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佩”——《诗经》、《楚辞》佩饰比较研究

上传人:qt****68 文档编号:47874003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61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佩”——《诗经》、《楚辞》佩饰比较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解“佩”——《诗经》、《楚辞》佩饰比较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解“佩”——《诗经》、《楚辞》佩饰比较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解“佩”——《诗经》、《楚辞》佩饰比较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解“佩”——《诗经》、《楚辞》佩饰比较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佩”——《诗经》、《楚辞》佩饰比较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佩”——《诗经》、《楚辞》佩饰比较研究(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烟台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解“佩”诗经、楚辞佩饰比较研究姓名:来倩倩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宗明华;江林昌20100501I 摘 要 摘 要 诗经与楚辞是先秦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两部诗歌作品,它们不仅是研究诗歌起源、创作手法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由于其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也成为研究上古文明的重要文献典籍。 细读诗经 、 楚辞 ,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包含了大量先秦时期的佩饰习俗,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入手,由佩饰习俗从中原到南楚,从西周到战国的变化,揭示楚文化对中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佩饰在文学作品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意象,对后世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分为四

2、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诗经 、 楚辞中至今仍有疑惑甚至争议的佩饰进行考释,以解除今人对某些佩饰的误解。 第二部分,是对诗经 、 楚辞佩饰习俗进行比较,揭示出佩饰背后蕴含的象征意义及文化内涵,指出楚辞佩饰意象对诗经佩饰意象的借鉴与创新之处。 第三部分,就时代原因及楚地的地理、社会、文化环境,探析楚辞所反映的楚地佩饰习俗对诗经所反映的中原佩饰习俗继承与发展的原因。 第四部分,对诗经 、 楚辞佩饰意象的文学意义作出分析,并揭示出佩饰意象的作用,以及对后世文学创作手法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诗经 ; 楚辞 ;佩饰;习俗;意象 II Abstract Shi Jing and Chu Ci, two r

3、epresentative anthologies of poems of the Pre-Qin period (the times before 221 B.C.), are regarded as the best source for studies centering around the origins of poetry and literary devices, as well as the most significant literary classic for the research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because of their cu

4、ltural accumulation. We can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ancient pendants based on a detailed reading of these two classics. For this reason,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examine Chu Culture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Zhongyuan Culture by studying the changing of pendants from central China to the S

5、outh Chu, from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fter years of changing, Pendants have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image in literary works, which has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writings of the latter period. This thesis is composed of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verifies and exp

6、lains those doubtful or even controversial pendants represented in Shi Jing and Chu Ci to clarify misunderstandings. The second part points out the symbolic meaning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pendants and makes it clear that the pendant image of Chu Ci inherits, most importantly, innovates that of

7、Shi Jing by making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pendant custom of Shi Jing and that of Chu Ci.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reason why pendant custom of Chu in Chu Ci inherits and develops that of the central China in Shi Jing as far as the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are concer

8、ned. The fourth part analyzes the literary meaning of pendants of Shi Jing and Chu Ci,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pendant imag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literary creation of the latter period. Keywords: Shi Jing, Chu Ci, Pendants, Custom, Images 烟台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烟台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原创性声明 本

9、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烟台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

10、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6版权声明版权声明 任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本论文作者同意,不得将本论文转借他人,亦不得随意复制、抄录、拍照或以任何方式传播。否则,引起有碍作者著作权之问题,将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引 言 引 言 衣服在起源之初是朴实无华的,人们仅要求它能够御寒保暖、遮羞蔽私即可,但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

11、在食能果腹、衣可蔽体之后,便对衣服有了更高级的审美需求, 韩诗外传曾说: “衣服容貌者,所以悦目也。 ”1人们开始想方设法让衣着体现美,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最直接的就是在衣服上加装饰,于是出现了“服饰” 。 服饰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服饰指衣服与配饰,不仅包括衣服,还包括与服装相搭配而戴的各种饰物。狭义的服饰则仅指衣服上的装饰物,如花纹、色彩,以及配戴在颈腰、 手臂、 头发上加以点缀的饰物。 其中就有一类 “佩饰” , 辞源 中这样解释 “佩” :“古代结于衣带上的饰物”或“系于衣带上叫佩”2,由此可知,佩饰专指结于衣带上的饰物。本文讨论的即为狭义服饰中的“佩饰” 。 礼记明堂位中记载:

