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汉黄金问题看抑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838353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65.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西汉黄金问题看抑商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从西汉黄金问题看抑商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从西汉黄金问题看抑商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从西汉黄金问题看抑商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从西汉黄金问题看抑商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西汉黄金问题看抑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西汉黄金问题看抑商(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西汉黄金问题看抑商一、从西汉混乱的币制中看黄金的货币意义如前所述, 西汉黄金的货币功能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但不管如何争辩,大都以黄金是否为货币及其货币职能到底有多发达为论题的归宿(注:除注有关汉金的文章外,近年来探讨西汉货币的有:张南: 西汉货币职能研究 ( 安徽师大学报哲社版1985 年第 2 期) ;张诚: 秦汉币制改革略论 (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 年第 2 期) ;丁光勋:试论西汉货币结构的形成 ( 上海师大学报1994 年第 2 期) ,等等。) 。我以为,黄金在西汉为货币应无大问题,史记平准书中言之凿凿: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

2、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有学者以为:上币以上用为基本职能。上用,系供统治层在上下、相互之间,作财富转移、再分配、宝藏等用。因此,上用之上币,是不承担确实的货币职能的贵金属。(注:王裕巽、徐蔚一: 秦、西汉上币新论 , 中国钱币 1988 年第 1 期。 )但问题是,上用除了上层使用之义外,也还可解为崇尚使用之义,它并不仅局限于一个意思。汉书食货志讲: (黄金)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众贯之者, 以上用故也。 这里面的众就似乎不仅是指上层,还应该包括下层百姓,至少上用之义,在此有许多商榷的余地。更何况下层用金是不乏其载的,如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中: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就是针对百姓对文帝

3、造成惊驾而需罚金一事而讲的,可见黄金显然不是上层专用(注:其实史书中关于下层用金的记载是很多的,如九章算术卷六均输中就讲到持金出关交关税的问题,因文章篇幅所限不加赘举。另外,日本学者堀毅认为 九章算术 反映的是战国与秦的物价,本人未见其书,但我主张传统说法更为合理,应作为反映汉的材料加以研究。) 。加之前引 史记 的记载, 黄金在西汉应为货币无疑。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黄金本身的贵重,虽然上层中黄金动辄以上万甚至几十万的量赏赐、赠予,下层拥有量不会多。史记萧相国世家载: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在小吏中,萧何多送两个小钱尚为宝贵,何况一斤值万钱的黄金呢(注:汉书食货志 :黄金重一斤

4、,直钱万。 史记平准书的索隐注:如淳云:时以钱为货,黄金一斤直万钱。)?中下层毕竟是消费的主体,铜钱才是最普遍使用的货币,因而在史书中经常金钱并举。如史记平准书中:天下大抵无虑皆铸金钱矣。此篇中又讲:(武帝)用帛百余万,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而汉书东方朔传中馆陶公主为董偃散财时,曾说:董君所发,一日金满百斤,钱满百万,帛满千匹,乃白之。我们既已认识到金为货币,而上述材料中, 则金与钱分而言之,何故?这其实不过是一个广义与狭义的问题。黄金在汉朝, 是一种称量货币, 贵重与稀少决定了它自身不可能成为市场流通货币的主体,因而作为货币它是广义上的;从狭义上讲货币其实就是指铜钱。而且,黄金一般需要在

5、市场上转换为铜钱,九章算术卷七盈不足载:今有人共买金,人出四百,盈三千四百。即以铜钱买金之例。所以, 汉时黄金有独特性,即既为物品, 又是一种广义上的复杂的货币,而且在铜钱难于履行其职能时, 它越能凸现出其货币职能的这一面。所以东汉初年,在天下大乱后,货币杂用布、帛、金、粟。(注: 后汉书光武帝纪 。 )布、帛、粟是衣食之物,以实物货币的面目出现并不难理解, 而黄金则以其自身所天然具有的货币特征跻身其间,而且愈乱愈显现这种特点。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 西汉一朝币制极乱,铜钱的形制重量的不一给民众造成极大损害,黄金的作用颇有些象1948、1949 年前后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大贬,银洋吃香的情

