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闭症教学计划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47870142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83 大小:4.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自闭症教学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综合-自闭症教学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综合-自闭症教学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综合-自闭症教学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综合-自闭症教学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综合-自闭症教学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自闭症教学计划(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 教育署教育署2002 第一章 引言 1.1 自美國兒童精神科醫生肯納(Leo Kanner)於一九四三年發表有關自閉症的報告 後,各國逐漸展開探索自閉症患者徵狀的研究。七十年代,香港社會普遍對自閉症 已有所認識,弱智兒童學校也逐漸取錄患有自閉症的學生(以下統稱自閉症學生或 學生)。 1.2 教育署於一九八三年試行輔導教學先導計劃,為就讀於特殊學校而經評定為典型自 閉症的學生提供支援。一九八七年,教育署正式在輕度和中度弱智兒童學校增設教 師職位 , 以推行 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Remedial Teac

2、hing Programme for Autistic Children in Special Schools) 。 1.3 為落實一九九四年發表的自閉症人士服務工作小組報告書的建議,教育署於同 年增撥資源,加強在特殊學校推行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 ,為評定為典型自 閉症的學生和具有部分自閉症徵狀的學生提供支援,以照顧這兩類學生的需要。目 前,教育署在全港三十一間輕度和中度弱智兒童學校推行這項輔導教學計劃。 1.4 為了幫助學校順利推行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 ,教育署於一九八八 年編印了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 ,闡述推行輔導教學的原則和 方法,並於一九九二及九五年分別作出修

3、訂。 1.5 為配合自閉症學生教育的最新發展,本年度教育署再次修訂指引,以更新資料,並 滙集有關的教育新理念,供學校參考。 - 2 - 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 教育署教育署2002 第二章 自閉症的認識 自閉症的徵狀 2.1 自閉症是一種因腦部功能異常而引致的發展障礙,患者的智力水平不同,行為特徵 亦各異。在思想和行為方面,他們普遍傾向固執和自我中心;在語言和社交發展、 認知和學習方面,他們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礙和異常情況。 2.2 香港是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疾病分類法第十版(ICD-10)訂立的準則,診斷兒童 是否患有自閉症。 2.3 一般而言,患有自

4、閉症的兒童通常在三歲前會出現下列三方面的基本特徵: (a) 社交發展的障礙 患者對外界事物不感興趣,不大察覺別人的存在。他 們多與人缺乏目光接觸,亦未能主動與人交往、分享或參與活動。在群處 方面,由於興趣偏狹,模仿力較弱,他們多未能掌握社交技巧,缺乏合作 性。同時,由於想像力較弱,他們極少通過玩具進行象徵性的遊戲活動。 (b) 溝通的障礙 患者的語言發展大多出現顯著遲緩和障礙,說話內容、速 度及音調異常,例如經常鸚鵡學舌、經常複述某些語句的片段、單音調等。 他們對語言理解及非語言溝通會有不同程度的困難。此外,部分兒童更欠 缺口語溝通的能力。 (c) 重複性及局限性的行為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

5、會堅持某些行事方式 和程序,拒絕改變習慣和常規,並且不斷重複一些動作,例如前後擺動身 體、搖晃頭部、室內繞圈等。他們的興趣狹窄,可能會極度專注於某些物 件,或對物件的某些部分或某些特定形狀的物體特別感興趣,例如車輪等。 2.4 此外,患有自閉症的兒童也可能有下列相關的特徵: (a) 特殊的感知模式 在感官反應方面,患者會有過敏或過弱的表現。例如 他們對某些聲音、顏色、食物或光線,會產生焦躁不安或強烈的反應;對 冷熱、痛楚反應過弱,因而對危險的行為缺乏警覺及適當的反應。有時, 他們會不斷轉動身體或用異常方法探索物件,把自己沉醉於某種感官刺激 中。 (b) 發展障礙 根據美國於一九九四年的統計,大

