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及特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862441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50.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及特色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及特色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及特色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及特色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及特色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及特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及特色(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在于对词的内容和风格都进行了全面的开拓与创新。(一)在内容上, 苏轼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花间” 、 “樽前”引向了人间社会,以至赢得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价。在众多的题材中,尤以下列三方面成就最高。1、抒情词。苏轼不但写传统的情词,更进而直接抒发自己的从政之情、 爱国之情、怀古之情及人伦之情。 在 沁园春赴密州早行中,他抒发了自己“致君尧舜”的远大抱负和失意后“袖手何妨闲处看”的旷达态度。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以汉之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不计小过,给他到西北前线建功立业的机会,强烈表达了自己抗敌御侮的爱国赤诚和豪迈精神。 而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 和永遇乐 彭城夜宿燕

2、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中又抒发了自己深沉的怀古之情。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等词中,又广泛地抒发了朋友、兄弟、师生之间的人伦之情。特别是江城子所抒发的夫妻之情,不但历代词人绝无此类作品,即使历代诗人也少有如此感人的真情: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下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2、咏物词。苏轼的咏物词不但数量达三十余首,而且水平之高超过同代词人,不但重形似描写,而且尤重神似描写;不但能写出物象,而且能写出寄托。如在黄州所写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

3、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艺术地再现了在乌台诗案之后“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只影自怜, 命寄江湖之上” 的心情。 又如水龙吟 咏杨花 ,通过精神上的相通之处,把杨花、思妇、我,这三种原不相干的形象, 融合成一个有神无迹的艺术整体,深得神似之美。3、农村词。宋代文人极少有真实地描写农村生活与农民形象的词, 苏轼突破了这一题材。他在徐州所作的组词 浣溪沙五首,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它写到了农民形象,劳动生活,农村风俗,农村风光,以及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真心向往。(二)在风格上,苏轼也对词进行了全面的开拓,打破了以前“婉约”的一统天下。1、开

4、创了豪放词。用“豪放”这一概念评词之风格,自明清以后,主要指那些恢宏刚健、豪迈磅礴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在苏词中虽不很多,却是一种很有影响的新风格。这些作品能将充沛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如著名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 惊涛裂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全词将无限的时、空任意驱使笔下,将赞美古之英雄与抒发自己之怀才不遇

5、结合起来,感情豪迈而又沉郁,景色画面,豪放雄伟。2、开创了旷达词。所谓旷达词主要指表现自己疏狂不羁、超尘拔俗、通脱豁达、潇洒飘逸、乐观开朗、高洁特立等性格及胸怀的作品。这类作品最具苏轼的性格特征,数量又很多,因而可以称为苏词的主要风格。苏词的旷达,有时是通过置自我于度外,使自我与自然得到精神上的沟通来实现的。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人生现象与自然现象,人生哲理与自然规律等量齐观。上阕才以不能“乘风归去”为憾,马上又以“何似在人间”自解;下阕才以“人有悲欢离合”为憾,马上又以“月有阴晴圆缺”自解,从而从大自然中得到慰藉,摆脱了人生苦恼,实现了旷达。苏词的旷达,有时又是通过充实自我,从而抵御外

6、界的一切困忧实现的。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既不以风雨为忧,也不以晚晴为慰,一切变化对他说来都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无差别境界。有了这种心灵的感悟与充实,他就可以超脱得“一蓑烟雨任平生”了。苏词的旷达,有时还通过归隐、纵欢等各种手段加以表现。也有一定的消极因素。在艺术手法上,苏词的旷达常通过清空的境界加以表现。所谓清空即不染凡俗,不着色相,遗貌取神,虚实结合。这和苏轼“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艺术原则,及“行云流水”,“天马行空”的散文与诗歌风格都是相

7、通的。从具体手法来看,苏轼常以清空之笔刻划一些“须信吾侪天放”(鹊桥仙)的旷达人物形象;也常以清空之笔描写一些溪流风月、薄云疏雨,以及清辉万里的月夜、雨后初晴的湖山等清幽之景;还常以清空之笔咏叹一些具有高远寓意的物象,如象征着高旷的鸿,象征着雅洁的梅。这些都加强了苏词清空旷达的特征。苏词也有很多婉约之作。这些作品发扬了韦庄、李煜、欧阳修等人词中清丽的一面,使婉约之中更多一些清新疏朗。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感情之缠绵决不下以后周、秦诸子,但笔调却十分清丽明快。苏轼对词的贡献还表现在音律上,他精通音律,但又不受其所限,正像陆游所评:“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 曲终

8、,觉天风海雨逼人。 ” ( 老学庵笔记)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宋词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沿袭期、变革期、过渡期、中兴期、衰落期。北宋初中期,虽不乏各大名家的优秀作品,但词主要还是以描写男女恋情、离愁别恨、深闺怨景等为主题的应歌宥酒的娱乐作品。而苏轼成功地转变了这种风气,提高了词的品质,扩大了词的意境、改变了词的风格同时推进了词的格律。(一)提高词品。从题材和内容上来说,苏轼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以至北宋初中期“词为艳科”的传统,很多内容,如怀古、言志、隐逸、悼亡、农村风光、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奥秘,无不可以入词。所以刘熙载说:“东波词似是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也

9、。” ( 艺概 ?词概)后人常用“以诗为词”来概括苏轼的特点。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上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三句,说得是自己有少年郎的豪情,左手牵着黄狗,右臂举着苍鹰去打猎。 “锦帽貂裘”两句,写的是打猎的装束。“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以孙权自比,说全城人都跟着去看他射虎。下片“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说自己虽然双鬓已经微白但丝毫挡不住他的雄心壮志。“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

10、以魏尚自比,寄望着朝廷何时才能将边事托付于他。最后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说为了抵抗西北的敌人,要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这首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二)扩大词境诗至宋朝有了以理入诗的风气,苏轼亦把宋诗特色之一的“理趣”引入了词里,他之前,词多为应歌酬唱之作,而苏轼将词回归到自我,并能将浅显的事理提升,情浓理也浓。苏轼从人生角度去探究人生奥秘,去面对逆境人生。他认为人生如梦,是有着丰富的生命内涵的,并不是简单的消极悲观思想,而是一种豁达的人生体验,甚至是一种激进的人生态度。而这种种的情怀都能在其作品中找到端倪,从而使其词的意境深远,

11、回味悠长。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

12、,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

13、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 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三)改变词风从艺术手法风格上来说,苏轼将议论、抒情与叙述等手法,豪放与婉约、雅洁等风格结合起来,使手法和风格多样化,突破了前期词多用白描手法而造成的单一的婉约风格,在情景交融、铺叙手法及章法结构等方面做得更为精致和成熟。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写得极尽缠绵婉约;念奴娇 (赤壁怀古)则极尽豪放。而水调歌头又是另一种风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14、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题材虽是传统的离别之情,但没有陷入离别的悲哀而不能自拔的窠臼,最终表达的却是旷达之怀。同时更把表现的空间扩大到了天上的月宫。这使词的风格表现出一种高原清旷的特点,这又是传统中所没有的风格的多样,使词多姿多彩。(四)推进词律从功能上来说,虽然词的应歌娱乐的特点还没有完全消失,但是改革时期的词更主要是为了抒情言志。世人评苏轼的词往往不协音律,这说明苏轼的词主要不是为了歌唱,而成了诗外的另一种抒情工具。词发展到苏轼,娱乐功能减弱了,而抒情功能大大增加了,实际上已经成了诗的另一种形式。至此,诗与词之间的那道鸿沟便基本上填平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