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流行语与其他流行语的异同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842416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4.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流行语与其他流行语的异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校园流行语与其他流行语的异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校园流行语与其他流行语的异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校园流行语与其他流行语的异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校园流行语与其他流行语的异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流行语与其他流行语的异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校园流行语与其他流行语的异同校园流行语是在校园中广泛盛行的一种语言形式,它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思维形态、 审美趣味等息息相关, 能准确适时的反映大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它 是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交际中广泛使用的言语模式。如“雷”(表示一种心情起 伏状态 ) , “偷菜” (一款盛行的网络游戏 ) , “纠结” (内心状态的描述 )等等,都 是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语言形式。大学校园流行语的特征: 1 流行性 顾名思义大学校园流行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流行性。大学校园流行语是 要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才能 称为是“流行语”。例如,火星文“日”的应用风靡校园,大学

2、生见面的流行问 法早已从“吃了么”转化为“你日了么?” , “这是个很日的世界”,可以说“日” 字被赋予了多重涵义, 反映了它的新奇性和吸引力, 今天大学生的交际话语中你 不懂“日夕,你就真正意义上变成了“日”,会在人际交往中遭遇屏障。 2 通俗性 大学校园流行语是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广泛应用的一种语言。萨皮尔一沃尔 夫假设指出, “是语言创造了心理范畴, 人们通过这种范畴来理解世界” 。一种 语言的流行与传播,其首要的特征是其通俗易懂,设想一种语言是晦涩深奥的, 那么它的传播速度必然是缓慢而艰难的,人们只有深刻的理解语言才能掌握它。 茅盾对通俗的解释是, “ 通俗云者,应当是形式是妇孺能解,内

3、容则为大 众的情绪与思想。”大学校园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为大 学生所用, 成为他们喜爱的言语形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琅琅上口,简洁易 懂,想了大学生之所想, 说出了他们心底最真实的声音,是他们心情与思想的一 种寄托。 3 娱乐性 大学校园流行语侧重于追求一种趣味性,有一定的消遣性, 大学生在紧张的 学习工作之余通过大学校园流行语这一载体起到了放松身心、增进情感的需求。 鲁迅指出, “俗文之兴,当兴二端,一为娱心,一为劝善。 ”这里鲁迅先生提到 的是通俗文学的两方面功效, 同样,纵观笔者对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调查,可以看 出大学校园流行语在“娱心”的同时,同样也起到“劝善”的作

4、用。 4 变异性 如“非诚勿扰”一词,原为冯小刚导演创作的影视作品名称,自江苏卫视 2010年制作以来自冯小刚导演电影作品命名的婚恋节目“非诚勿扰”以来,这 一词的使用频率大幅度提高,成为了新的宠儿。大学校园流行语并非一尘不变, 它有一定的阶段性特点, 流行与非流行之间并非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昨日的非1流行也许会演变为今日的流行。正如法国学者罗兰巴特所说,“被流行清单排1阿雷恩 鲍尔德温等著 .陶东风等译 .文化研究导论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0. 茅盾 .茅盾文艺杂论集(下集 )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729. 鲁迅 .鲁迅全集 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5、,1981, 110. 除在外的特征并不是永远不可能回到清单上来,它对应着不可能的语段 , 没有什 么东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也没有什么是永恒的 , 换句话说, 时间可以使今天 排除在外的组合,明天却成为事实,时间可以重新发掘出尘封已久的意义。” 5 时效性 对大学校园流行语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大学校园流行语所使用的频率也是与 时俱进,时时更新的。比如,天涯论坛曾今红极一时的“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 吃饭, ”就是当年非常流行的语言。但是,随着更多的流行语的出现,很快淡出 人的视线。同样流行的“神马都是浮云”也很快被“我勒个去”所替代能不说是 大学校园文化流行信息更替的迅速。 6 创新性 作为使

6、用校园流行语的主导力量, 他们对语言的把握也极具多样性和创造 性。在语言传递的内涵上 , 宿舍中熄灯后的交流被形象的称为“卧谈会”;“你真 是个老孔” , “老孔”不再是对某人姓氏的称谓, 而是形容某人自作多情 , 他人未 要求的事情却办了反而吃力不讨好;“她真可爱” ,“可爱”在这里不再是形容女 孩子娇小可人 , 而成了悲怜的代名词 , 形容女生可怜没人爱。 在语言的外在表现上 , “N ” “TMD ”, “TNND ”等这样的词语大行其道 , “N”用来形容完成某一件事情的 频率高 , 而“TMD,、 “TNND ”则从军事词语转化为情绪的发泄词, 大学生在某种程 度上创造性的革新了语言

