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更爱林徽因还是陆小曼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838742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8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志摩更爱林徽因还是陆小曼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徐志摩更爱林徽因还是陆小曼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徐志摩更爱林徽因还是陆小曼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徐志摩更爱林徽因还是陆小曼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徐志摩更爱林徽因还是陆小曼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徐志摩更爱林徽因还是陆小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志摩更爱林徽因还是陆小曼(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徐志摩更爱林徽因还是陆小曼? 徐志摩更爱林徽因还是陆小曼?徐志摩与林徽因是知己还是情人?能拥有林徽因这样的知音或红颜知己,虽然未成眷属,也是徐志摩的幸运! 哪位世界名人曾为徐志摩、林徽因做媒?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泰戈尔。林徽因是典型的北京才女加美女。她曾受徐志摩影响,成为新月社的女诗人。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林徽因跟徐志摩一起, 担任其在北京期间的陪同与翻译。 “同他在一起,他们也成了公众人物。 这对出色的青年伴着一个高个子、白头发的圣者传为一时佳话。 ”林徽因后来嫁给建筑学家梁思成成为梁启超的儿媳。新中国建立后林徽因被任命为设计国旗国徽小组的成员,还参加了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基

2、座的设计 , 对于一个知识女性来说,这非常了不起了。徐志摩和贾宝玉一样是历经沧桑的情种,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无意识地把这句话改写成一首诗,即再别康桥 :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 ”不知贾宝玉告别大观园是否挥了挥衣袖?他已换上了宽松的袈裟,清风满袖。不管是黛玉的痴情,还是宝钗的温柔,都像西天的云彩似的,曾经拥有,却无法带走。徐志摩同样是爱做梦的: “, 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再别康桥之后,他还会遇见新的云彩,更多的云彩,只可惜最后还是一场空。对于徐志摩这个情种来说,林

3、徽因是端庄的薛宝钗,陆小曼才是会撒娇的林妹妹?红尘一梦之于他,纵究是过眼云烟。印度诗人泰戈尔曾于 1924年访华,估计留下过不少照片, 刊登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的大小报纸上可我只记住了其中的一幅。那是他4月23日抵达北京后拍摄的,画面呈众星捧月之势:以白发、白胡须的老诗人为中心,其余人物分别是徐志摩、梁思成、 林徽因及其父林长民 , 他们的身后是密集的树丛与花盆。仅仅依靠这模糊的背景,无法确切地辨别摄于什么地点。是故宫、西山,还是北大校园 ?出于礼貌,还是别有深意 ?徐志摩站在泰戈尔左首的最边上,中间隔着一袭旗袍、身材婀娜的林徽因,这三位诗人并肩联袂形成的完美格局,如同老树、鲜花与青藤,交相

4、辉映。画外音或解说词,可参考李欧梵浪漫一代里的语句:“许多人因泰戈尔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慕名而来。而他的翻译、 天才诗人徐志摩的吸引力也无疑是一个因素。 徐志摩让徽因在泰戈尔在北京期间充当副翻译,当泰戈尔在欢迎者和好奇者人群中不时地转来转去时,这两人就成为泰戈尔经常的陪同者。泰戈尔本人的访问造成的浪漫气氛笼罩着他们。同他在一起,他们也成了公众人物。这对出色的青年伴着一个高个子、白头发的圣者传为一时佳话。 ”( 转引自费慰梅著梁思成与林徽因 )徐志摩是泰戈尔在华访问的全程陪同,最先于4月12日抵上海的码头迎接来自印度的老诗人。这老少两代诗人之间不仅毫无代沟, 而且一见之下即引为知己,成为二十世

5、纪诗坛上著名的“忘年交” 。在来北京之前,徐志摩还引导泰戈尔去杭州看西湖,在一艘桨声悠扬的舳舨上通宵达旦地赏月、吟诗、谈心。志摩甚至向老诗人吐露了自己对一位叫林徽因的北京姑娘的暗恋。以至泰戈尔见到林徽因本人后,都忍不住想扮演中国神话里的月老,替心有灵犀的一对青年男女牵起红线。泰戈尔倚老卖老,很仗义地替志摩去做徽因的“思想工作”,可惜一番好心这段感情虽是徐志摩单方面的, 已足以感染作为旁观者的泰戈尔了,他相信自己面对的是中国的一位情圣。 年轻的诗人即使在单相思, 也依然喷涌出照亮夜空的岩浆与烈焰, 这燃烧的激情, 本身就是无字的诗篇。 泰戈尔甚至比林徽因更快地读懂了 ( 说起来有意思 ) 。而林

