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课件(苏教版必修1)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881805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838.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件(苏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件(苏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件(苏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件(苏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件(苏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件(苏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始得西山宴游记》课件(苏教版必修1)(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柳宗元课前准备课前准备: :1、查询柳宗元的生平境况,以“我所知道的 柳宗元”为题写一篇周记;2、预习始得西山宴游记,找出你读不准 音的字注音;3、课文能够读通畅。 4、找出你认为重点的字词解释并记忆;5、找出你难理解的句子试翻译;教学目标n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言实词的古今异 义,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 n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 中写景的特点 n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在游西 山时达到的人与自然物我合一的境界 教学重难点n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 理 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n教学难点:领会到作者在游西山时达到的 人与自然物我合一的境界层层引

2、导 突破重难点n重点部分可采用反复诵读法和合作探究法完成 n难点部分,老师可以设计相关的问题,层层引导 ,帮助学生完成。如:1、西山与众山相比有何怪 特之处? 2、文章紧扣“始”字落笔,这一特征主 要体现在哪里? 3、为什么作者认为西山之游 才是真正游览的开始?激情导入n温故知新导入法:“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 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 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段美丽的描写 出自何人所写的哪一篇文章? n名句导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然界的山 山水水能给人许多的启示和安慰。赤壁赋中 ,我们曾和苏轼一起荡舟江水之上,今天,我们 要和柳宗元一起攀爬西山,领略西山

3、的风光。 参禅三境界n看山是山,看水是水;n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n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你是怎样理解这三句话的?小石潭记中小石潭原址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人称 “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刺史,故又称 “柳柳州”与韩愈齐名,唐宋八大家之 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 发展有重大影响。相关背 景 n因参与中唐时期的政治革新运动,受到保守 派打击,被贬为永州司马,开始长达十年之 久的谪居生活。n柳宗元到这里后心情抑郁,常常探幽寻胜、 徜徉山水来自我消遣。他写了多篇游记,其 中的八篇成为前后连贯、脉络相通的一组散 文,世称为“永州八记

4、”。n小石潭记是其中一篇。n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八记中的第一篇。 石涧记石涧记石渠记石渠记 小石城山记小石城山记小石潭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袁家渴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寄情于景托物寓志一读课文,落实词句一读课文,落实词句 一、请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僇人 恒惴栗 施施而行斫榛莽 焚茅茷 箕踞而遨 衽席 岈然洼然 若垤若穴 攒蹙累积 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 不与培塿为类 颢气 引觞满酌 颓然就醉 与万化冥合 lhng zhu lyzhu zhn mngfn fj jrnxi wdicun cdnyng liopu luhoshng zhutumng二、请

5、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理解下列词句的含义: 僇人 恒惴栗 施施而行 斫榛莽 焚茅茷 箕踞而遨 衽席 岈然洼然 若垤若穴 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不与培塿为类 颢气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与万化冥合 罪人常常感到恐惧不安慢步走走 砍伐杂草丛生的树木焚烧长得茂盛的茅草 伸开两脚,像簸箕那样随意地蹲坐着游赏风光坐席(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有的地方凸起)像土堆,(有的地方凹下)像地穴之间,许多山聚集收拢,重叠到一起,没有什么可以逃出我的视野的登高望远,千里之遥如在尺寸青山萦回着,白云缭绕着,最外面和天相接在一起不和那些小山丘同类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端起酒

6、杯,斟满美酒喝下, 一直到跌跌撞撞接近醉倒和万物的变化 暗暗相合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义 未尝 今义 没开始古文 这样以后 今义 转折连词古今异义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从这时 今义:递进连词醉则更相枕以卧古义 :更换交替 今义:更加到则披草而坐古义:拨 今义:覆盖在肩背上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义 :从前 今义:朝一词多义异始指异之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为自余为僇人故为之文以志认为奇异独特成为表目的而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卧而梦 觉而起,起而归 自远而至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而不知其所穷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表顺承

7、,“就”“然后”表修饰,“地”着”表转折,“却”但是”指出文言文句式类型并翻译。1、是岁,元和四年也。译文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译文二读课文,疏通大意 n请你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三读课文,咀嚼鉴赏 n第一段作者写了平日之游,那么作者是如何游的呢?作者 的感受如何? n第二段着重写了西山之游,作者又是如何游的呢?作者的 感受又如何呢? n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词是什么,结合题目,请同学们找出 来?并说说为什么会反复出现? n为什么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这里作 者用了什么手法呢? n作者题为始得西山宴游记为何不直接写西山之游,或 着全都写西山之游而要先写平日之游呢?

8、n诵读:n本文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始 得”二字怎么理解?请带着问 题诵读全文。n文章描写了几次宴游?n请你描述一下作者宴游诸山的 情形,体会他的心情,并说说 你的理由。n诵读第二段,说说作者笔下的西山 是怎么样的?找出相关词句。n作者宴游西山时的心情和宴游诸山 时一样吗?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 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 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 怪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 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

9、,攒蹙累 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欣赏品味欣赏品味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n今昔对比 宴游诸山宴游西山宴游 过程披草而坐,倾壶 而醉;枕以卧,卧 而梦;觉而起,起 而归(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 过湘江,缘染溪, 斫榛莽,焚茅伐, 穷山之高而止,攀 援而登,箕踞而遨 。(至无所见,而 犹不欲归 ) 心情恒惴栗心凝形释,与万化 冥合 n“然后知吾向之 未始游,游于 是乎始。”作者 为什么这么说 ?n现在你能理解 题目的含义了 吗?始得西山宴游记从 “未始知西山之 怪特” “始指异之”,最终感到“然后知 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n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这 既是

10、游览的线索,也是精神线索,与大自然的际 会才使作者沉醉,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全文以“ 始”字贯穿,行文跌宕起伏,结构浑然一体。 西山是西山西山不是西山 西山是柳宗元的西山n西山在这里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与力量, 它高峻独立,它人迹罕至,正如同作者有 高远的志向,却得不到重用。这样,西山 就成为了柳宗元的知己,它的特立、幽邃 ,正是作者卓尔不群的人格再现。“曾经沧 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偶遇西山的 惊喜与慰藉都包含在“始得”二字之中了 n寄情山水 情景交融 题为始得西山宴游记为何 不直接写西山之游,或着全都 写西山之游而要先写平日之游 呢?两次宴游的不同n游众山: 目的不明-施施而行,漫漫而

11、游 行为散漫-到、醉、卧、梦、起、归宴游体会-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游西山: 目的明确-过、缘、斫、焚、穷山势高峻-特立、不与众山为类气象阔大-莫得其涯宴饮之乐-颓然就醉,醉不欲归天人合一-心凝形释,与万化合宴游体会-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写作手法上的两大特色1、比照与映衬2、寄情于景,托物寓志文言知识n“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 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 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 物言志。n体会文言虚词的用法:找出文中的“而”、“其”,说说它们的用法 有什么不同。总结全文总结全文始始 得得 西西 山山 宴宴 游游 记记概写概写 ( (未知西山未知西山) )处境:恒惴栗处境:恒惴栗活动活动遗憾:未始知西山之怪特遗憾: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写特写 (始得西山(始得西山) )异之异之形势的高峻形势的高峻 气象的阔大气象的阔大 宴饮之乐宴饮之乐 记之记之漫游漫游 苦中作乐苦中作乐游之游之拓展讨论n你有类似的游 览经历吗?请 你用生动的语 言描述当时情 景,和大家分 享你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