12、“有虞氏服韨,夏后氏山,殷火,周龙章。 ”3有虞氏所穿的“韨”就是俗称的“蔽膝” ,最初是作为遮羞的衣服而出现的,用一块熟皮制成,没有任何图案纹饰,到了夏人那里,蔽膝上出现了山的图饰,殷人又加上火的纹样,周人更添了龙的形象,使得区区一块蔽膝也有了美的意蕴。在这一过程中,衣服也日趋发展完善,有了上衣与下裳的制度,而蔽膝仍加佩于服装之外,演变为衣服的装饰品。与蔽膝一同佩带在腰带上的还有其他一系列饰物,它们都增强了一个人着装整体的和谐美。 西周时期,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服饰制度,由于等级地位的差异、出席场合的不同,配戴的饰物也不同,这时的服饰不仅装扮人的形体,还体现人们的行为规范,那就是“礼”

13、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服饰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不同地域的服饰不仅体现了人们的审美观念,更深层次地展现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 要了解先秦习俗与文化, 从服饰的角度而言, 出土文物屈指可数, 我们只有诉诸文献,诗经与楚辞自然成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孔子在引导弟子学 诗 时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1 屈守元笺疏. 韩诗外传笺疏M. 成都:巴蜀书社,1996.82. 2 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209. 3 (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 礼记集解M. 北京:中华书局,1989

14、. 856.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既然读诗经能够“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那也一定可以识“衣装服饰之名” ,要想看到三千多年前周代服饰光彩熠熠的样子,则只能从诗经中窥其一斑而推知全貌了。 继诗经之后的楚辞 ,开拓了不拘于四言的新的诗歌体式,是我国诗歌创作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它辞藻丰富华丽、语言形象生动,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所说“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侯,则披文而见时”5, 展现了正统文化之外独具特色的楚

15、地文化, 从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楚辞所展现的楚人服饰也色彩斑斓、丰富多姿,从中我们可以观照战国时代楚国的文化风貌。 从古至今,研究诗经 、 楚辞中的服饰者不乏其人。就诗经而言,古人卷帙浩繁的名物疏释著作多囿于孔子提出的 “鸟兽草木” 之类, 直到宋代蔡卞的 毛诗名物解才专列“衣服解”一章,开始将服装列入名物研究范畴。后来又有明代冯应京的六家诗名物疏开始将服饰中列出玉、帨、韠等条目分而析之。清代徐鼎的毛诗名物图说始引图为证, 丰富了 诗经 博物学的资料。 但各家注解或过于粗疏或征引赅博、 伤于冗杂,而且礼制教化意味颇为浓厚。近人闻一多提出民俗学的方法研究诗经 ,为诗经名物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于

16、是有徐华龙的国风与民俗研究专列服饰一章,就国风中提到的服饰所反映的民俗进行论述。现代仍有单篇文章从民俗、文化角度对诗经服饰进行研究,如姜志刚的中的服饰民俗考析 、纪向宏服饰考释 ,都透过服饰考释看先秦的风俗与礼制。较为系统的有张嘎的服饰考论对诗经服饰举例考释,并探析背后的文化内涵及文学意义。然而,更精细地对诗经佩饰进行系统论述的尚不多见。 至今结合考古文物对楚服的研究也已取得一定成效, 多从服饰发展史的角度进行了论述,专门针对楚辞中提到的服饰进行研究的成果则屈指可数,唯有周秉高先生的原物一书现行于世。而专论佩饰的则只有李炳海先生的单篇文章抒情主人公的佩饰意象 ,从生命的层面看待人和佩饰的关联,给了我们新的启示。 研究诗经 、 楚辞中的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