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组织与管理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867420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14.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组织与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组织与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组织与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组织与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组织与管理(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系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 项目 ? 优化管理机制促进 高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的研究?的部分 成果, 批准文号 2007C20009 。高校在产学研合作 中的组织与管理张晓萍 ! 余怡春摘! 要! 产学研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构建产学研合作机构, 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建立产学研投入机制, 发挥高校自身优势, 实现高校、 政府、 社会的良性互动。要坚持产学研合作的正确导向, 加强工作分类指导, 强化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引导广大师生投身产学研合作。关键词! 高校教师! 产学研! 组织模式! 管理机制作! 者! 张晓萍, 宁波大学人事处助理研究员 (

2、宁波! 315211)余怡春, 宁波大学人事处副处长 (宁波! 315211)近年来, 我国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与原始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 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效果仍不显著, 很多高校教师不了解社会需要, 研究成果脱离实际, 难以获得企业青睐, 导致部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渐行渐远。为了充分发挥高校在产学研结合中的作用, 有必要以高校体制改革为契机, 探索与产学研合作相适应的高效、 规范、 开放、 有序的高校教师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高校作为产学研合作中的重要创新源头, 拥有人才、 学科、 实验条件及国际合作等资源优势, 具有智力供给多元化、技术支撑行业化

3、、 政策咨询专业化等多维特征, 承担着培养人才、 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的使命。在产学研合作中, 大学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 能把智力资源与生产结合起来, 使高校的新技术和新思想能及时移植到企业, 从而帮助企业加快技术创新, 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高校通过加强与高新技术有关的教育, 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库?; 通过研究与高新技术有关的科学, 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知识库?和?思想库?。在区域创新体系中, 高校发挥骨干、 支撑、 引领和源头作用, 为整个创新链提供知识源; 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动力; 传播最新科技产业发展动态;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面人才支撑; 做政府的思想库和

4、智囊团; 做社会及企业对外合作的窗口和桥梁。教师所提供的社会服务, 以创造性人才为依托,以密集型知识和高科技产业为支柱, 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前提下, 将创造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 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高校社会服务职能主要通过教师来实现, 高校教师根据自己的优势和专业特长, 积极投身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 面教育评论 /2010年第 5期向生产第一线进行研究开发, 发展科技产业, 成为产学研合作的骨干力量。在产学研合作中, 高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传播知识, 培养人才是高校教师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最根本、 最有价值的表现形式。其次, 高校教师通过参与应用领域的科学研究, 为

5、产学研合作发展提供 ?知识库?和?思想库?。高校教师通过联合攻关, 不仅解决了企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瓶颈技术, 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而且有利于培养具备创新能力、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和创新团队。高校教师直接为社会服务, 有利于深入了解实际、 了解社会和了解国情, 理论联系实际, 增强解决问题的本领, 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虽然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已取得一些成就, 但从总体上看, 仍然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校的许多科研成果应用性不强, 技术不配套, 不符合生产实际需要, 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环节薄弱, 削弱了高校主动推进产学研合作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长

6、期以来, 高校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产学研合作的需要。一是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部分高校没有设立产学研合作的归口管理机构或协调性组织, 致使产学研合作缺乏组织性。与生产方建立的专业性机构如管委会, 往往没有真正起到应有作用。部分高校机构重复, 出现科研处、 社科处、 推广处 (或合作处 )、 产业处、 科技园对产学研合作多头管理、 互相掣肘的现象。二是组织模式选择不合理。部分高校在具体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上没有根据学校实际, 而是采取? 天女散花?式的分散的产学研合作方式。? 短平快 ?项目多, ?高大精?项目少, 单打独斗多, 集中合作少, 形不成合力。三是职称评聘标准不合理, 重论文和学术成果,

7、轻产学研合作所创造的经济社会效益。四是内部利益分配不合理,个人与学院、 学院与学校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不明确, 造成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动力不足。大多数高校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有关人员流动、 生活待遇、 成果归属、 职称评定等方面, 都还缺乏切实可行的政策#。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强, 成果脱离实际, 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大部分教师缺乏在企业或事业等单位工作的经历,重理论轻实践, 重学术轻技能的倾向一直没有得到改变。研究成果多以学术论文的形式体现, 市场领先性、 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都比较差。作为技术商品, 其又缺少必要的服务,不能有效满足企业大规模生产对成套技术和装备的需求。市场价值的缺失造成科技成果的

8、有效供给不足, 由于低水平重复, 科研成果出现?滞销?现象。据统计, 我国高校、 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 20% 左右, 实现产业化的不足 5 % 。由于知识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导致产学研合作中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相对困难, 加大了高校产学研结合的风险。一是高校教师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对成果的市场价值不清楚, 估值能力薄弱, 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二是在产学研合作实践中, 无形资产被盗用, 部分企业在未征得高校同意的情况下, 借助高校品牌进行产品宣传, 高校权益受损现象比较普遍。三是职务发明被滥用, 部分教师私下用自己的职务发明参与企业经营, 而不在学校进行登记, 所取得的收益学校无法参与

