国人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绝好载体。 v 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中,山水是用来抒写内心情怀的,未必符合西方绘画中的 比例法则。对于人物的处理,画家往往将帝王或主角比例放大(如阎立本 步辇图),这种处理手法,也与西方绘画比例或透视法则相悖。 v 当代西方青年热衷体育运动,崇尚理性,热爱生命,挑战生命极限,这与浮 士德精神有关联;即使非理性、后现代的表现,也比大多数中国青年执著, 谨慎,富于主动性;而我们虽然有我们的优点,如集体归属感较强,沉着, 坚定,但有时表现得过于盲从,缺乏主动性,冲创精神不够,严谨性不够, 虔诚不够,这正是不同文化的体现.v 2、东西方不平衡的历史发展 v (1)古代(原始与奴隶)东方社会与文化比西方先进 v 古代世界六大王国:埃及王国、巴比伦王国、印度列国与孔雀帝国、 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波斯帝国、中华帝国。只有罗马帝国属于西 方! v 人类古代有五大文化发祥地:尼罗河三角洲文化、两河流域文化、印 度河文化、黄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