6、徽因未尝没有读懂, 并非心如止水, 只不过作为传统女性, 她不得不要求自己尽可能保持冷静: 徐志摩是有过婚史的男人, 他的浪漫令女人们着迷, 他其实早在两年前, 志摩就亲口向徽因求过婚, 并表示愿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婚。 “这些年徽因和她伤心透顶的母亲住在一起,使她想起离婚就恼火。在这起离婚事件中, 一个失去爱情的妻子被抛弃,而她自己却要去代替她的位置。 ”(费慰梅语 ) 这是善良的林徽因无法做到的事情。甚至比让她爱上一个人更难。 即使徐志摩真是所向无敌的情圣, 也闯不过林徽因这道关的。 因为这是一道林徽因自身同样无法闯过的关: 她有着先天性的禁忌与顾虑。 林徽因选择了那张与泰戈尔合影里的另一个

7、人:梁思成 ( 梁启超之子 )。她后来果然成了梁启超的儿媳(1928年正式举办婚礼 )徐志摩还是于 1922年3月离婚了。梁启超作为其恩师,闻讯后特意写了封信加以谴责,劝诫志摩不要“追求幻梦中的极乐世界”,不要“把自己的欢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志摩给恩师复信:“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灵魂的伴侣。要是我找到了她,那是我的运气;要是我找不到她,那是命该如此。泰戈尔代志摩求情时, 林徽因已名花有主。 因而是徒劳的。 老诗人只能一声长叹而作罢。他特意为林徽因赋诗:“天空的蔚蓝, / 爱上了大地的碧绿, / 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 ”可否这么解释: 蓝天隐喻志摩, 绿地暗示徽因, 而作者本人则在

8、两者之间扮演了微风的角色 ?传情的微风,最终发出的是一声叹息。唉!这首诗或这个故事, 使徐志摩显得更浪漫了, 使林徽因显得更纯洁了, 使泰戈尔显得更伟大了。 也就是说, 这段纯粹停留于情感与想像层面上的情史,并不至于贬低相关的各位人物, 反而使之上升到艺术化的境界。诗意本身, 或许比爱情更重要。 因为世间的每一桩爱情, 不见得都是有诗意的。 更不见得都能成为脍炙人口的故事。 能拥有林徽因这样的知音或红颜知己,虽然未成眷属, 也是徐志摩的幸运 !志摩与徽因, 陪伴泰戈尔会晤梁启超、 胡适等文化精英, 陪伴泰戈尔去大学里演讲,如影随形。这是那个贫乏的时代里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三人行”! 我想老诗人

9、回到印度之后,仍时常回想起那其乐融融的情景两位异国的青年男女,多多少少使之恢复那张照片里的泰戈尔,美髯飘拂,颇像民间传说里的老寿星( 或西方的圣诞老人) 。泰戈尔的六十三岁寿诞, 恰巧也是在北京度过的。 5月8日是泰戈尔生日,徐志摩新创办的新月社, 为之主持了生日庆典, 共有数百位北京各界名流前来捧场。徐志摩真是热爱泰戈尔。泰戈尔的代表作有新月集,志摩就把自己的文学社以新月命名志摩与徽因, 都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新月派诗人。在这次晚会上,新月社隆重上演泰戈尔的名剧吉特拉,颇受宾客欢迎。剧情中的爱神由志摩饰演, 公主由徽因饰演。 他们联手演了一出爱情戏在舞台上。借助剧情,徐志摩总算可以

10、淋漓尽致地渲泄出内心饱受压抑的情感而不用担心遭到观众谴责。 他一定觉得: 泰戈尔的这幕爱情戏剧, 简直是为自己与徽因量身订做的; 吉特拉的台词,更是与自己的心灵独白不谋而合,莫非泰戈尔真是来自异域的预言家?更重要的,是在志摩眼中,公主就是徽因,徽因就是公主正如人生就是舞台,舞台就是人生。 他是在演戏,还是在做梦 ?这是梦境,还是实景 ?一切都像是奇迹。吉特拉的剧中人,居然在遥远的异国寻找到各自的化徐志摩确实是爱演戏的要在今天,他没准能成为演艺圈明星。 没准他会不写诗了,改行当演员,进军百花奖或奥斯卡什么的。其实在中国诗坛上,他我看过另一张老照片。是徐志摩的剧照,剧本已非吉特拉了更主要的,是女主

11、角也换了。不是窈窕淑女林徽因,而是一个叫陆小曼的少妇。在剧照里,徐志摩与陆小曼身穿戏装,眉目传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我想象中, 徐志摩就是二十世纪的怡红公子。北京有他的大观园。 正是在这里,他遇见早已嫁为军人妇的陆小曼,一见钟情。虽然罗敷已有夫,志摩照样穷追不舍没意识到这是在“破坏军婚”吗?陆小曼颇具上流社会的贵妇人风韵,熟谙琴棋书画,加上天生丽质,因而令新月诗人倾倒。两人一拍即合,共同新版才子佳人,不亦乐乎,直弄得满城风雨。小曼这样时尚、开放的女人,其实更适宜生活在巴黎,而非北京。社会压力越来越大。1925年,志摩只好远足欧洲半年,避避风头,但在旅途上又不断把炽热的情书寄回这