9、分配。四是合作方不诚信导致产权纠纷, 如有的技术转让合同在价格条款中注明: ?交入门费若干, 以后逐年按销售利润的一定比例提成。 ?但在合同履行中, 转让方很难准确掌握受让方具体销售利润, 无法按照合同约定收取提成而造成损失。过度市场化削弱了高校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质量。部分高校为了获得政府、 企业的科研投入, 不顾高校基本的理念与责任, 成为迎合社会需求的 ?风向标 ?。经济利益成为高校开展一切工作的动力乃至目的, 必然导致教学质量下滑, 产学研所需的创新人才供给不足。教授、 科研人员为了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 放弃教学与基础研究而转向 ? 短平快?的应用性研究。高校缺乏基础研究, 不能为产学研

10、结合提供科技创新的理论来源, 造成创造力的枯竭。教师背离其基本职责, 势必动摇高校的生存之基与立命之本, 影响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怎样处理好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教师不因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损害教书育人目标, 已经成为高校面对的普遍性的问题。为提高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需要构建产学研合作机构, 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建立产学研投入机制。要发挥自身优势, 实现高校、 政府、 社会的良性互动, 并充分发挥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要把产学研合作作为学校发展战略的着眼点, 加强顶层设计, 突出中间环节的策划和实施, 强化对校企合作工作的规划和领导, 建立校企合作信息发布和反馈机制。为了充分

11、发挥产学研合作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需要建立专门的合作机构&。按照?组织网络化、 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原则, 开展技术服务、 技术评估、 技术经济及信息咨询等, 促进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联合, 为高校教师寻找合作企业和合作项目, 对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跟踪式服务,及时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推动合作项目顺利展开。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是当前一项急迫的任务。为提高产学研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应本着自愿互利、 职责明确、 收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原则, 在校企合作模式上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与企业合作模式的转变。要从原来以教授个人为主体转变为以多学科学术团队为主体的科研合作模式, 实现研究

12、方向相对稳定、 团队人员相对稳定、 经费来源相对稳定。二是为企业服务理念的转变。支持企业在跟踪、 消化国外先进技术需求的基础上, 逐步向前沿、 原创的研究方向上转变, 在一些基础性研究、 关键技术研发上先于企业取得突破, 从而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前期基础。三是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要从原来由校内导师指导学生的传统人才培养方式, 逐步向与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 校企双方共同指导学生的新的人才培养方式转变, 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实用型人才, 使学校成为助力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此外,还应强化产学研合作管理, 建立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管理办法。产学研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坚持正确导向, 加强工作分类指

13、导, 强化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 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引导广大师生投身产学研合作。通过实现教师职务聘任, 以岗位聘任为核心, 将各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与目前聘任的岗位等级一一对应, 并根据产学研一体化目标, 合理地分布到各级各类教师职务岗位职责之中。真正体现按需设岗、 公开招聘、 平等竞争、 择优聘任、科学考核、 合同管理和以岗定薪、 岗变薪变的原则, 努力形成广纳群贤、 人尽其才、 能上能下、 能高能低、 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一些大学的实践证明, 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教师岗位聘任制度, 能极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校的各项事业均得到快速发展。要完善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

14、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风险转化的评估体系, 建立完善的有利于产学研三方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进一步建立保护知识产权、 规范合作的法规政策体系, 消除合作障碍, 建立规范的科技成果价格评估体系, 健全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机制, 建立创新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 切实保证高校教师的合理权益。建立稳定的产学研投入机制, 加大政府的投入。遵循突出重点、 专款专用、 滚动发展的原则, 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和导向作用。引导企业、 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加大对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投入。激发企业增加产学研合作创新投入的积极性, 推动企业技术开发经费逐年递增, 滚动发展, 真正做到以企业为主体。寻求多元化的投资主

15、体, 逐步形成多元参与的投资体系,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表明, 产学研结合是高校更好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对产学研合作的组织领导, 制定更加优惠的产学研结合政策,加大对产学研结合的资金投入。探索、 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和激励机制, 鼓励高校与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 形成多层次、 全方位的合作。鼓励科技人员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把技术与资本有效融合起来, 把成果与市场紧密对接起来, 把专家创造性与企业家积极性结合起来。要认真研究制定产学研合

16、作发展规划,把产学研合作纳入高校 ?十二五 ?发展规划, 制定产学研合作的近期和中长期目标, 建立主动服务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通过分步实施, 加以落实。注释: 杨友文、 叶敏: (高校在产学研合作 中的地位与作用),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2年第 8期。# 胡恩华: (产学研合作创新中问题及对策研究 ),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2年第 2期。 顾伟忠、 刘兰: (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政策研究),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 2006年第 3期。%冉茂瑜、 顾新: (我国产学研合作冲突分析及管理),(科技管理研究), 2009年第 11期。& 甘成英、 毛晓红: (西南科技大学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下的教师资源开发研究 ),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 1期。丁学俊: (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作思路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 1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