6、景。 所以币制混乱的因素才是黄金在西汉显得特别令人注目的最关键性因素。为方便说明,兹列表如下:表一、汉初至武帝时币制表时间钱种重量材料来源备注刘邦建汉之初英钱三铢汉书食货志又名榆英钱 ,史书中未注明具体年份高后二年 (前 186 年)八铢钱八铢汉书高后纪高后六年 (前 182 年)五分钱三铢汉书高后纪高后纪应劭注:即所谓英钱。文帝五年 (前 175 年)四铢钱四铢汉书食货志食货志载 :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 除盗 #p#分页标题#e# 铸钱令 ,使民放铸。按: 造成钱文与重量不等,并允许民间铸钱。建元元年 (前 140 年)三铢钱三铢汉书武帝纪建元五年 (前 136 年)半两钱四铢汉书武帝

7、纪元狩四年 (前 119 年)三铢钱三铢史记平准书同时铸皮币 ,直四十万 , 又造银锡为白金。(平准书)按:书面与实际价值极不相称。元狩五年 (前 118 年)五铢钱五铢汉书武帝纪元鼎二年 (前 115 年)赤侧 (仄)钱 五铢史记平准书 平准书载:一当五 ,赋官用,非赤侧不得行。即一枚钱当五个郡国钱。元鼎四年 (前 113 年)上官五铢钱五铢史记平准书铸币权收归中央,币制从此较稳定。我们从表一中可以看出,至武帝最后一次币改时,其时间间隔为平均10 年不到,加之放民私铸,各郡国钱形不一,从而市肆异用,钱文大乱(注:汉书食货志 。 ) ,民间的烦苦可想而知。 虽然前 113 年的五铢为汉乃至古代

8、中国最稳定的钱种,但事实上武帝以后的五铢也是逐渐减重的,如1957-1958 年,在洛阳西郊墓中,共出土了一万多枚五铢钱,从中挑选西汉各个时期的标准钱十枚,逐一实测其重量,平均数为:武帝时每枚重3.35 克,昭帝时每枚重 3.26 克,宣帝、平帝时每枚重3.07 克(注:引自丁光勋: 试论西汉货币结构的形成,上海师大学报1994 年第 2 期。 ) 。此外,剪轮五铢、小五铢等在西汉中后期大量出现,其剪磨程度可达三分之二,说明那时货币状况的恶化(注:引自丁光勋:试论西汉货币结构的形成, 上海师大学报1994 年第 2 期。 ) 。至于公元7 年开始的王莽币制改革更是达到恶化的顶点。那么, 由上述

9、材料, 无疑我们可以形成如下认识:总体上西汉一朝币制始终混乱(主要是改铜钱) ,那么,作为上币黄金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所以沈家本认为汉代凡物之平价皆当以黄金为程(注:沈家本:汉律摭遗 ,转引自秦晖汉金新论。 ) ,这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汉时铜币信用差,稳定的黄金才最足为权威的价值尺度。二、从汉金的地位看政府与商人的敛金行为黄金最核心作用当然是财富的代表。有了金子, 就有了财富, 但黄金的实际作用在西汉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可以通过它的购买力来进行一些观察。下面,我就以一斤黄金为基数折合成其他物品进行换算,通过表格,看看黄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大致面貌。表二、西汉黄金折算表(以一斤黄金为基数)(注:此处黄

10、金一斤以万钱计。)物品数量材料来源粮50 石汉书冯奉世传:(元帝时 )比不簦 ,京师谷二百余,边郡四百 , 关东五百。汉书食货志:(元帝时 )齐地饥 ,谷石三百余。按:歉收及饥时尚二百至四百钱一石,今以二百钱一石粮计。竹1250 个九章算术卷二粟米:(竹)一个 ,五钱四十七分钱之三十五,买竹七十八个,欲其大小率之,问个几何?答曰:其四十八个,个七钱,其三十个,个八钱。按:以八钱一个计。肉1250 斤居延汉简甲乙篇释文116 页肉十斤,直卅。206 页凡肉五百一斤,直二千一百六十四。289 页 肉百斤 ,直七百 。则肉分别为 3 钱、 4 钱、7 钱一斤,今按8 钱一斤计。布25 匹居延汉简甲乙

11、篇释文214 页入布一匹 ,直四百。九章算术卷三衰分 :今有布一匹,价直一百二十五。按:一匹以400 钱计。羊40 只居延新出土的汉简(文物 1978 年第 1 期 ):羊二 ,直五百。九章算术卷七盈不足:羊价一百五十。按:以 250 钱一只计。鸡142 只九章算术卷七盈不足:鸡价七十。卷八方程:鸡价二十三。按:以70 钱一只计。注: 墨子杂守有日二升、三升、四升的吃粮记载,50 石粮以一日吃四升计,大致可吃1250 天,即三年左右。西汉一朝粮价极乱,有米至石万钱 ( 史记平准书 )的特殊情况, 也有宣帝时谷至石五钱,农人少利的局面,今取其间较正常稳定的价目。由上表可以看出,黄金有相当大的购买