7、形式, 丰富和拓展了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表达方式, 都是 大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 通过以上对大学校园流行语的特征分析可以看出, 大学校园流行语内涵丰富, 形式多样 , 大学生在使用和创造上起到关键的作用。萨皮尔一沃尔夫假设认为, “世界是通过由语言产生的概念网络而得到过滤的, 而且, 对于特殊语言的惯常 的、规则化的使用产生了具有文化特定性的习惯化的思维模式。”语言的使用 形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形态和文化追求, 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们, 他们 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心理结构等, 也深刻影响着大学文化的主基调与主旋律, 大学文化的建设重在培育大学精神。 “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 它是大学长期

8、实践经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成的, 它高度成熟并为大学成员所一致 认同。 ” 大学校园流行语通过语言这样一种显而易见的方式走进大学文化, 并对 其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网络流行语是一种虚拟一世界的网络话语集合现象,从根本上说是建立在 现代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 网络技术高度成熟的基础之上,由特定个体、 组织或 事件触发在网民参与的氛围中产生的特定词语和句子,它最重要的价值是技术支 持与现实生活的传播互动。 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网络流行语直接分为六类, 即称 呼语( 偶、 俺、私: 我) 、问候类 ( 白白: 拜拜、再见之意 )、 别称类 ( 斑竹: 版主之意 ) 、 发泄类 ( 神马:

9、 什么)、动作类 (灌水: 发无聊的帖子 )和其他类 ( 给力: 作为形容词, 意思为很带劲 ; 作为动词,意思为给予力量)。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征归纳如下: 1 简洁性 22罗兰巴特 .熬军译 .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M .上海 :土海人民出版社,2000,203一 204. 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陶东风等译.文化研究导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0. 刘湘溶 .现代大学的文化精神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3. 反映网络流行语通俗易懂的本质。简洁是话语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素。 在虚拟的网络社区, 个体之间的交流不论能不能进入到现实生活情景中,都需要 便于应用,具备普遍

10、的“使用价值” 。当然,这种简洁性里面还包含诸如“易 记” “反常” “好玩”等特质。因此,从网络流行语的种类和构成来看,其语言 形式主要是词、 词组或简短的句子。 一般对事物或一个事件的核心要素的概括或 代表,表现为一定的符号化意义, 通俗易懂, 容易被生活在快节奏的网络世界和 现实世界的受众所接受。 2 情感性 表达网民丰富多变的直观感受情感性从一定程度上表征了事情的故关度。 比如: 兴趣、好坏、喜哀,等等。尽管这种娱乐取向因个体而有万千差异,相对 于现实世界, 网民往往通过虚幻的网络媒介来排解孤独、焦虑和不安, 网络赋予 网民一定程度的表达自由, 网民在匿名开放的场域中获得言一说的权利,

11、借用简 洁的、俏皮的、调侃的词句来表达喜好、批评等态度和个人情感。对于社会公共 事件,网民有强烈的表达欲望, 他们迫切想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露出来。只是这 种借网络流行语率意表达出来的“个体性真实想法”的可靠性需要仔细甄别。 3 扩散性 显示网络话语快速流传的特质迅速传播是所有网络流行语的共性,而扩散 性在这里包含两层含义 : 一方面是网络流行语传播速度很快,其受众常常在极短 的时间里成几何级数增长,网民个体、网络组织联动,甚为繁复; 另一方面,在 其传播过程中, 伴随着数量繁多的变体形式的产生,延展了最原始的网络流行语 词汇,显示出很强的派生能力。例如,2010年一句“我爸是李刚”在很短的时

12、间内红遍大江南北, 并且在随后的使用过程中纷纷出现以这种句式造句的各种句 子,造就了“李刚体”的诸多版本。 4 监督性 折射网络集聚民意的核心价值。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是一种“围观效应”。 “围观”本来是一种群体的社会“集群”行为,但是,纵观近儿年网络流行语的 发展过程,不难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特点: 即由无厘头的“恶搞”或自我表达向 关注社会热点事件转变。特别是些因为新闻事件而产生的,. 网络流行语”,不 但加速了新闻事件的传播和对社会现象的探讨, 而且往往产生积极的建构意义。 网络流行语的存在是一个网络时代的社会文化现象,与一定的经济、政治、 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紧密联系。 可以说,它是一种相

13、对曲折隐晦的评论话语,是一 种现实社会关系和社会情绪的折射。 在与网络事件、新闻事件紧密结合的一些 “流 行语”中表现了舆论的强大力量。而这正是, 流行语”在这个社会的特殊价值。 通过对这两种流行语各自的定义理解和特征分析,我们不能看出其利弊端。 我们应该持有正确态度对待流行语,创建和谐用语环境。参考文献1_ 孟建, 子巧林 . 网络文化论纲 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2:12. 2 陈建伟 . 网络流行语研究 D. 广西: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3. 6 郑欣. 流行语 : 双重视野下的语言现象研究J.青年研究 ,1999(10):9 一 15. 7 杨文全 , 许艳辉 . 试论校园流行语的特点及其成因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 社 会科学版 ),2003(3):81一 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