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报告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47855287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857.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5年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5年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5年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5年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年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报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汽车工业蓝皮书零 部 件 篇 2015年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报告摘 要: 本报告阐述了 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发展状况、 经济数据和进出口情况, 分析了汽车零部件工业 年在技术创新、 质量提升、 产业布局和人才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关键词: 汽车零部件 质量创新 集群化发展一 2015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状况 年, 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亿元, 同比增长 ; 利润总额 亿元, 同比增2015年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报告长 ;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同比增长 。 与汽车行业整体相比, 汽车零部件产业经济指标稳步提升。 汽车零部件是汽车工业的组成部分, 也是汽车工业发展最

2、为重要的基础。 自 年中国汽车年销量持续突破 万辆, 新车生产不断推动汽车零部件的需求。 同时, 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 汽车零部件后市场的蓬勃发展态势, 为零部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强劲动力。 目前中国基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零部件配套供应体系和零部件售后服务体系,为汽车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二 2015年汽车零部件进出口情况随着零部件全球化的发展, 国内零部件工业结束了面向单一汽车集团、 面向单一配套市场或售后市场的局面, 加大了零部件产品的出口。 年, 我国零部件出口额累计 亿美元, 同比下降 。 其中, 发动机出口 万台, 同比下降 , 出口额 亿美元, 同比增长 ; 汽车车身及附件

3、出口额 亿 美 元, 同 比 下 降 ; 汽 车、 摩 托 车 轮 胎 出 口 额 亿美元, 同比下降 ; 其他汽车零部件相关商品出口额 亿美元, 同比下降 ; 主要出口亚洲、 非洲等地区,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开拓效果逐步加强, 欧美低端市场及售后配套市场也有所突破。 年, 我国零部件进口额累计 亿美元, 同比下降 。 其中, 发动机进口 万台, 同比下降 , 进口额 亿美元, 同比下降 ; 汽车车身及附件进口额 亿美元, 同比下降 ; 汽车、 摩托车轮胎进口额 亿美元,同比下降 ; 其他汽车零部件相关商品进口额 亿美元,同比下降 。汽车工业蓝皮书三 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现状与挑战1 汽车零部件技

4、术创新有所突破,但技术升级能力相对薄弱随着对零部件科技创新的逐步重视和投入, 研发中心投资及建设步伐有所加快, 中国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竞争力正在持续提升。 近年来, 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加快推进产品技术创新, 通过持续的创新努力, 深耕专业化细分市场, 一批零部件企业迅速崛起。 通过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重大技术专项、 技术改造、 强基工程、 企业自主研发、 合资合作及技术引进等多种方式进行汽车零部件技术攻关, 在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一定突破。 在产品结构方面, 我国在传统汽车发动机总成、 自动变速器、 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底盘制动、

5、转向、 悬架等产品基本上都能够满足配套需求。 据统计, 目前国内拥有 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近百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同时国内构建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大大提高了关键和重要零部件技术攻关能力,为下一阶段提升中国品牌汽车零部件的创新研发能力奠定了基础。另外, 由于中国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大多实际投入不够, 加之在研发、 生产、 管理和人才等方面的缺失, 中国品牌零部件总体产品技术升级能力仍然相对薄弱, 尤其是缺乏上游基础产业的有力支撑, 相当部分关键原材料、 元器件及工艺、 装备等还依赖进口; 自主品牌汽车的电控技术尤其涉及油耗、 排放、 安全等指标的电控零部件技术落后, 部分领域还

6、是空白。 总体来说, 我国尚未掌握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 高端产品被外资企业掌控。2 零部件质量水平有所提升,但产品质量瓶颈仍需突破 年,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整体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较好地保障了汽车工业的持续发展。 但是伴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 对质量的2015年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报告要求日益提高。 中国自主汽车零部件企业普遍存在相对质量不高、 一致性不足、 耐久性较差的问题。 当前, 中国品牌汽车零部件相当部分企业设计开发能力较弱、 工程经验积累不足, 产品一致性保障体系能力弱。 加之, 多年来行业对原材料、 元器件的重视不够, 上下游企业的协作不畅等综合因素, 零部件原材料、 元器件相对

