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增收工作实施方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851908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0.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色产业增收工作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特色产业增收工作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特色产业增收工作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特色产业增收工作实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特色产业增收工作实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特色产业增收工作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色产业增收工作实施方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特色产业增收工作实施方案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 201325 号,以下简称意见)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有关要求,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制定了特色产业增收工作实施方案。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参照实施方案有关要求,配合对口部门,加强沟通衔接,及时反映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共同推进特色产业增收工作。2014 年 5 月 15 日特色产业增收工作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通知(中办发201325号)文件精神,推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增收工作

2、,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部署要求,按照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意见要求,依据农业行业扶贫开发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林业扶贫攻坚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围绕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以促进扶贫对象增收为目标,以改善生产生态条件为保障,着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市场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努力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增收,切实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二)基本原则1. 坚持尊重自然规律。立足贫困地区自身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宜

3、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选择最适宜的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 坚持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政府引导,尊重农民意愿,按照市场需求,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3. 坚持重视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重点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林场、种养专业户,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适合的经营主体使特色产业最大限度地覆盖贫困村和贫困户,鼓励工商资本进入产前、产后环节,把农村生产领域更多地留给贫困农户。4. 坚持产业间协调发展。树立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行种养结合模式,促进种养加协调发展。5.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环境和生态条件,防止过度开发, 同时兼顾生态环

4、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三)发展目标到 2015 年,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实现布局合理,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林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贫困农户力争实现每户掌握1-2 项农林牧业实用技术,至少参与1 项农林牧业增收项目,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 年,贫困地区初步构建农村特色产业体系,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增加,实现脱贫目标。二、区域主导产业(一)六盘山片区。大力发展马铃薯、小杂粮、玉米、中药材、苹果、红枣、核桃、沙棘、肉苁蓉、藤芒等优势特色产品,加强专用春小麦、马铃薯和油菜等优质种子生产建设,积极推进高原夏菜、球根花卉、压砂瓜、啤

5、酒大麦、酿造葡萄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有序发展优质牧草业和牛、羊等畜牧业,合理发展鲑鳟鱼、鲟鱼等水产养殖,加快发展沙产业。(二)秦巴山片区。做大做优油橄榄、核桃、油茶、板栗、竹林、猕猴桃、脐橙、食用菌、蚕桑、茶叶、魔芋、杜仲、天麻、贝母、木瓜、蔬菜、苗木花卉等优势产业。培育特色山珍、道地中药材、山地杂粮、经济林果等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地方优良畜禽品种和特种养殖业。合理发展大鲵、细鳞鲑等特种水产养殖。(三)武陵山片区。在具备生产条件的宜林地、高山草场等地区适当发展特色产业。重点发展油茶、核桃、竹林、茶叶、蚕茧、烤烟、高山蔬菜、魔芋、柑橘、杨梅、中药材、干果、楠竹和“节粮型”特色畜产品。加强速生丰产用材

6、林基地建设。合理发展山区冷水性鱼类养殖。(四)乌蒙山片区。重点发展酿酒专用粮、优质烤烟、中药材、山地马铃薯、蔬菜、竹林、油茶、茶叶、核桃、石榴、薄壳山核桃、花椒、辣椒、苦荞、苹果、脐橙、食用菌、生态畜牧业等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加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五)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大力发展生态型特色优势农牧产品,巩固发展糖料蔗、油菜、马铃薯、茶叶、蔬菜、烤烟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三七等中药村、芒果等热带水果和桑蚕、油茶、核桃、小桐子、花椒、八角等特色农林产品,稳步发展山坡种草养羊、牛等草地生态畜牧业。加强速生丰产、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六)滇西边境片区。大力发展以核桃、油茶、澳洲坚果为重点的特色经

7、济林,石斛、重楼、滇红花、金银花等道地中药材,香蕉、菠萝等热带水果及花卉苗木。因地制宜发展水奶牛、乌骨羊、野猪、竹鼠等特种养殖及水产养殖;推进生猪、肉牛和家禽的规模化养殖。(七)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积极发展葵花、亚麻、蓖麻、山野菜、食用菌、中草药、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大力发展文冠果等特色经济林及速生丰产用材林。充分利用饲草资源及丰富的秸秆资源,发展肉牛、奶牛、绵羊等生态畜牧业。加大草原红牛、东北民猪等地方优良品种保护和利用力度。大力发展蓝莓、山杏、榛子、果用红松等林下经济。合理发展北方特有山区冷水性鱼类养殖。(八)燕山 - 太行山片区。 重点打造错季蔬菜、马铃薯、杂粮、食用菌、中药材、肉蛋奶等

