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课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882676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854.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课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九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课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九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课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九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课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九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课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课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课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 子 两 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孙子兵法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 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 ,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 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 法。今民与上同意也。一是孟母教子的 故事。二是孟子宣传仁 义之道的故事。三是表现孟子蔑 视权贵、刚直不 阿的品德故事。一、明确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的含义,积累文中的通假字 、多义词、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理解文 中的文言句式。3、比较两篇短文的论证思路、 论证方法的异同。2、理解文中所阐述的道理,体会短小 严密而又有文采的说理特点。v孟轲(约公元前372约前289) 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邹(今山东省邹县)人。他曾 受业

2、于子思的门人。v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 “德政”思想,提倡“王道” ,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 、梁、鲁、邹、宋、滕等国游 说诸侯。被后世尊为“亚圣” 。二、了解作家作品孟子思想v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v坚信人性本善v后天教育至关重要v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为真正的 大丈夫v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此书 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 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 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 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 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 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添上题目 ,就可以单独成篇。 v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与庄子

3、是文学性最强的。因为孟轲的为人,本不 像孔子那样深沉庄重,而是自傲自负,锋 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 锋,必欲争胜。反映在文章里,就不仅仅 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情 色彩。通俗流畅,无生硬语,又喜欢使 用层层迭迭的排比句式,这样就 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个显著 特点,即富有气势。如长河大浪 ,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 阻。v孟子的文学性,还表现在它善于 用形象帮助说理。有时是短小的比喻, 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 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 等等,都成为后世常见的成语。孟子 的散文对后世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它 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善于用文学手段 达到实

4、用目的。解释字词 天时 地利 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讨论问题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 “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三、理解课文三里之 城 ,七里之郭 , 环 而 攻 之 而 不胜。 夫 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 不胜 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的内城外城 围承接关系 小城 表转折,但是,却 发语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者:指“得天时”这种条件。矣:了。 但是 这是 表判断 讨论:第二层摆出了什么论据? 有何作用?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 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

5、 ,强调了“地利” 重要性。 阅读第三层思考问题: 解释加线词 城 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 利 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 而去 之 ,是 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墙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胄坚韧锐利 放弃离开 所守之城这讨论本层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 城而逃。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 出人和的重要性 。本层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 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 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 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 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 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阅读第四层思考问题:

6、故 曰,域 民不以封 疆 之 界,固国 不以 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 ,亲戚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 ,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 不战,战必胜矣。因此,限制 的国防靠 震慑 施行仁政的君主 到极点 内外亲戚通“叛”,背叛 凭归顺,服从 行仁政的君主 或者疆界讨论 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 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 支持和拥护。4、作者运用了什么

7、论证方法?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总结全文,深化论点。事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战 争域民固国威天下治 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张(结论)施行“仁政”(反面论证)(对比论证)排比论点范围孟 子名轲,字子舆,邹(现山东邹县) 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 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 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 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 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 、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 与弟子著书立说。孟子长于言 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 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 发展有很大影响。练习:多音字夫ff说降将 曾拂空shushuyujingxing

8、kngkngjingjingzngcngbf夫人、夫妇、车夫表示感叹将来、将军帝王将相、上将说话、说笑说客、说服通假“悦”空旷、天空空地、空格降落投降、招降曾经、曾几何时曾孙拂晓、拂逆通假“弼”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池非不深也 3、兵革非不坚利也 4、委而去之 5、人和 6、域民 7、固国 8、威天下 9、寡助之至 10、亲戚畔之 11、亲戚畔之代词,这(就是 )护城河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衣 委:放弃 去:离开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 使巩固威慑到通“叛”,背叛他,指寡助之君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9、寡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一座)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只有方圆七里的 外城。翻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 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 不能靠武力的强大。翻译: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 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三里之城亲戚畔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寡助之至辍耕之垄上何陋之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虽我之死结构助词:的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动词:到、去宾语前置标志,无义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代词:它,指代驴子123456久之,目似瞑语气助词,无义

10、一词 多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整篇课文给出作为文段)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 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C、肉食者谋之 D、两狼之并驱如故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极点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BC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 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 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D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

11、析错误的一项 (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 仁政”C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 )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 地利”。 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 道”的作用。 D画线的句子(“域民不以威天下”这三句 )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B生 于 忧 患 ,死于安乐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

12、,而死于安乐也。 课文分析 层次:个人 国家 结论对偶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课文分析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排比修辞?(过渡,承上启下)重点记忆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从给从在中在(某方面)通“增”,增加使痛苦vA 苦其心智 苦: vB 曾益其所不能 曾:v“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v全文的中心句是:v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 用课文词语回答)v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 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 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练习:看课文回答下列问题过渡,承上启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法家拂士,敌国外患v美国失去了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席位,这件事情证明了借“人权”干涉别国内政是不得人心的,也证明了孟子说的“ , ”是合乎科学论断的。练习:用两章中的原句回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