12、座令其魂萦梦绕的城市。陆小曼,就是那本著名的爱眉小札的收信人。志摩隐秘而温柔地称之为 “眉” 。 有点酸吧 ?更酸的是志摩写他与小曼儿女私情的一首诗,标题竟然叫别拧我,疼 !第二年志摩回到北京, 小曼已与豪爽有余、 细腻不足的夫君解约, 守候着归来的诗人恐怕也只有她,能拴住那颗酷爱云游的赤子心。柔情化作千尺线。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故事, 如今已成独领风骚的一段惊世情史,当年却是北京城里的一桩丑闻。 志摩的审美观挺杂的, 既倾慕林徽因这样的冰雪淑女,又痴迷我还浏览过志摩与小曼的结婚照。虽只一瞥, 却牢牢记住了画面里戴金丝眼镜的白面书生, 和他的明眸善睐的新娘。 甜蜜的笑容永远留在了纸上。 真不忍心惊

13、动这一对金童玉女的春闺晓梦!陆小曼这一对传统道德的叛逆者,于1926年10月3日举行婚礼。地点好像在北海公园。数十年后,有一首新中国的流行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就是在北海的水面诞生的:“小船儿轻轻推开了波浪,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每逢听见这熟悉的旋律, 我鬼使神差般回想起一场遥远的婚礼:徐志摩与陆小曼, 也曾在北海荡起双桨荡起爱的双桨,婚姻的双桨。只可惜,其中的一只桨意外地折断了(过早地夭折 ) :1931年因飞机失事, 徐那场早已消失的婚礼, 证婚人是梁启超。 有他的书信为证白纸黑字,足以证明空中的鹊桥非虚构也: “昨天我做了一件我不愿做的事在徐志摩的婚礼上当证婚人。他的新婚夫人以前是王守庆

14、夫人。 她爱上了徐志摩, 同王离了婚。这是极端不道德的。 我骂过徐志摩好几次, 可是没有效果。 由于胡适和张彭春一定要我担任这个角色, 我就在婚礼上发表了一篇演说,严厉批评了新婚夫妇。 年轻人往往受到自己的感情所驱使,不能控制自己, 破坏了传统的安全保障。 他们掉进了使他们遭受苦难的陷阱。这确实是可悲和可怜的。徐志摩真是很聪明,我很爱他。这一次我看着他沉沦,很想救他。我真的在尽一切力量来救他。 ”那是一次尴尬的婚礼, 威严的证婚人把一对新人训斥得面红耳赤。据说梁老前辈的祝辞别具一格: 你们都不是第一次结婚了, 希望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大意如此 ) , 作为恩师,他当然有权利在爱徒的婚礼上耍耍

15、威风。只可怜志摩与小曼再没有比他们更难为情的新郎新娘了。好在这跟两人感情一路上遭遇的诸多磨难相比,只能算小菜一碟。 况且这无疑已是最后的压力毕竟,胜利在望,期盼已久的婚姻帷幕就要正式拉开了。而新生活的帷幕, 正是他们以眼泪、 以心跳、以锦绣的文章和陶醉的呓语共同编织的。不容易啊 !说实话,我个人倒是很同情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无情未必真豪杰。多情,又如何不丈夫 ?人生在世,能轰轰烈烈地爱一场爱得死去活来,不为虚度也。芸芸众生如我辈,羡慕还来不及呢:只苦于想爱却无合适的对象、绝妙的机缘,当然,更无与生活拼个鱼死网破的勇气只好老老实实地作观众,替别人的生离死别流泪、感叹。大半个世纪前的徐、陆二人,真赌

16、徒也居然还赌赢了。要知道,当时的中国尚是半封建的社会, 儒家礼教能压死人的。 徐志摩与陆小曼, 比受缚于陈规戒律的罗蜜欧与朱丽叶幸运之处,在于他们排除万难、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成功举办了以订终身的婚礼。 但由证婚人的唇枪舌剑, 以及满城的风言风语, 可以看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不亚于刑场上的婚礼了。徐、陆二人在婚礼上,还必须继承承受传统道德的刑讯、世俗势力的鞭挞。好在他们顶住了! 顶住了一切压力。也许他们确实背叛了全社会却是为了忠实于自己,为了不辜负对方。可见,志摩在情感上,绝非文弱书生也,有一股灯蛾扑火的劲。而小曼,亦非胆怯的弱女子。 只要其中某一人稍为示弱, 头顶的月亮就圆不起来, 就将与乌双桨还是荡了起来。推开乌云,推开波浪,推开那些劝阻的手,和嘲讽的眼由于天妒英才, 志摩早逝, 他们的婚姻是短命的。 或许爱神施舍给旁人终生享用的甜蜜, 也只够他们挥霍四年的。 他们的四年婚姻 ( 已是超常的蜜月 ) ,其实浓缩了别人一生的幸福。 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