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期末复习纲要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857259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95.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科学期末复习纲要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物科学期末复习纲要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物科学期末复习纲要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生物科学期末复习纲要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生物科学期末复习纲要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科学期末复习纲要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科学期末复习纲要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细胞部分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最突出差别真核细胞有核膜包被的成型的细胞核2.有丝分裂的主要特征(1)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丝;(2)两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相等。有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前期:间期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包括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这两条染色体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着。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从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一个梭形的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中央。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两侧,都有纺锤丝附着在上面,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每条然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后期:

2、每个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着分别向细胞的两级移动。这是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的两极,使细胞的两极各有一套染色体。末期:染色体逐渐变成逐渐变成细长而盘曲的染色质丝。同时纺锤丝逐渐消失,出现了新的核膜和核仁。细胞周期的概念从上次细胞分裂完成时开始到这次分裂结束减数分裂的重要意义通过减数分裂导致了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的染色体数目减半,而在以后发生有性生殖时,二个配子相结合,形成合子,合子的染色体重新恢复到亲本的数目。这种分裂方式使有性生殖的后代始终保持亲本固有的染色体数目和类型。从而奠定了保持物种稳定性的基础。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

3、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以及同源染色体发生联合、交叉和片段互换,从而使父母本的基因发生重组,从而产生了新类型的单倍体细胞,生殖细胞结合后形成的个体有了更大的变异和适应性。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细胞分裂前的间期,进行DNA 和染色体的复制,染色体数目不变,DNA 数目变为原细胞的两倍。2减一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或“ 二联体 ” ) ,出现纺锤体,核仁核膜消失。3减一中期 .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对称排列在赤道板两端。(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大致相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为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4减一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移向细胞两极。5减一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

4、次级精母细胞或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6减二前期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再次聚集,再次形成纺锤体。7减二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在赤道板上。8减二后期染色体着丝点分离,染色体移向两极。9减二末期,细胞一分为二,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卵原细胞形成卵细胞和第二极体。3、细胞分化、凋亡、及癌变的主要特征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起始于基因表达的调控;分化细胞之间的差异归根结底在于不同蛋白质的表达; 细胞分化是稳定、不可逆的;细胞分化大量出现在成年阶段之前,少数细胞的分化持续生物体的一生。凋亡 :细胞凋亡是为了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 细胞自主有序的死亡。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所以也常常被

5、称为细胞编程死亡。癌变的主要特征:癌细胞的主要形态特征:通常比普通细胞大,核质比高; 细胞核的形态: 大小不一, 可出现双核、 多核甚至巨核现象;线粒体多型性,肿胀, 增生;细胞骨架紊乱,某些成分减少,骨架组装不正常二、遗传与变异部分1、X染色体基因传递特点1)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2)患者中男多女少;(3)女患者的父亲及儿子一定为患者,简记为“ 女病,父子病 ” ;(4)正常男性的母亲及女儿一定正常,简记为“ 男正,母女正 ” ;(5)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至少为携带者。常染色体隐性基因的传递特点假如父母正常,孩子患病,那么父母都是杂合子,并且他们的孩子中平均有1/4 的人会患病, 1/2 是

6、杂合子, 1/4 正常 . 患者和基因型正常的人结婚生出的孩子都将是表型正常的杂合子. 患者和杂合子结婚生出的孩子平均1/2 将患病, 1/2 是杂合子 . 两个患者结婚生出的孩子都将患病. 男女患病的机会均等. 2、核酸的分类及分类依据根据核酸中含有的糖不同,可以把核酸分为两类:含脱氧核糖的核酸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 DNA ) ,含核糖的核酸是核糖核酸(简称RNA ) 。3、DNA分子的结构复制D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转录、翻译)DNA 的分子结构:DNA 分子是由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盘旋而成的声名大分子,其中每条链都是有四种脱氧核苷酸按一定的秩序排列而成的,由脱氧核糖与磷酸共同构成链的基

7、本骨架,两条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双链,同时两条链反向平行,环绕盘旋形成双螺旋结构,其外侧为基本骨架,内侧为碱基对。DNA分子汇总碱基配对方式稳定不变,而碱基排列方式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 分子的多样性。DNA 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遗传信息在蛋白质中的表达分为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转录是将保存在DNA 双链上的基因在RNA 聚合酶的作用下形成mRNA 的过程,mRNA经加工成熟后,运送至核糖体上,翻译过程开始:tRNA携带着氨基酸通过其上的反密码子与 mRNA 互补配对, tRNA 顺次排列,从起始密码处开始,经酶的作用,氨基酸间脱水缩合形成肽键,并合成多肽链,直至合成至终止密码处翻译过

8、程结束,在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加工,即可完成遗传信息在蛋白质中的表达。4、什么是单倍体什么是基因重组及基因重组的类型单倍体染色体倍性是指细胞内同源染色体的数目,其中只有一组的称为“ 单套 ” 或“ 单倍体 ”基因重组: 造成基因型变化的核酸的交换过程。包括发生在生物体内(如减数分裂中异源双链的核酸交换)和在体外环境中用人工手段使不同来源DNA 重新组合的过程。基因重组是由于不同DNA 链的断裂和连接而产生DNA 片段的交换和重新组合,形成新 DNA 分子的过程基因重组的类型: (1)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2)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着等位基因的