12、力,加之以储存、 携带方便, 决定了人们必然对黄金要极为珍视,时至东汉,这一风气仍然。如史书载:(陈翼)病困曰:有金十饼,素二十匹,死则卖以殡殓。 (注:续汉书庐江七贤传 。 )黄金成为送终的保障,其珍视程度可想而知。因而人们有黄金是不会轻易出手的,如疏广既归乡里,日令家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何,趣卖以俱具。(注: 汉书疏于薛平彭传之疏广传。 )黄金是家里储存的财富,需要时才用来换铜钱以购物。而出门远行, 金子更显重要,它轻便安全,如换成铜钱,则笨重且引人耳目。汉书万石卫直周张传中直不疑传载:(直不疑)同舍郎有告归,误将持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郎觉亡,意不疑,不疑

13、谢有之,买金偿,后告归者至而归金,亡金郎大惭。那么从上文中可知,远行者携金归家,是极普遍之事。 而作为商人, 出于资金储备与方便安全的需要,对黄金的需求当然更迫切,他们是不会不想办法去积累黄金的。#p#分页标题 #e# 其实, 政府与商人有同样迫切的要求。黄金储备从某种程度上讲,是金融安全的保障,我们长期以来多着眼于汉朝廷的大规模赐金,从而得出的只是汉多金的印象。但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中讲:其非吏,它赎死金二斤八两,而此后的天汉四年却是令死罪人赎钱五十万减死一等(注: 汉书武帝纪 。 ) ,前引材料中的罚金折合为钱三万还不到, 而用钱来计算则需要五十万,差价实在太大, 如认

14、为这一时期为特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看时间较近的汉书惠帝纪的记载:民有罪,得买爵三十级以免死罪。应劭注:一级直钱二千, 凡为六万。 这也比二斤八两金在价钱上高出一倍以上。看来黄金不但不多,只有相对较少才有可能这样,最下层民众固然难有赎罪的财力,有钱赎罪的中层民众黄金也多不到哪里去。此外, 汉书哀帝纪注中讲:诸侯在国,名田他县,罚金二两。二两金折成铜钱不过千钱, 此法却用于列侯; 而且武帝时一些列侯因吝啬每千户需交的四两酎金而被罢爵,以至于夺爵者百六人(注: 汉书武帝纪 。 ) 。可见他们也并不是都有大量的黄金,否则上述一系列材料就难以解释。史书中是出现了拥有大量黄金的一批人,但西汉几百年间,从比

15、例上看, 巨额黄金拥有者毕竟还是少数,而且少数人黄金越多,社会其他民众黄金就越少,就越难以证明时代的多金。因而与其说是黄金数量多,倒不如说是黄金集中显得其多。而这种集中,又主要是皇室、大官僚、巨商,有时就是有些列侯在黄金占有上也是有些窘迫的。此外, 在政府赐金的一面外,我们还必须看到它敛金的另一面,如王莽末年时,省中黄金万斤者为一匮,尚有六十匮(注:汉书王莽传 。 ) ,光此一项,就据有黄金60 万斤。王莽还命令禁列侯以下不得挟黄金,输御府受直,然卒不与直。(注: 汉书王莽传 。 )竟然不准列侯以下的官员拥有黄金,黄金上缴后还不给货币补偿。然而, 并不只是王莽如此。我们可以来算一下武帝时期的酎

16、金一年有多少。史记高祖功臣侯表中记有143 侯,至武帝时尚有73 侯,其中后来因上交酎金或少或轻罢去了20 侯; 史记惠景间侯者表记有93 侯,武帝时尚有 37 侯,其中后也因酎金罢去8 侯;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表记武帝以来73 侯,其中后因酎金罢去6 侯。 汉书武帝纪讲:列侯坐献黄金酎祭宗庙不如法,夺爵者百六人。这样光通过史书反映的侯的数目,就有106+(73-20)+(37-8)+(73-6) ,即 255 侯(注: 汉书地理志 :迄于孝平,凡郡国103,县邑 1314,道 32,侯国 241。侯少于武帝时。 ) 。而诸侯列侯给以民口数,率千口奉金四两,奇不满千口至五百口亦四计,皆会酎,少府受。(注: 续汉书礼仪志注引丁孚汉仪。 )如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