8、优势产业,积极发展黄花菜、万寿菊、黄芪等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优先发展苹果、仁用杏、大枣、核桃、板栗等林果业。(九)吕梁山片区。重点支持做大做强红枣、核桃、杂粮、苹果、马铃薯、黄芪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特色水产养殖业,着力推进区域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十)大别山片区。积极推进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优质水稻、优质棉花、优质花生、双低油菜产业带建设。大力推进山区茶叶、油茶、中药材、板栗、大别山核桃等特色林产品规模化发展。积极促进皖西白鹅、江淮黑猪、樱桃谷鸭、固始鸡、大别山黑山羊、鸿翔肉鸭、鲟鱼、鳜鱼等地方特色畜禽和水产品种产业化发展。(十一)罗霄山片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积极推广水

9、稻良种,鼓励“单改双”。大力发展脐橙、油茶、毛竹、花卉苗木等特色林果业。积极发展蜜桔、茶叶、白莲以及生猪、牛、蔬菜、水产品、家禽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十二)西藏地区。重点打造青稞、高原马铃薯、绿色蔬菜、绿色水果、牦牛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藏西北绒山羊、藏猪、藏鸡等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促进林下产品和藏药材产业快速发展。(十三)四省藏区。积极发展青稞、油菜、马铃薯、水果、中藏药材、桑蚕、蔬菜、牦牛、藏系羊、藏鸡、藏猪、冷水鱼等特色产品。(十四)南疆三地州。积极发展优质棉花等地方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枸杞、苹果、核桃、枣、巴旦木、特色梨、葡萄、薰衣草等林果产业和优质肉牛羊、细毛羊等畜牧产业。三、建设重

10、点(一)现代特色农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提升贫困地区粮食供给保障水平。加快特色种植新品种的引进、改良,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发展“三品一标”,提升特色产品品质。因地制宜推广生态种养结合模式,发展循环农业。加快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加快推进木本粮油、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木材战略储备基地、花卉苗木培育、竹产业、森林旅游业、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沙产业、林产工业等十大产业发展进程。扩大林权抵押贷款的规模和范围,加大中央财政扶持力度,确保绿色富民产业顺利实施。积极发展特色农林产品加工与物流业。改造传统加工工艺,加快培育一批特色农林牧加工集群,

11、转化增值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优势。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销信息引导,升级改造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积极推进贫困地区产业化经营,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鼓励各级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建立深度融入的利益联结机制。(二)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建设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加大贫困地区中低产田改造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强贫困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实施中低产田改造,积极发展设施农业、高效生态农业、旱作节水农业,有效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加大林果业基础道路、作业道、节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加快实施林果良种、良法推广力度。改善养殖业生产条件。加快实施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加大饲草饲料基地和

12、健康养殖池塘建设,支持规模化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和建设。加快草原围栏、棚圈和牧区水利建设,配套发展节水高效灌溉饲草基地。发展农业机械化。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力度。条件适宜地区要着力推进全程机械化。(三)农业生产经营及技术服务支撑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农业公益服务能力。围绕贫困地区特色农林牧业发展,加大对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强农林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建设,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切实控制重大动物疫情。尽快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动植物保护等农业服务支撑保障体系。充分发挥贫困地区供销合作社

13、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贫困地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农业经营服务。培育壮大贫困地区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管理,规范服务行为,维护服务组织和农户的合法权益。加强科技推广应用。加大贫困地区科技特派员工作力度,引导科技人员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开展创业和服务,促进科技、信息、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向贫困地区农村集聚,加强适用技术成果转化示范力度。引导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建设,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组织遴选 14 个连片特困地区农业适用品种和技术,并向社

14、会公开发布,为贫困地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国务院扶贫办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开展扶贫金融合作,帮助龙头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着力推进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工作。对没有外出就业、年龄偏大、缺乏技能的贫困户给予额度5 万元以下、期限3 年以内的扶贫小额贴息贷款,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四)特色产业经营主体培育以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着力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林牧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充分利用现有培训资源,为贫困地区组织各种形式的农村生产技术、职业

15、技能培训和管理干部培训。围绕特色产业增收,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补助项目,进一步实施好“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计划,坚持与贫困地区互派干部挂职。支持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优秀人才投身贫困地区现代农林牧业建设,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鼓励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薪柴等生物质能源。发展秸杆养畜、秸杆还田、秸杆成型燃料,推进秸杆综合利用。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加强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处理。推广节水、节肥、节地、节药、节能等技术,发展农业清洁生产,推进种养循环发展,建设现代生态农

16、业示范基地,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加强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推行禁牧和草畜平衡,恢复天然草原植被及其生态功能。大力开展人工草地、飞播草地和天然草地补播改良等草地建设。加大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继续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积极推进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恢复和保护湿地资源。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坚持并不断完善禁渔区和禁渔期制度,通过减船和转产转业等措施,控制捕捞强度,加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力度,通过人工鱼礁、海洋牧场等措施修复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加强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开展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六)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改善流通基础设施,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产地集配升级改造,加强集配中心、冷藏储运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跨区域农产品产销衔接,推动零售市场多元化发展。抓好农超对接、 肉菜和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继续推动大型连锁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对接,做好“农超对接进万村”培训。扩大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覆盖面,将实施范围扩大到20 个城市, 在主要中药材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