9、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基因工程中,人们将目的基因加到运载体上再导入受体细胞,这也属于基因重组。三、生命的自我调控部分1、什么是细胞通讯细胞通讯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产生相应的反应。完成细胞通讯所需条件细胞是通过细胞信号和受体进行通讯的。受体必备的三个条件:能识别和结合信号分子(专一性、高亲和力、饱和性、可逆性; )能转导信号为细胞反应;能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细胞通讯的方式细胞之间的通讯方式是周边通讯、内分泌通讯和突触能讯。2、神经系统的信息类型及传递特点神经系统产生两类形式的信息:神经冲动和神经递质。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双向性、完整

10、性、绝缘性和相对不疲劳性。神经递质的传递具单向、突触延时、总和、兴奋节律改变、后发放、受内环境影响、易疲等特点。3、激素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式远距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4、什么是细胞免疫什么是体液免疫免疫应答分几个阶段免疫力是怎么形成的T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转化为致敏T 细胞 (也叫效应T 细胞 ),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的细胞中时,致敏 T 细胞(效应 T 细胞) 对抗原的直接杀伤作用及致敏 T 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的协同杀伤作用,统称为细胞免疫。当受抗原刺激后,B 细胞先转化为浆母细胞,再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进行体液免疫。免疫应答的三个阶段感应阶段,增殖和分化阶

11、段,效应阶段, 感应阶段和增殖和分化阶段又合称为活化阶段四、生物类群部分1、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2、植物各类群的进化特征及高低等的区分标准3、细胞外消化的优势细胞外消化是食物在细胞外的消化腔或消化管中进行的消化过程. 细胞外消化可以消化大量的和化学组成较复杂的食物,因而具有更高的效率。这样可使消化的食物大大增加 ,有利于多细胞动物的生存和发展4、开管式循环的特点动物体内的血液不完全在心脏与血管内流动,而能流进细胞间隙的循环方式,叫“ 开管式(血液)循环” ,如节肢动物体内,背有心脏和它发出的血管(动脉)。心脏两侧有具活瓣的心门,动脉直接开口在体腔。心脏收缩时,心门关闭,血液从动脉的开口进

12、入体腔,浸润各组织和器官。心脏舒张时,心门开放,体腔中的血液经心门再回心脏。五、生物与环境部分1、种群的概念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及限制因素生态学上,把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指数增长模型与连续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限制因素:资源和空间有限、种内竞争加剧、以该物种为食的天敌数量增加2、生态系统的成分及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非生物环境:能量、气候因子、无机物质、有机物质。生命的支持系统。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消费者:异养生物。分解者:异养生物,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

13、菌等。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严格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2、 “越流越细”,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渐耗散。3、单向流动,不可逆。4、能量在流动,能的质量在提高。5、能量流动的速率不同。作业 1:下图为神经元间的连接图示,据图回答:1. 图中有3 个神经元, 2 个突触。2. 如果 B受刺激,C会兴奋;AB同时受刺激, C不会兴奋,则 A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3. 如果在a 处给予一个刺激,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细胞膜内对Na离子的通透性增强,Na离子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4. 激 b 处, a 点不产生兴奋,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

14、递是单向的。作业 2:在人类的红细胞表面除了存在A、B抗原外,还存在D抗原,也称Rh因子。红细胞表面有“ Rh 因子”,称“ Rh 阳性”,记作“Rh+”,红细胞没有“ Rh 因子”,称“Rh 阴性”,记作“Rh-”,在 Rh-体内不存在天然抗体。当一名Rh- 的母亲育有一个Rh+的孩子, 然后再怀第二个Rh+的婴儿时, 容易出现新生儿溶血症。就划线部分分析说明。当母亲孕育第一个孩子时,D 抗原刺激母亲免疫系统发生首次应答,首次应答产生的抗体较少,所以孩子可以存活。其间D 抗原刺激免疫系统分化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对抗原具有特异的识别能力。当母亲孕育第二个婴儿时,机体将产生二次应答,记忆

15、细胞可直接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与抗原结合产生抗体的速度和数量都大大加强。故容易患溶血症。作业 3:得过肺结核病的人对结核杆菌有持久的免疫力,简述这种免疫力的形成过程,叙述时请正确应用抗原、抗体、初次应答、再次应答、记忆、识别、T 淋巴细胞、 B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抗原递呈等词汇。(关键词要做标记)当结核杆菌首次侵入人体时,机体发生首次应答。 免疫可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对侵入机体的抗原进行摄取和处理,呈递给T 淋巴细胞, T 淋巴细胞再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 淋巴细胞增殖、 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对抗原具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当抗原二次感染机体时,机体将产生二次应答。记忆细胞可直接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并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记忆细胞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比原来的途径更迅速,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的细胞中时,效应 T 细胞可以与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亲密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称之为细胞免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