6、約有百分之三十患有自閉 症的兒童智力正常,百分之七十智能發展遲緩或弱智(智商七十或以下),而 其中輕度弱智佔百分之三十,中度或嚴重弱智則佔百分之四十。此外,他- 3 - 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 教育署教育署2002 們在各方面能力的發展並不平均,發展過程亦與一般兒童有別。例如一個 六歲的自閉症兒童在手眼協調發展方面與同齡的兒童可能相若,但溝通能 力卻只等同於一歲的兒童。 (c) 情緒及行為問題 由於溝通上有困難,加上未能適應轉變,患者較容易 受情緒或環境因素刺激,表現衝動或有傷害性的行為。例如他們會過分活 躍、四處走動、尖叫、跳躍;或在心理、生理、

7、環境、天氣等因素的影響 下,感到特別煩悶或焦慮,以致有撞頭、扯頭髮或咬手等自傷行為。 (d) 飲食、睡眠等生活習慣異常 患有自閉症的兒童會抗拒某種味道、顏色 或未曾吃過的食物,因而形成嚴重的偏食行為。例如只吃白飯或某牌子的 餅乾。此外,他們亦會有難以入睡的情況。 (e) 強項和興趣 部分患者可能會有異常的記憶力。例如他們能對地名、廣 告、樂譜、日期、數字等過目不忘,並且可以細緻無遺地記錄或憶述事物。 此外,他們在個人興趣和技能方面,例如繪畫、拼圖、彈琴等,也可能有 特別超卓的表現。 (f) 缺乏體會他人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對於自閉症兒童來說,了解別人的情 緒比了解別人的語言更為困難。他們甚少與別

8、人有目光接觸,亦不會注意 別人的表情和情緒變化,更難從別人的言語、行為推斷別人的想法、意願 和意圖或理解別人的感受。因此,他們有時候會有不恰當的情感表現和社 交行為,例如在別人不開心時大笑,在某些場合說些不恰當的話,或未能 與人分享快樂。 自閉症的發病率、成因及治療方法 2.5 一般而言,自閉症患者以男性居多,男女的比例約為四對一。外國的普查研究發現, 按照不同的判症標準,自閉症的發病率為每一萬人有四至十五名病患者。 2.6 不少臨床專家和學者對自閉症進行了許多研究,但仍未能就其成因作出一致定論。 研究顯示,自閉症的形成,與患者心理失調或家長的養育態度無關。病症相信是由 於幾種影響腦部發展的因

9、素造成,與中樞神經系統失調有關。部分患者腦部有明顯 的損傷,約三分一患者或會在青春期兼患羊癎症。根據近年研究推論,自閉症的成 因可歸納為下列五項: (a) 神經機能發展問題; (b) 生化機能發展,如機能失調; - 4 - 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 教育署教育署2002 (c) 遺傳因素; (d) 腦部損傷; (e) 懷孕期間受病毒感染。 2.7 目前,專家對自閉症的真正成因,還未有確切定論,亦未能找到根治的方法。然而, 不少研究指出,透過有系統的教育和訓練,配合適當的環境,讓患者多些與別人接 觸和溝通,可以幫助他們克服自閉症帶來的障礙和社會適應方面

10、的困難。 - 5 - 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 教育署教育署2002 第三章 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的推行模式 目的 3.1 兼有弱智的自閉症學生,由於多了一重認知方面的障礙,故有較大的學習困難。有 鑑於此,教育署在弱智兒童學校推行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 ,為患 有自閉症的學生提供學習支援,幫助他們克服學習、情緒和行為上的種種障礙,加 強適應常規學習、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動的能力。 服務對象 3.2 本計劃為就讀輕度及中度弱智兒童學校的自閉症學生而設。他們須經有關的專業人 士評估及推薦,才可接受這項服務。現時,教育署除接納公營診所、醫院和

11、兒童體 能智力測驗中心轉介的個案外,亦接納由具有香港醫學專科學院精神科或兒科醫學 院院士資格的醫生評估及轉介的個案。 3.3 學校如發現個別學生有自閉症傾向,應盡快轉介他們往有關機構接受評估。如學生 被鑑定為患有自閉症,學校須及早為他們提供輔導服務。 3.4 學校須確保學生已鑑定為患有自閉症,才可安排他們接受輔導服務,並且向教育署 提供該學生的評估資料。此外,學校須定期向教育署更新取錄的自閉症學生名單, 以便安排輔導教師(以下統稱教師)提供有關服務。 輔導教學的推行模式 3.5 為讓自閉症學生融入常規的學校生活,學校宜將他們按年齡編入適當的班級,再由 教師因應他們的需要、學習表現和教學活動性質

