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大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拙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866803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7.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北大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拙见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北大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拙见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北大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拙见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北大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拙见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北大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拙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北大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拙见(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文题目:北师大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拾遗作者:黄思华单位:广东北江实验学校邮编: 512026 电话: 13076274025 北师大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拾遗北师大版七年级思想品德的教材密切关注随着生活范围和生活经验的扩展,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个循序渐进的生活主题逻辑系统。每册书都是按照“成长、交往、规则、理想”四个维度展开,并以简明易懂的板块方式呈现这个系统, 形成教材的总体结构框架, 在编写中突出以品德培养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的综合性特点、设计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把握教材的普适性、 通过形式创新, 提高教材图文质量等五大特点,整套教材贯穿了开放性、互动性

2、和共同成长的理念。该教材无论在内容构建、文字风格、素材选取还是呈现方式上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创新意识。但白玉微瑕,笔者在教学使用的过程中, 发现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也存在诸多困惑,在此希望与同行进行探讨。一、教材知识的整合不够严密,内容编排的逻辑性不够强,甚至出现教学内容编排的重复同一学年上下册的教材中就出现了多处教学内容编排的重复。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材第7 课中第一站理解公共生活P64-66 页中介绍角色与责任及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些内容与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3 课第一站角色与责任 P34-35 页所讲述的内容几乎完全相同,仅仅是标题不同而已。同一册教材的同一单元的中也出现了

3、教学内容编排的反复。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材第一单元做情绪的主人,分为了七彩情绪、 纾解压力、 乐观向上三课,从这三课的标题看不会有什么问题,可仔细研究却发现这三课的内容其实完全可以整合到一课就行了。 这一整个单元无非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有关“情绪的产生”即“是什么”的问题、“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不同影响”即“为什么”的问题、 “如何管理情绪”即“怎么样”的问题。而第2 课第一站了解压力中“过度压力的危害”与第1课第一站体察情绪中“消极情绪的影响” 其实是同一性质的问题, 而且调节情绪的方法与调节压力的方法是可以相通的。 因此完全没必要反复编排。 因为过度压力的危害, 也即是因为过度的

4、压力会直接导致一个人的情绪变化,会使人产生诸多消极情绪, 而这过度压力的危害也即变成了消极情绪的影响。而“适度压力的重要性作用”其实也是间接讲解情绪的积极影响。 因此笔者认为第 2 课纾解压力 的内容完全可以从上册第一单元中删除,而应该把这一课的内容编排到本册第10 课公平竞争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竞争是一把双刃剑” 更为合理。 而且类似反复编排教学内容的现象在第二单元中的第4 课第二站的内容与第5、6 课的内容中又出现过。因此笔者建议一线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树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用思想品德教材教” ,而不是传统的“教思想品德教材”。要把思想品德教材当成是“范例”,是可供师生解读的

5、“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思想品德教材展开“对话” ,注重对思想品德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 “深加工”,发挥各种课程资源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能够既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用整体观点、系统方法去重新整合教材、整合教学内容,从而真正“活用教材”,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教材少数内容超出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不利于教与学的顺利开展教材的编写应注重认知工具的给予和学生生活逻辑的引导,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组织和表达教学内容,使教材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形成积极互动,任何学习都必须遵循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 可在使用北师大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教学的过程中, 却发现部

6、分内容的编排不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情况。 这会致使学生在学习时, 因为已有理论知识的局限性,很难理解和接受所教学的内容, 所以就得要求老师在教学时必须补充大量的知识,而这些补充的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又会再重复地教学。北师大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的教材中,在第 2 课开始新学习一课中突然出现“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个中国公民法定的权利和义务”,及第 7 课平等待人中出现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平等是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 、 “在法律范围内正确行使平等权利” 等, 由于初一的学生没有相关法律基础知识的铺垫,学生根本不理解什么是 “公民” 、 “权利” 、 “义务”、 “基本权利”、 “平等权利

7、” 等,而这些最基础的法律概念却安排在八年级的教材中。北师大版思想品德教材的每一册都有安排一定的法律知识, 但这些内容的编排应当符合一定的逻辑性。尤其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材的第9 课第二站用法律维护权益 中突然冒出的“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法律可以通过调解、和解、诉讼及仲裁等多种方式实现对受害者的救助” ,更可谓是让学生一头雾水。使用北师大版思想品德教材的初一学生, 可以说连法律都还没有正式地接触, 连法律的基本特征,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及宪法、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最基本的最相关内容都不曾学习,也就是说连最基本的 “是什么” 的内容都不懂,又如何让学

8、生能做出“怎么做”的选择呢?可谓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更好地守法和用法,一个连法律都不懂的人,又怎么能要求他正确地用法呢?因此笔者认为北师大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材的第9 课第二站用法律维护权益这一节的内容编排到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的教材中作为法律知识的收尾最合适。此外,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材第5 课 积极融入社会 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对于一个初一的学生来说, “社会化”和“人生价值”就像宇宙一样空洞而悬浮,由于学生已有相关理论知识的有限,使他们根本无从理解及接受这一课的知识。如果这些知识都不能通过理解而记忆并消化变为学生己有的知识,那这些知识的教学和学习都可谓是无效的。三、教材中存在个别概念模糊

9、、知识点不明确的现象教材中存在个别概念模糊的现象,例如七年级上册中第2 课开始新学习中什么是“公民、权利、义务” 、第 4 课中什么是“集体”、第 6 课中什么是“礼貌” 、 第 7 课平等待人中什么是“基本权利、平等权利”;还有七年级下册中第 2 课中什么是 “压力”等概念在课本和教参中都没有准确的解释,甚至都没有任何的解释。教材中存在个别知识点不明确的现象。例如七年级下册中第1 课 P4页第一句话“情绪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以加粗的黑体字出现在段落的首句,但紧接着的却是介绍积极情绪的影响和消极情绪的影响,却只字未提如何划分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以什么为依据, 甚至连教参也规避此问题, 所以教参

10、中也不曾涉及此知识点。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在教学的实践中, 在“用思想品德教材教”的理念指导下,对其进行积极地利用、开发、拓展和创造,努力使之达到最优化,从而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参考文献:1、庄永敏北师大版思想品德 (7-9年级) 教材结构及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杂志 2006.9 2、万佳思想品德新教材的特点及应用, 中国德育 2009.6 3、张弓弼试论“用思想政治教材教” ,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09.2 4、陈光全品德课新教材的整体性解读 , 成才 2009.7 5、朱航立足教材超越教材, 教学月刊 2010.1 6、王毅苏人版思想品德教材拾遗 , 教学与管理 201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