7、落后, 导致零部件质量稳定性不足、 产品可靠性不尽如人意。3 产业布局有所改善,但产业结构调整还需要努力我国汽车零部件集群化发展, 已经形成东北地区、 京津冀环渤海地区、 华中地区、 西南地区、 珠三角地区及长三角地区六大汽车零部件集群区域。 六大产业集群区域零部件产值占据全行业的 左右,长三角地区零部件产值份额为 左右, 为国内汽车零部件产值最大的区域, 其中上海为全国最大的零部件产业基地, 产值占总产量的, 浙江和江苏约占 。图 全国部分板块零部件产值和整车产量占全国的比例同时, 国内零部件企业依附于整车发展, 围绕整车企业, 零部件产业以 “扩规模、 调结构、 升价值” 为抓手, 提高了

8、产业链纵向延伸汽车工业蓝皮书和相关产业横向合作的效率, 产业链协同效应明显。 然而, 从产业结构角度深层次剖析来看,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仍存在产业集群规模大、缺乏规模效应, 企业数量多、 规模小、 实力弱等 “群而不强” 问题。4 人才缺乏,掣肘行业发展国内汽车零部件核心技术的掌握要依靠创新人才, 而人才需要培育和发现, 需要宽容的环境鼓励创新、 激励创新、 宽容失败。 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尚未建立一种宽容的学术、 技术氛围, 在招贤纳士的同时, 亟须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 大多数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在吸引专业的技术、 管理、 销售、 外贸人才方面存在不足, 企业人才资源储备有限, 尤其中小零部

9、件企业人力资源严重短缺。 相当部分国内零部件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重视不足、 使用不当, 导致人才流失, 造成高科技人才严重短缺。 行业高素质的人才大都集中在外资企业。 需要借鉴的是, 外资品牌零部件企业在加大科技研发型人才培育的同时, 也应注重本土化管理团队的建设。四 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趋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世界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趋势呈现四大特征: 一是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转移及全球采购逐步深化, 产业集群化发展; 二是零部件企业延承产品生产制造和质量管理, 开始分担更多的新产品、 新技术的开发, 并超前于整车的发展; 三是零部件技术呈现零部件通用化、 模块化、 系统化发展, 产品呈节能

10、环保化、 安全舒适化、 电气和智能化、 信息交换网络化发展; 四是在组织形态上, 零部件企业从整车企业中分离出来, 中性化独立经营成为大势所趋。1 节能环保、安全舒适成为技术发展总趋势技术创新和核心关键技术攻关能力是零部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2015年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报告要组成部分。 面对整车厂推出的新车型、 新品种、 新技术快节奏的高需求, 零部件企业需要加强 “三基” 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突破,加大国内涉及油耗、 排放、 安全等关键零部件产品技术的攻关, 提升自身的基础研发水平与配套能力。 节能环保、 安全舒适是汽车产品技术发展的主旋律, 零部件产品亦如此。2 产品研发与质量管理信息化、网

11、络化快速发展零部件信息化发展迅速。 零部件行业的信息化是指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构筑汽车行业的信息网, 以优化资源配置, 加快汽车零部件企业管理信息化, 实现产品技术的信息化。 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快速发展, 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提高管理水平、 研发能力、 经营水平,主要集中在研发技术、 制造技术、 管理技术、 信息技术、 自动化技术、 企业管理技术等方面, 其体现形式是数字化研发、 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 数字化管理技术的应用, 最终实现企业制造与管理的集成和创新。3 生产制造自动化和精益化加速转型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需要积极推进精益生产与运营, 加强准时生产方式应用, 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生

12、产所占用的资源降低企业管理和运营成本, 提升生产效率。 注重结合信息化生产技术的应用, 追求零库存, 追求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 同时在企业内部, 追求员工目标的和谐统一, 强调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结合自身的生产情况, 通过精益生产模式的实践, 实现先进制造目标。汽车零部件生产制造趋于自动化方向发展。 零部件企业加大高端设备及数控技术的应用, 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解决了高速、 高精加工能力, 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缩短了生产周期, 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4 市场拓展不断加强,供应链协同持续升级国内零部件市场呈现较长期的持续增长。 汽车零部件市场中供求汽车工业蓝皮书增量来源于新车增长带动零部件配套量同步增长以及保有量增加带动维修及后市场增长。 现存零部件企业选择增加产能或设立新厂的方式争取新增的市场蛋糕, 由于售后市场需求大幅提升, 逐步从前端 配套逐步延展到 售后服务市场。 在零部件存量市场中, 势力雄厚企业加大重组并购力度, 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区域市场拓展和扩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