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答案及必修二中国经济史复习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860228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97.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三答案及必修二中国经济史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专题三答案及必修二中国经济史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专题三答案及必修二中国经济史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专题三答案及必修二中国经济史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专题三答案及必修二中国经济史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三答案及必修二中国经济史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三答案及必修二中国经济史复习(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选择题 1、B 2、A 3、D 4、C 5、B 6、D 7、A 8、B 9、C 10、C 11 、C 12 、A 13、C 14、A 15、C 16、B 17 、A 18 、C 19、 D 20、A 21 、B 22、A 23 、C 24 、D 25、D二、非选择题 26、(1)农本思想;农业是国家税收 的来源。(2)生产工具的改革(唐代曲 辕犁 );水利工程的修建(都江堰-战国 秦国李冰 );生产经验的积累。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男耕女 织”、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 27.(1)地方士绅的阻挠

2、 反对,地方实力派官员倡 导实业。(2)一战期间列 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荣氏企业 抓住机遇,善用 促销手段,产品质量好。 (3)诚实经营,诚实守信 。28(1)服装、建筑、饮食、交 通、婚礼、习俗(2)特点:中西 合璧,相得益彰。既保存了传统 ,又吸取了西方优点。 外来因素:受西方外来因素影响 。(3)积极影响:丰富人们的物 质生活,改变人们的思想文化观 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中国社会 进步和近代化进程。29(1)1957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实行社会主 义工业化,逐步确立计划经济体制。1985年 ,实行改革开放;1995年:深化改革,逐步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表一:时间 事件

3、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农业合作化表二:1958年 人民公社化表三:1978年改革开放 农村实行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 (3)变化: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转变。原因: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工农业产 品丰富;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一.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知识梳理: 1春秋战国:A、铁农具提高了生产 效率 B、牛力耕田开始出现,精耕细作的生产模 式日益完善。 2、唐朝:曲辕犁,标志着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3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有三国时的筒车和唐宋时 的翻车。 4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 汉的漕渠白渠,并治理黄河

4、。 5春秋时期开始,“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成为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课本第5页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经营方式的小农经济,自 给自足。 小农经济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 (4)作用:积极A、无天灾苛政干扰,农民可勉强自足 ;B、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消极: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 大再生产。近代以后,成为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 素。B、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5、经历 了怎样的演变?有 哪些土地经营 方式(课本第8页) (一)、商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盛行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二)、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1、 形成: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 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2、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 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3、地主土地所有制(1)途径:土地兼并 (2)历程:北魏-实行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按性别 、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 买卖。目的: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利益。 宋朝不抑兼并;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土地买卖 普遍 三

6、、手工业商业知识点: 1 冶铁炼钢技术:南北朝时发明世界领先的灌钢法 2 冶铁燃料:(1)汉代用煤冶铁,北宋普遍流行(2 )南宋末用焦碳炼铁,明朝流行 3 丝织技术: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 ;唐代缂丝技术 4 棉纺技术:元代:黄道婆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 元明时期:江苏松江-棉纺织业中心 5 陶瓷:宋代,景德镇-“瓷都”; 元代-青花和釉里 红;明代-斗彩和五彩瓷;清代粉彩和珐琅彩。 6 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后期、江南地区、纺织业等。特 征:自由雇佣劳动(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7、官私手工业消长:官营到明代前期为止,占据古代 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明代中叶以后占据主导 地位 7、隋唐:商业贸

7、易蓬勃发展。出现长安、 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唐 代:整齐划一坊市制。8、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打破市坊界限,现出街市,农村中出现草 市;打破时间限制,出现晓市、夜市 9、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商业市镇兴 起白银普遍流通棉花、茶叶等农产品 大量进入市场。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 雄厚,形成徽商、晋商等。四、古代经济政策(课本27-28页) 1、重农抑商 史实: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 政策;明清时期-依然坚持抑商政策 并实行闭关。 2、明清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严重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导致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五、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鸦片战

8、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课本46页)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 2、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 体系,沦为列强商品市场和原料 产地。单选题第9题.六、近代工业的起步-洋务企业1、背景:内忧外患;清朝统治危机。 2、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师夷长技以自强” 3、内容:自强(1)军用企业(2)求富:民用企 业。 其他内容:派遣留学生;创办海军。 4、评价:作用: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促进民族资 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培养近代人才;一定程度 上抵制西方经济势力入侵;对早期近代化起到推 动作用。 5、失败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 破产。只学先进技术而不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七、了

9、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 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阶段时间原因表现影响产生19世纪 六七十 年代1、外商企业丰厚利润 的刺激 3、洋务派的诱导广东 继昌 隆中国的经济 、阶级结 构 发生了变化初步发发 展甲午战战 争以后 (19世 纪纪末20 世纪纪初 )1、列强资资本输输 出进进一步破坏自然 经济经济 2、清政府放宽宽 对对民间设间设 厂的限 制 3、收回利权权运 动动轻轻工 业发业发 展快 (棉 纺织纺织 业业尤 迅速 )民族资产阶资产阶 级级作为为新的 政治力量开 始登上历历史 舞台短暂暂 春天民国 初期 (一 战战期 间间) ( 1912 1919 )原因: 1

10、、民国的建立提 高了资产阶级资产阶级 地 位 2、“实业实业 救国”的 影响 3、群众性的反帝 爱爱国运动动 4、一战战期间间列强 放松了经济经济 侵略表现现 : 轻轻工 业业 发发展 较较快 ;涌 现现出 一批 著名 的实实 业业家影响;无产阶级产阶级 队队伍的壮 大,为为新 民主主义义 革命的开 始奠定了 阶级阶级 基础础 。曲 折 发 展较 快 发 展国民 统治 前十 年( 1927 1936 )1全国的基本统 一 2国民政府推出 有利于发展经济的 政策和措施认识 1 帝国主义 、封建主 义和官僚 资本主义 的压迫和 束缚,是 阻碍近代 民族工业 发展的主 要因素。沉 重 打 击抗战 爆

11、发 后1沦陷区:适地 适产主义2国统 区:国民政府实施 战时体制;官僚资 本的垄断压制官僚资 本的膨 胀;民 族资本 的萎缩2.要实现 近代化, 必须实现 民族独立一 、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实践: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 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1949-1956)。课本82 页 、1949-1952年,经济调整,经济形势好转 、1953-1957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一化三改 ”,即实现工业化,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公有 制。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

12、6-1966) 课本84 页 初期有益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制定正确决策: 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 矛盾; 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 的工业国。 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3)失误:a 1958年“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 为中心)b 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 原因: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左倾 错误 危害: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 境;195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纠“左”调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 高”,19 62年形势好转 。 (4)、经

13、验教训: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 展的原则;从国情出发,农、轻、重平衡发展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课本86-87页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 概念:步骤:安徽、四川率先实行 作用: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国有企业改革1984年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结果:增强企业活力,形成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 国有资产增加;有利于国民对经济发展。 3、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随社会 发展不断深化改革 4 社会主义市场

14、经济体制确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 十五大:1997年,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概述我国开放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特点 。课本92页 1、格局:经济特区(深、珠、汕、厦、 海)14个沿海开放城市沿海 经济开放区(闽南、长江、珠江三角 洲)及浦东开发区(1992年) 2、特点: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 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 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 开放格局。 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 (1)、2001 .12.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 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世贸组织的性质:世界性统一市场 (3)、历程:关贸总协定创始国、中止 /1986年(提出恢复)/ 2001年12加入 (4)、意义: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 开放;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契机; 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对中国机遇与 挑战并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