12、,安排以下不同模式的輔導教學。 (a) 個別輔導 對象可以是未能適應學校環境的初入學學生,或是那些過度活躍及有情 緒、行為問題的學生; 着重訓練學生的基本學前技能,例如專注力、安坐等,引發他們的學習 動機,並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安排宜每日緊密進行,使學生盡快適應學校生活和有效學習,但每 課節時間不宜太長; 當學生有明顯進步,一對一的個別輔導應逐漸由其他輔導形式取代,以 培養他們的社交和群處能力,同時也能更有效地運用教師資源。 - 6 - 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 教育署教育署2002 (b) 一對二輔導 學生掌握了基本學前技能後,可編為二人一組

13、接受輔導,重點訓練學生 聽從指示的能力; 教師教導其中一位學生時,亦同時訓練另一位學生自行學習或繼續活 動,以培養單獨學習和活動的能力及習慣,使能在課堂上與同學一起學 習。 (c) 小組輔導 按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需要分組,例如溝通、獨立生活技能、社交技 巧等訓練小組,並設計合適的學習內容,以加強學習的互動和趣味性。 然而,教師要密切觀察每個學生的反應,確保他們從小組訓練中獲得預 期的教學效益; 除了在校內進行小組輔導外,教師亦可安排校外學習活動,增加學生與 他人接觸及溝通的機會。學生在真實環境學習,體驗實際生活,不單能 加深對生活規範的認識和理解,亦能實踐學到的知識和技能; 將學生與一些能力

14、較高的普通弱智學生編成一組,使他們在朋輩的協助 和示範下學習。這種模式尤其適用於訓練社交群處和溝通技巧,讓他們 從遊戲和活動中學習。 (d) 入班支援 主要為那些在溝通、社交及行為方面均有明顯進步的學生而設: 與學生原屬班別(以下統稱原班)的教師進行協作教學,協助學生 適應課堂上課的模式,鼓勵他們融入課堂與全班同學一起學習,並 在有需要時為他們提供個別指導或即時修訂學習活動; 進行協作教學前,兩位教師應一起商討和策劃課堂的學習活動,互 相配合,各司其職; 對於那些未能適應課堂學習模式的學生,教師亦可入班支援,藉課堂觀 察,找出學生的具體問題,然後與原班教師商討處理方案,為學生安排 適切的輔導,

15、使能盡早適應常規課堂活動。 教師可觀察、記錄(請參考附錄一)及檢討學生在原班課堂中的表現,作 為策劃輔導教學的參考。 (e) 跟進輔導 學生如能主動參與原班學習,則應減少固定的輔導課節,盡量讓他們留- 7 - 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 教育署教育署2002 在原班上課,使能有較多機會與其他同學一起學習; 教師可安排學生參與輔導教學計劃下的校內和校外活動,以加強他們所 學到的溝通、社交和群處技能; 教師須與原班教師保持緊密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展,並按其表現安 排跟進輔導。舉例說,若個別學生的適應能力有所倒退,教師可再為他 提供較密集的輔導,以鞏固原先

16、學到的技能。 3.6 當學生適應了原班課堂學習後,以上(a)至(c)項的抽離模式輔導應盡量減少。教師須 定期檢討現行輔導模式是否切合學生需要,並按學生的學習表現和進展作出靈活安 排。 教師的職責 3.7 教師的職責應包括: (a) 編訂個別學習計劃 每個自閉症學生在認知、溝通、社交群處和適應方 面所遇到的障礙不盡相同,教師須準確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成長進展和 實際生活需要,從而編訂合適的個別學習計劃(請參考附錄二),訂定學習 目標和學習範疇的內容,使學生能有效地學習。此外,教師亦應幫助他們 掌握有效的溝通方法和社會認許的行為模式,並處理偏差行為。教師可參 照下列步驟,擬訂輔導計劃(輔導教學流程圖見附錄三): 釐定學習基線 參考學生的心理評估報告,了解他們在各方面的能力; 利用有效的工具評估學生的能力,分析他們的強項和弱項; 觀察學生的整體表現,並徵詢有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